摘 要:為了實現我國教育事業的多樣化發展,我國的教育單位加強了對自然教育課程的設置,并以此為基礎促進多元化教學體系的構建,實現校本課程的完善,保障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目前,我國的中小學學校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逐步形成三級課程體系,從而實現了課程教學效率、質量的提升。目前,許多學校都依據當地的特色實現了校本課程的研發,從而促進課程教學特色的突出。基于此,著重分析了《嶺南鳥類識別》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應用研究,希望由此為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開展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嶺南鳥類識別》;校本課程;開發與應用
目前,我國的教育單位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自然教育,并以此為基礎實現促進教學課程體系的豐富完善,在增長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實現其對自然關注度的提升。目前,我國的教育部門加強了對素質教育的貫徹落實,并加強了對校本課程的建設工作,從而促進我國教學效率的進一步提升。本文基于此,著重分析《嶺南鳥類識別》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應用研究,并由此分析探討校本課程對教育的影響,希望由此促進我國中學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一、《嶺南鳥類識別》校本課程開發
1.課程開發體系
為了進一步促進中學生課程學習效率、質量的提升,各中學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地方特色,加強了對于校本課程的研發。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嶺南地區的中學在生物課程教學過程中,結合嶺南地區豐富的鳥類資源,加強了對于《嶺南鳥類識別》校本課程開發。關于該校本課程的內涵,筆者進行了相關總結,具體內容如下。
在進行該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教學人員加強了對初中生物學教材的研究以及解讀,并以該課程的課程標準要求為基礎,加強對于嶺南地區教育資源的合理化開發利用,實現了具有推廣價值的鳥類識別校本課程的研發工作。在進行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教學人員需要對可測的必要性、可行性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明確課程目標,促進多元化課程評價的建立,實現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方式的有機結合。
在帶動《嶺南鳥類識別》校本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借助講座、Moodle網絡平臺、菜鳥網站等渠道、平臺進行課程理論知識的傳授,還需要引導學生走進自然的戶外鳥類識別活動中,從而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活動的有機融合,并加強了對于優質資源的合理化運用,促進課程教學效率的提升。
該課程教學活動在開展后,教師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校本課程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影響。通過問卷、訪談以及表現分析其對學生能力的影響。
2.課程內容
在進行《嶺南鳥類識別》校本課程內容研發的過程中,教學人員需要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作業。
一是觀鳥須知,即教師在進行野鳥觀察活動起源、發展狀況時,需要對觀察活動的使用工具設備、活動守則進一步明確。二是觀鳥基礎知識,即進一步明確鳥的概念、分類,并引導學生了解鳥類對環境適應性、進化過程,并對開展戶外觀鳥活動的注意事項進行說明。三是鳥類觀察與識別,即確保學生能夠了解、掌握野外觀鳥的基本方法,并認識鳥類的生存環境,從而實現尋找、發現鳥類技巧的培養,讓學生通過觀察鳥的體型和飛行姿態辨識常見鳥種。四是識別嶺南常見鳥種,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于本地基本鳥種的認識,確保其能夠借助工具書、圖鑒對鳥種進行辨別。五是自然觀察筆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觀鳥記錄的制定,并將其上傳至常見觀鳥網絡交流共享,繪制鳥點地圖,能描述鳥兒特征。六是戶外實踐,一般而言,教師在理論課程培訓的過程中需要穿插三次短期(一至兩天)的戶外實踐,主要實踐地點為鳥種較多的公園或大學,從而引導學生對鳥類知識的了解。
二、《嶺南鳥類識別》校本課程開發條件
為了進一步促進《嶺南鳥類識別》校本課程的有效開發,相關學校在實際研發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教師等各項資源的合理化運用,促進課程研發作業效率的進一步提升。關于《嶺南鳥類識別》校本課程開發條件,筆者進行了相關總結,具有內容如下。
