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德梅
摘 要:從講究層次性,尊重差異;突出過程性,發展思維;凸顯誘導性,深度探究三個方面闡述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多視角的理答,建構高效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理答;高效;數學課堂
課堂理答作為一種重要的課堂教學對話活動,是老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評價和回應,它是一種藝術,能夠引領學生走出理解的誤區,同時也能夠營造一種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而理答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直接肯定的,有否定的,那作為老師,應該怎樣做到多視角理答,建構高效數學課堂呢?
一、講究層次性,尊重差異
數學作為一門需要計算和理解能力很強的學科,對不同基礎的學生會有不同影響。曾獲得過國家最高科學獎得主的吳文俊曾說:“自己小時候對數學失去信心,甚至想過輟學。后經過一位老師精彩授課使他改變了對數學的看法,最終甚至將數學作為終生的職業。”數學家的學習經歷過程尚且如此,那對于小學生更是如此。學生的數學能力、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因而作為老師應該注重學生教學過程中的層次性,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我在講解蘇教版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章時,講課前先給同學們提出了一個應用題:小明把1000ml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滿。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我留給大家時間考慮,之后抽問同學進行回答。有的同學數學能力強,很快就理解了題目中數量之間的關系,列出了6×小杯容量+1×大杯容量=1000; 大杯容量=小杯容量,進行等量變化之后,可以得出如下式子:6× ×大杯容量+1×大杯容量=1000ml,6×小杯容量+4×小杯容量=1000ml,最后求出的結果為:1個大杯=400ml,1個小杯=100ml,但也有一部分同學運用數字進行拼湊,雖然算出了結果,但是方法復雜;還有一小部分同學沒理解題目的意思,沒有思路。作為老師,應該關注學生之間理解能力的差別;講課內容應講究層次性,做到從簡單到復雜;尊重差異,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不足,在課堂中最大限度獲得知識。
因為學生的數學基礎不同,我們不能夠以同樣的標準去要求大家,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講究層次,尊重孩子間的差異,讓孩子們體驗到最高效的數學課堂。
二、突出過程性,發展思維
數學這一學科體現的既是思維能力,同時在解題過程中,應注重一題多變,通過做題過程真正理解題目的內涵,所以筆者認為數學教學應突出過程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他們對數學產生足夠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比如,我在講解蘇教版小學數學《分數加法和減法》這一章時,給學生列舉了一個典型的例子來引出課題:向陽小學有一塊長方形的農田,其中有 種白菜, 種黃瓜,問黃瓜和白菜的面積一共占這塊地的幾分之幾?剩下的還有幾分之幾?因為學生還沒有學過分數的運算,所以很茫然,于是我讓他們撕一張長方形紙,先對折一次變為 ,然后再對折一次變為 ,并讓他們根據題目要求用不同顏色的筆標出相應的種植部分,他們在畫的過程中很快就得出了這道題的答案為 。于是我開始講解這一章的內容,并轉到這一道題的解題過程中: + = ,1- = 在講完后,我又將種植農田的例子轉換成了地球上各大海洋的占地面積問題,同時讓他們發揮想象,引導他們的思維。由于學生對于分數的計算過程有了很好理解,所以一法多用,對于海洋的問題也迎刃而解。而且思維得到了啟發,同時對于分數計算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滿足。
可見,一題多變對數學過程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對感到茫然的知識有了很好的理解,同時通過思維過程學習,學生體驗了知識的發現過程,使得知識的發現與學生的思維形成了高度統一。
三、凸顯誘導性,深度探究
數學本就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學生很容易走神,那怎樣才能使其變為有趣的課堂活動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呢?引導學生就至關重要了。老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盡可能發揮自身潛能,讓他們去自主發現創造學習知識,讓數學學習課堂變得更加高效多彩。
例如,講解蘇教版小學數學《多邊形的面積》這一章時,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牧場的形狀:
最后問這個牧場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我讓他們自己先思考一下將方法留在心中,最后問他們答案。我先利用多媒體畫了一個長方形,然后利用電腦將其轉換成平行四邊形,然后又將三角形拼接成長方形,梯形變成矩形等一系列變化引導學生思考,讓他們自主想多邊形的由來以及之前提出的多邊形面積的計算,學生在有趣的多媒體變動下,很快融入其中,然后我開始講解梯形面積的計算式:S= (上底+下底)×高,不一會兒同學們便計算出本題的結果,S= (10+20)×15=225(平方米)。
誘導式的教學方法使得老師的一直教學變成了學生的時刻思考,讓學生體會到了獲取新知識的體驗過程,感受到了自主學習的樂趣,讓學生猜想未知,發現未知,最后驗證這個未知,讓學生對知識有更深度的探索。
由此可知,老師作為學生學習前進過程中的指路人,應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用心傾聽學生的解答方案,多視角理答,重視層次,尊重差異;讓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性,拓寬學生思維;積極誘導學生,讓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有更深度的探究,使得學生體會到更加高效活躍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袁紅霞.小學數學教師課堂理答策略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5.
[2]陳惠芳.小學數學課堂理答行為的現狀與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0(3):85-86.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