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華
摘 要:自素質教育實施以來,“教育是為了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成為人們思考與關注的基本問題。在綜合分析了國際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各個先進國家的人才培養目標之外,提出了“學科素養”,反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就是促使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形成數學能力,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與品質。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素養;回歸生活
“應試”一直都是小學數學學科追求的最直接的教學目標,所以教師與小學生都十分看重一節課的信息容量與小學生的記憶成果,還將分數看做是評價小學生數學水平的基本方法。但是,這就將人們的視野局限在了知識教學之上,小學生是否具備自主學習數學的能力,是否能夠通過合作探究來解決實際問題等都不在教師的教學設計范圍之內,這就大大限制了小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在數學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體現出數學素養這一基本教學理念。下面,筆者從立足教材、回歸生活、培養學習品質三個層面,討論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一、立足教材,打好基礎
新課改倡導的是要轉變傳統的“雙基”為唯一教學目的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促使小學生的綜合發展為最終目的,但是并不代表教師要完全放棄基礎知識的教學。換句話說,基礎知識與技能是數學素養的基本組成部分,小學生所形成的數學能力、情感與品質等都需要以基礎知識為基礎。從本質上說,基礎知識與技能就是核心素養這個金字塔的最低端,根基越穩固,這個“金字塔”就越穩固。因此,我們必須要立足于教材,讓小學生形成穩固的數學知識結構。
在數學教學中,不管設計任何活動,我都是以教材中的基礎知識為載體的,即便是一些綜合實踐活動,也必須明確這個活動的主題與目的與數學知識相關。比如在“可能性的大小”一課中,我為小學生提供了幾個生活中常見的比較可能性發生的大小的事件,讓學生以教材為基礎使用分數來進行表述與比較。本課中讓小學生分組來探究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的學習活動中,也讓他們以分數的形式進行推測與驗證,使他們學習如何使用分數來表示事件的可能性。
二、回歸生活,注重能力培養
生活化教育已經成為小學數學教育的基本方向,促使數學學科回歸到生活中,能夠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讓小學生初步學習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方法,學習如何以數學思維與數學語言來處理問題,這是培養數學能力的有效辦法,也是數學素養的基本要求。
“圖形的面積”這一課是為了讓小學生通過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等組合面積的圖形設計,鍛煉小學生對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能力。由于許多建筑物都是由基本的幾何圖形組成的,所以我讓學生在學校、教室、家庭中找到一些組合圖形進行面積計算。學生需要在課外活動時間,以小組為單位,帶著幾何測量工具進行測量,記錄數據,為計算做好充足的準備。布置好這個實踐任務之后,小學生便要選擇觀察與測量對象,除了提高他們的數學能力之外,還能夠有效提升他們的觀察能力。
三、尊重情感體驗,培養學習品質
學習品質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情感狀態,而這些內在的情緒、心態等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影響著小學生在未來的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學的數學學習表現。因此,利用小學生的積極情緒來提高教學效率,使其在優良的學習品質下自主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也是數學素養的基本組成部分。
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我常常會給學生講述數學家的科研故事。就比如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也被收錄到小學數學教材之中,還有陳景潤、高斯等,我會利用這些數學家的故事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還會讓學生自己收集數學家的故事進行分享,讓小學生學習這些數學家實事求是、敢于探究、不怕困難與嘲笑等為科學獻身的偉大精神。這些故事對小學生有著強烈的吸引力,能夠讓小學生對數學學習活動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還可以讓他們在這些數學家偉大精神的熏陶下自覺端正自身的學習態度,效仿數學家的優良學習方法。另外,除了與學生一起分享數學家的故事以外,我還會對這些數學家的研究方法進行介紹,組織小學生以數學實驗的方式還原這些研究方法,讓小學生體會科研過程,使其學會實事求是,尊重實踐。
總而言之,小學生是數學教學中的學習主體,教師應該要多為小學生的主動學習、合作探究等創設機會,讓小學生由學會數學轉向學會學數學,使其具備長期的數學學習能力,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體現核心素養,優化效果。為此,教師要立足于教材,落實基礎知識的教學;促使數學內容回歸生活,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能力;尊重情感取向,使其樹立良好的學習品質,落實情感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曉萍.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課堂表達:嚴冰老師《平面圖形的密鋪》教學賞析[J].教育科學論壇,2017(4).
[2]張瑩瑩,朱麗,吳曉璐.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6(9).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