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顏
[摘要]在自媒體時代,來自于自媒體平臺的各種信息成為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中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社會敏感問題、重大歷史問題、自身實際問題等為切入點將思想政治理論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運用思想政治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以問題為導向;思想政治教育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8.141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18-0225-02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深化改革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是解決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改革亦是如此。中央黨校校長劉云山同志也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堅持與時俱進,樹立問題導向,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用“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1“以問題為導向”教學方法應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必要性
自媒體時代是指以個人傳播為主體,通過各種社交網絡客戶端、移動終端以及推送信息端,向不特定的社會大眾或者特定的個人、群體傳播各種信息的媒介時代。”在這樣的一種媒介時代里,每個人都擁有麥克風,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新聞的源頭,每個人都成為了新聞的傳播者,每件發生在個別人身邊的小事都有可能成為全社會熱議的新聞焦點。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學生每天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獲得的信息量,遠遠超過從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中獲取的知識量,使這些自媒體信息成為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
由于自媒體平臺信息發布源頭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人們無法控制信息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學生在接收到負面信息或不實報道后,往往會出現困惑。這時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者及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疏導和引導,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理論正確看待鋪天蓋地的信息,“以問題為導向”教學方法的應用就顯得尤為迫切。所謂“問題”,即大學生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所謂“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就是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將宏大的理論體系投射到細微的“問題”上,借助于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剖析,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加強學生對基礎理論學習的深度,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真正將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以問題為導向”教學方法應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意義
2.1有助于實現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目標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不同于其他專業課程,不僅局限在某種專業技能或學術理論上,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課程學習,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旨在培養擁有正確判斷是非善惡的道德人格。同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教師運用“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將理論滲透進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通過解答這些問題,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認同、理論認同和道路認同,進而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的目標。
2.2有助于促進思政課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
完善的教材體系解決了教師上課教什么的問題,而只有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才能有效解決怎么教的問題。在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過程中,教師通常是通過衡量教學效果的好壞來評判教學成功與否。例如,課堂是否活躍、學生是否積極,甚至學生對授課教師的評價都成為了評判教學是否成功的標志。然而,單純的理論教學只會讓學生在“枯燥”的教材中通過背誦掌握知識,并沒有從實際應用角度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問題為導向”教學方法恰好是將理論內容與現實問題相結合,通過進一步優化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以問題為中心,重構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有效地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
2.3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性就在于是著眼于對“人”的教育,除了傳授知識外,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未來理論思維。教師應該更加關注學生完成學業、走向社會之后,如何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分析政治、社會、文化等事件以及自身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境。“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就是將著眼點放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通過發揮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的主體性作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培養出符合社會實際需要的合格人才。
2.4有助于將思政課變成學生真心喜愛、畢生難忘的課程
面臨繁重的課業負擔和未來就業的壓力,很多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都抱著“無用論”的態度,認為其和專業課程相比,沒有實用性,導致學生學習思政課僅僅為了考試而非興趣。即便是一些對思想政治理論略感興趣的同學,多數也因為理論太深和乏味而“望而卻步”。教師運用“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的優勢就在于將看似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和學生最關注、最感興趣的社會熱點問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有助于激發學生對理論學習的興趣,解決學生的思想之惑,使教學貼近現實,使理論回歸現實,增強思政課對學生的吸引力,有助于將思政課變成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課程。
3“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應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策略
“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就是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社會敏感問題、重大歷史問題、自身實際問題等為切入點,將思想政治理論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運用思想政治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1直面社會敏感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自媒體時代,學生每時每刻都可以利用手機獲取信息,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出于各種原因,會將更多的視角停留在社會敏感問題上,而對這些敏感問題的各種花哨報道往往更能吸引大學生的眼球。實際上,大學生作為新一代知識分子群體,他們更加希望用科學的理論、正確的視角去認識社會敏感問題,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積極地引導,并利用社會敏感話題能夠吸引大學生的眼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針對2016年被媒體大肆渲染的“限韓令”這一敏感話題,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關注官方主流媒體,對一些社會上的不實報道要學會鑒別;另一方面,教師要幫助學生用科學理論來評析韓國文化等外來文化對我國的影響,學會用“揚棄”的思維正確看待外國文化的傳人及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與沖擊。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些社會敏感話題,不但讓學生學到了知識,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2借助重大歷史問題,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大學生是一個對國家大事異常關注的群體,他們總是格外關注并樂于參與國家重大歷史事件。但大學生又是一個特別容易發生“激情愛國”的群體,他們在對某些重大歷史事件的認知和解析過程中,容易受到來自各種媒體平臺的不實報道、夸大宣傳的影響。同時,由于知識水平和理論水平的限制,大學生們對歷史事件的評判大多停留在表面,并沒有觸及本質問題。例如,2017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借助于這一重大歷史節點,教師通過分析“一國兩制”基本國策在香港實施20年來取得了巨大成就,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重要意義,引導學生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堅定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的信念,有利于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3.3直擊自身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是培養“人”的教育,不僅關注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更重要對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培養。思政課的目標在于育人,把育人為本的著力點放在提升理論認知和培養理論思維上,突出課程的方法論功能和實踐功能。”例如,近幾年來,在大學生群體當中普遍存在盲目攀比、享樂主義的現象,大學生對于名牌服飾、昂貴電子產品等高檔消費商品的追求成為了相互炫耀的資本。針對這一現象,教師通過分析這種奢侈消費的弊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消費主義價值觀和奢靡之風盛行對自身的危害,正確認識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自覺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