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摘 要:新課程改革工作的推進為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也對諸位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三年級“口算除法”教學為例,對新課程下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策略進行了簡要分析,希望能對當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產生有益啟發。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計算;人教版
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但是具體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卻發現:盡管課堂上對計算方法、計算公式、計算技巧這些內容已經強調了無數次,可是到了練習中很多學生還是不斷犯錯。那么怎樣讓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更有效呢?結合本人從事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經驗,我認為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出一些有益嘗試:
一、創設情境,激發計算興趣
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數學計算是一件比較枯燥的事情,很難提起興趣。有時教師在講臺上講得口干舌燥,底下很多學生慢慢就走了神,學習效果非常差。“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興趣是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那么,究竟怎么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參與數學計算活動的興趣呢?教育信息化是新課程改革反復提及的一個關鍵詞,教學實踐表明,現代信息技術強大的聲光投影功能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喚起美好的學習體驗。小學數學教學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生動情境,激發學生計算興趣。
“口算除法”教學中,我在多媒體課件上播放了一段Flash動畫短片,內容是農民伯伯往菜市場運送南瓜。簡短的動畫視頻播放完畢之后,我請學生回答:根據動畫內容,你能提出什么不同的數學問題?有同學回答:李伯伯一共運了80箱南瓜,4次運完,他平均每次運了多少箱?有同學回答:高伯伯一共運了120箱南瓜,4次運完,他平均每次運了多少箱?我又要求學生觀察他們提出的問題,思考這些問題有什么相同之處,學生很快發現這幾個都是求平均每次運多少,所以全要用到除法。到這一步,“口算除法”已經呼之欲出了。由于有之前的動畫情境作鋪墊,他們興趣都很高,積極投入到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
二、開放課堂,引導自主探索
布魯納曾經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就沒有數學的發展。”但是過去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恰恰忽視了探索的重要意義。由于顧慮到小學生年紀較小,教師擔心他們不具備參與數學探索活動的能力,因此不敢放手讓學生探索。從表面上看,這是對學生的一種保護,殊不知,這種過度保護也損害了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久而久之,學生習慣于從教師處獲得知識,漸漸失去探索意識,這對于計算能力的發展是不利的。盡管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有限,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們正常開展數學探索活動。只要教師能從旁加以正確引導,他們是有足夠的能力展開自主探索的。
“口算除法”教學中,在學生列出“80÷4= 、800÷4= 、120÷4= ”這三個算式之后,我讓他們自己想一想,這三道題目有沒有什么簡便的計算方法。學生安靜地思考了一會兒,有人提出:可以試著將“8÷4=2”,然后在后面添上一個“0”,最后就得出了正確答案“20”。我再次追問:這樣做的依據是什么?能不能用簡單明了的語言闡述一下思路?學生回答:80就是8個10,8個10除以4,就是2個10,也就是20。我在黑板上寫下“轉化法”,然后又讓學生與同桌討論還有沒有其他方法。過了一會兒,有人指出:20×4=80,所以80÷4=20。我又在黑板上寫下“算除先乘法”,最后要求學生嘗試使用這兩種方法,口算后面兩個例題。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學生嘗到了自主探索的甜頭和成就感,心里喜滋滋的,真正實現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三、鞏固練習,升華計算過程
練習是數學計算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在學生初步掌握計算規律之后,教師應當設計具有趣味性、人文性、層次性和探索性的練習題,幫助學生提升思維能力,升華計算過程。
“口算除法”練習中,我設計了“小蜜蜂采蜜”的練習題:夏天到了,小蜜蜂要到花田里面采蜜。每朵花上都有一道計算題,只有算出正確答案,小蜜蜂才能采到蜜,誰能來幫助小蜜蜂呢?(1)40÷2= ,(2)900÷3= ,(3)30÷3= ,(4)150÷5= ,
(5)2100÷7= ,(6)4000÷2= ,(7)400÷8= ,(8)1600÷4= 。在充滿趣味色彩的練習中,學生剛剛所學的知識有了用武之地,計算能力也慢慢有了提高。
數學知識的學習離不開計算,只有掌握了計算中蘊含的規律,學生才能慢慢發現數學之美,感受到數學的力量。組織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活動時,教師應該時刻從學生的立場與角度出發,積極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了解學生在數學計算方面有什么困惑與不解,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設計,圓滿地幫助學生解決計算問題。
參考文獻:
林錦.新課程下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有效性例談[J].當代教研論叢,2015(9):178-179.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