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輝
摘 要:閱讀好比開啟知識之門的一枚“金鑰匙”。高效地閱讀離不開有效的方法。只有讓閱讀者熟練掌握了各種有效的閱讀方法,他們才能富有成效地閱讀,并通過閱讀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淺顯論述一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方法;知識
毛澤東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閱讀之于智慧就如同體操之于體形。閱讀不僅需要濃厚的興趣,更需要有效的方法。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竭盡全力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還要想方設法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學生在濃厚閱讀興趣的驅使下,在有效閱讀方法的引領下,他們的閱讀效率自然也會節節攀升。下面筆者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淺顯論述一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一、讀思結合,讀悟并重
蘇軾詩曰:“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閱讀與思考是密不可分的。讀書不思考,難解書中味。人們在閱讀時,不僅要反復誦讀,還要積極思考。然而,小學生由于受到自身年齡特征和心智水平的影響,致使他們在閱讀過程中不會思考,即不知道應該去思考些什么?基于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引領學生深入細致地思考,借此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
例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匆匆》這一課時,引領學生讀思結合透徹地學習了這篇課文。在導入新課之后,筆者提出了閱讀要求: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并想一想你讀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有了方向,同時也學會了讀思結合。《匆匆》一文,語言優美、文辭雋永,文中語句飽含哲理、耐人尋味。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讀思結合,欣賞、品味、感悟、思考了這些優美的語言文字。
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小學生在語文閱讀過程中逐漸養成了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的習慣,即讀思結合、讀悟并重。讀思結合、讀悟并重是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讀議結合,重讀輕講
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課堂的真正主人是學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大講特講,教師的講要以引導為主。教師要引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議論。通過與同學互相交流讀書心得,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寬范圍、廣角度地理解文章內容。鑒于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閱讀與討論相結合,讓學生自主閱讀、共同交流,提升閱讀的實效性。
再以教學《匆匆》一課為例,筆者采取了讀議結合的閱讀教學方法。筆者拋出了一個議論主題:“時光究竟是怎樣從我們身邊悄悄溜走的呢?”學生甲:“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學生乙:“時光就是從我們在做身邊瑣事的過程中悄悄溜走的。”……
此外,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講,但一定要精講,即對于可講可不講的內容堅決不講,對于重點內容一定要精講。讀議結合是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提升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重讀輕講既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更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必要措施。
三、讀寫結合,以寫促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閱讀與寫作密不可分、相互促進。隨著不斷的閱讀積累,寫作能力自然會提升。反之,隨著寫作水平的提升,閱讀能力自然也會不斷提高。基于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閱讀與寫作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閱讀中練習寫作方法,在寫作中感悟閱讀技巧,即讀寫結合,以寫促讀,以讀促寫。
仍然以教學《匆匆》一課為例,筆者就采取了讀寫結合的閱讀教學方法。在拓展延伸環節,筆者總結道:“在朱自清的筆下,時間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飯的時候過去了。那么,同學們,你們的時間是怎樣溜走的呢?請大家模仿朱自清先生的寫法,寫一寫時間是怎么從你身邊流逝的吧!”在筆者的啟發下,學生會想到朱自清筆下“逃去如飛”的時光,會想到“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連串的文字傾瀉筆端。
在教師的步步引領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借鑒寫作方法,在寫作過程中感悟閱讀技巧。教師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恰如其分地結合起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也齊頭并進地得到了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將閱讀與思考巧妙地結合起來,在閱讀中深層次地感悟文章內涵,在感悟中大幅度地提高閱讀能力;教師要引領學生將閱讀與討論緊密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廣泛地討論,在廣泛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反復地閱讀;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閱讀與寫作結合有機起來,讓學生在閱讀中揣摩寫作技巧,在寫作中體會閱讀方法。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要以生為本、立足教材、以讀為主,卓有成效地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讓閱讀成為他們開啟知識之門的一枚“金鑰匙”。
參考文獻:
[1]劉玉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探索[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7(1):40.
[2]陳世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初探[J].讀寫算(教師版),2017(30):258.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