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銀花
摘 要:在新課改要求下,小學數學教育正逐漸彌補傳統教學方式中的不足。新課改下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對小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在這種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培養小學生運用邏輯思維,加強動手實踐能力,將成為小學數學教學中最重要的內容和方式之一。就小學數學教學對小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進行分析和探討,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建議和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動手實踐
小學的數學教育,不僅僅是單純的模仿和記憶,更需要自主探索、動手實踐以及與其他人進行合作交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能只要求小學生掌握概念、法則以及各種公式,還要讓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能夠自主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驗證數學知識,同時通過動手實踐,加強小學生對數學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
一、在課前進行實踐
在數學教學中,要全面培養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就不能忽視課前教育的重要作用??梢岳谜n前活動,讓小學生進行實踐練習,既能夠培養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能夠讓其為數學教學活動做好準備,有利于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一)通過課前匯報交流進行實踐
通過給學生布置課前任務,讓學生在完成課前任務后將結果組織成報告,在課堂上進行匯報交流。例如在對小數的性質這一數學內容進行教學時,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收集常見的小數,然后自主對小數的性質進行分析總結,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中匯報總結結果。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進行大量的實踐,從而完成課前任務,在匯報過程中,小學生還可以互相交流意見,從而開闊思維,對培養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通過展示材料進行實踐
課前實踐還可以通過展示教學材料,達到培養小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目的。課前組織學生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材料,然后在課堂上進行集中展示,例如在錢幣單位的教學中,就可以讓學生收集不同版本、面額、材質的人民幣,然后在課堂中展示出來,幫助小學生加強對錢幣的認識。
二、在課中進行實踐
在課堂教學中,要加入動手實踐教學內容,讓小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動手操作實踐,讓小學生通過實踐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體會,更加扎實地掌握數學知識。
(一)利用實驗培養動手實踐能力
實驗是培養小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重要教學方式,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可以利用這一點,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小學生的探索求知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例如在數學教學中,學習厘米和毫米知識時,可以在黑板上畫橫、豎兩條線段,讓小學生通過觀察判斷哪條線段更長。在小學生初步得出結論后,再讓小學長親自動手測量線段的長度,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厘米和毫米,牢固地掌握相關知識。
(二)利用操作培養動手實踐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操作各種教學器具來培養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例如在長方形面積的教學中,就可以讓小學生親自去測量長方形紙張的長度和寬度,自己想辦法弄清長方形的面積,比如將長方形紙張分成長和寬各為1厘米的正方形,從而測出長方形的面積。通過這種操作實踐,增強和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組織辯論培養動手實踐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小學生很可能會發生認識沖突的情況,此時可以組織小學生進行辯論,從而解決問題,理解數學知識。組織辯論可以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中,可以提高小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同時辯論發言還能提高小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四)利用游戲培養動手實踐能力
利用游戲進行教學,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新型教學方式。比如在學習人民幣的課程中,可以讓小學生拿著不同的人民幣道具進行“買賣”游戲,從而加強小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和理解,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實際應用人民幣。
三、在課后進行實踐
數學教學并不是獨立的,需要與生活緊密相連。所在課后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切實的問題,就是重要的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方式。
(一)利用參觀活動培養動手實踐能力
在課后可以組織小學生進行參觀,在參觀中實際應用數學知識。例如在學習了人民幣、四則運算等數學知識后,可組織小學生到商場或超市進行參觀,觀察各種商品的價格,計算不同的商品價格的總算,還可以學習填寫發票。通過動手實踐,加強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運用和理解,提升動手實踐能力。
(二)組織采訪活動培養動手實踐能力
課后實踐練習,還可以通過組織小學生對工廠或社區進行采訪的活動方式進行。采訪工程的日生產總量、月生產總量,采訪老人的年齡、人數等等,制成圖表,再進行統計,從而讓小學生牢牢掌握數學知識。
小學數學教育是基礎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小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未來發展起到重要的基礎作用,只有打好基礎,小學生在發展過程中,才能達到更高的高度,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有用的高端人才,使其成為社會經濟建設重要的推動力量。
參考文獻:
[1]陳倉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放手讓學生自己走[J].速讀(下旬),2016(9):297.
[2]曹小霞.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培養探索[J].讀書文摘,2017(14):213.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