1.高素質研究團隊
為了進一步促進《嶺南鳥類識別》校本課程的有效開展,有關單位在課程研發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于高素質教學團隊的打造,從而為課程資源的整合、編訂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以本次課程研發為例,有關單位構建起了以吳碧云、陸穗軍為核心的課程研發團隊,從而以此為基礎確保課程編訂、研發質量、科學性的提升,為后續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2.高質量教學團隊
為了確?!稁X南鳥類識別》校本課程的貫徹落實,各學校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高質量教學團隊的建設活動。目前,該項課程教學活動在開展過程中普遍擁有高質量的教學團隊。一般而言,開設該校本課程的中學往往擁有較強的教學實力,且擁有經驗豐富的老師,擔任過市、區級觀鳥比賽的評委,故而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鳥類的觀察。
此外,教學人員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還實現了對校本教材、網絡課程的研發,從而促進課程教學實用性、適用性的進一步增強。
三、《嶺南鳥類識別》校本課程實施情況
事實上,《嶺南鳥類識別》校本課程在實施過程中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教材編寫、教材試用。在進行觀鳥課程編寫的過程中,教育人員需加強對學生意見的關注,并邀請專家進行意見的提供。
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以廣州市第一一三中學113號鳥舍、廣雅中學觀鳥社、四中觀鳥社、棠德南小學觀鳥社、華康小學觀鳥社為試點學校,進行教材的使用,各校分別于每周活動課時間開展兩節觀鳥理論課的學習,每月按各校情況在市內常見鳥點開展1~2次的戶外實踐活動,并于學期末進行期末考核。
據悉,相關部門于2016年2月開始進行《嶺南鳥類識別》校本課程的編寫工作,并進一步提出教材需要編寫、試用、修正、咨詢等過程。而在開展教材的修正作業時,作業人員需要依據教材的使用情況進行具體的操作。在此過程中,工作人員加強了對于《嶺南常見野鳥識別入門》的編制,并研制出相關的同時制工具書,關于本項目組織實施情況及目標完成情況,筆者進行了總結,具體內容如下。
項目組織實施情況及目標完成情況匯總表
四、《嶺南鳥類識別》校本課程開發、運用的意義
目前,我國嶺南地區的部分中學在開展生物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加強了對于《嶺南鳥類識別》校本課程的開發、運用。關于該課程《嶺南鳥類識別》校本課程開發、運用的意義,筆者進行了相關總結,具體內容如下。
一方面,該類課程的研發、運用能夠進一步激發教師對于新教學技術的嘗試、運用,并實現教學方法的進一步變革,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對于《嶺南鳥類識別》校本課程內容的學習,能夠最大限度實現對于各類鳥類識別器材的運用,并借助野外觀察、數據記錄等工作的開展進行野鳥種類的辨識、分類工作,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野外活動能力,確保其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能夠熟練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進行課程知識的獲取,帶動學生學習熱情、自主性的提升。
除此之外,《嶺南鳥類識別》校本課程開發、運用,還為中小學生物、科學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確保生物課堂不僅僅局限于課室,引導學生走進自然,以自然為師,促進教學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偠灾S著相關措施的落實到位,我國的中學生能夠在生物教學過程中獲得全面發展,并促進自身實踐、動手能力的提升,滿足于教育發展的需要,促進各項教學效益的取得。
總之,為了提升我國教材體系的多樣性,保障學生對于自然知識的掌握,我國中小學校需要立足校本資源開發,加強對于自然教育的普及。筆者認為,教學人員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地域自然文化特色的了解,并以此為基礎實現特色自然教材的開發,從而確保學生對自然課程學習興趣、主動性的提升,促進特色課程體系教學必將獲得長足進步。
參考文獻:
[1]吳剛平,王策鴻.我國校本課程開發的探索及其意義[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4):75-76.
[2]蘇敏娜.基于“觀鳥護鳥活動”下中學環境教育的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3(3):14-15.
[3]汪忠.“生物技術實踐”模塊的解讀: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J].生物學通報,2014(39):29-30.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