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妮妮
摘 要:音樂是讓學生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小學的音樂教育是小學的重要科目,同時也是小學階段素質教育的基礎科目之一。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合唱教學對于小學生的教育意義重大,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與互相信任的意識,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情感表達能力。目前,合唱教學已經成為很多學校必修的科目之一,因此,就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的合唱教學進行實踐研究,希望為小學生的素質教育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合唱教學;實踐研究
一、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現狀研究
1.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師資配備現狀
無論是哪門科目的教學,師資的配備都是不可缺少的。在教育改革中,教師作為教學的中流砥柱,是教學質量與教育水平的保障,只有師資隊伍強大了,學校的教育水平才能提高,學生的音樂技能、素質基礎才會增強。但是在目前的很多小學中,由于學校不重視或是資金短缺等,音樂課程的教師都不是專業的音樂教師,大多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師或者班主任兼任,這些教師不具有專業的音樂知識,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音樂教育教學培訓,導致他們在合唱教學的過程中沒有系統的理論和方法,教學體系混亂,教學理念落后,極大地影響合唱教學的質量提升。
2.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器材配備現狀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教育體制的改革,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注重音樂教學的重要性,在音樂教學器材的配備上也投入了更多,學生學習音樂的條件得以改善,學生的音樂教育和藝術修養也有了長足的條件保障。然而,在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許多的不合理現象。首先,音樂器材與課程教材、教學改革不匹配,教學器材的配備落后于教學內容,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不適應現代教育理念的發展。其次,學校有時一味地只顧充實器材,而忽視了音樂教師的專業水平,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出現教師不會使用的狀況,樂器閑置造成嚴重的浪費。
3.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教學素材現狀
為了適應小學生的理解與認知,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教師所選取的歌曲大都是一些童謠類的作品,這些作品雖然朗朗上口,學生學習起來也較為簡單容易,但是對于學生的道德修養、思想品德方面的提高還有所欠缺。因此,音樂教師在選取合唱教學歌曲時,要更加注重對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適應新課改教學的目標要求,增加合唱歌曲的多元性,讓學生在音樂合唱學習中學到的不僅是優美的旋律與歌唱技巧,更多的是要從中提升知識素養與文化底蘊。
二、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策略研究
1.教學內容的多樣化
在合唱教學中,教學的內容不僅體現了學生知識學習的積累,還決定了學生素質修養的提升,因此,音樂教師在合唱教學內容的選取上要具有多樣性、創新性,要使教學的內容更加充實、豐富、科學。例如,教師可以分主題教學,以“愛國”為主題的歌曲有《我的祖國》《我愛北京天安門》等;以“民族”為主題的歌曲有《阿西里西》《百鳥會》等;以“快樂”為主題的歌曲有《歌聲與微笑》《采一束鮮花》等。通過這些分主題教學活動既能夠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又能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民族主義精神等,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傳承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2.教學形式多樣化
對于合唱教學來說,音樂教師不能局限于一種形式的教學,而要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尋求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發展。合唱教學因為其特點,需要學生一遍遍地重復練習,小學生因為玩心重,難免會感到枯燥、無趣,對音樂合唱失去興趣,學習的態度也會變得消極。所以教師在合唱教學的過程中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目的,通過教學方式的改進增加合唱學習的趣味性。例如,在學習《少先隊植樹造林歌》時,音樂教師為讓學生有更好的體會以及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可以組織學生到戶外進行一次植樹造林活動,讓學生切身感受到這首歌曲所傳達的思想和歌曲的氣息,通過這樣的活動,將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感性的層面,從而更好地感受歌曲的內涵。
3.教學層次多樣化
音樂教師的合唱教學要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習來制訂不同的計劃。小學生因年齡階段的不同,在音樂學習上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教師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例如,一、二年級的學生在音樂鑒賞方面的能力還較弱,對音樂專業技能的理解也較差,他們對一些節奏較為明顯的音樂有較大的興趣,因此,教師在對這些學生進行合唱教學時要選用節奏歡快、分明的曲目來學習,曲目所傳達的思想可以暫不考慮,主要目的是培養低年級學生對音樂合唱的興趣。
總而言之,教育制度在完善,音樂教師的教學理念也在不斷地更新,通過合唱教學讓學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團隊的力量、知識的魅力,才是教學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王潔.聲樂律動,心隨我動:論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黃河之聲,2016(10):37.
[2]周雪玉.試論如何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29(7):161-162.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