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振剛
摘 要:當前,中職德育課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要實現中職德育課有效教學,構建中職德育課有效教學的標準是先導,提高教師素質是基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前提,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是關鍵。
關鍵詞:中職;德育課;有效教學
中職德育課教學作為教學的一個特殊形態,影響其有效教學的因素比其他課程更多更復雜。其中主要有:一是缺乏明確的有效教學標準,教師教學存在盲目性;二是教師教學業務素質不高,課堂教學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三是德育課得不到足夠重視,教學的評價管理力度不夠。為此,我們提出實現中職德育課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
一、構建德育課有效教學的標準
中職德育課沒有普通中學中考及高考的要求,也沒有高校系統理論性教學的要求;德育課對學生思想的影響又不像專業課對學生技能的影響那么明顯;中職德育課只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方面,主要以課堂教學形式進行。因此,中職德育課有效教學評價標準應立足于中職德育課教學的特殊性來構建??梢詮囊韵氯齻€方面思考:
(一)目的性標準——看課時教學目標是否達成
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復雜且漫長的過程,是多種因素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很難說出前一階段的哪種教學行為造成了學生今天的發展狀態。因此,不能把學生的成長作為判斷中職德育課教學有效性的標準,也不能把德育育人的總目標作為評價中職德育課教學有效性的標準,而應把課時目標作為判斷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基本依據。這個標準要求德育課教師在備課時必須認真研究課時目標,使課時目標在認知、情感態度觀念、運用幾方面的要求具體明確,而且可檢測。還要注意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檢測形式要多樣化,不能局限于知識性的問答。
(二)主體性標準——看課堂中學生主體性發揮的程度
教學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與否,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得好不好。德育課堂教學是否有效可以從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觀察出來。如果學生表現積極,思維活躍,能夠主動融于教學過程之中,就表明學生學得好,教學有效;如果學生在德育課堂上昏昏欲睡或無所事事,學生在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發展性標準——看學生對德育課的興趣和教師的成就感
當學生對德育課教學產生持久的興趣,喜歡上德育課,德育課教學對學生的發展就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樣,當德育課教師能夠帶著成就感走出教室的時候,表明教學是有效的。
二、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素質
學校及師訓部門要加強德育課教師的培訓,給予專業課教師一樣多的機會,使他們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能力。當下,中職德育課教師必須具備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核心”的德育課教學模式,把課程作為中職生的生活過程來把握,在積極進行課內教學方法、手段、評價模式等改革的同時,向其他學科和課外拓展的能力。
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這里的“親師”就是指良好的師生關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情”與“理”的比較中,中職學生的德育工作應以“情”為先。這個“情”具體為教師對學生的真誠關愛及學生對此的理解和接受。教師應以學識和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從而獲得尊重。在這個基礎上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德育課教學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沒有和諧的師生關系,就會出現理通情不通的現象。如果學生在心理上、情感上排斥德育課教師,教學效果必然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所以,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現中職德育課有效教學的前提。
四、深化德育課教學改革
(一)精選教學內容
面對大部分中職學校二年級學生就會去頂崗實習的實際,要完成部分中職德育課程計劃要求的教學任務,學校和教師就必須精選教學內容。中職德育課要選擇讓學生感到有用和實用的內容,并且不能脫離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脫離學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道理,無論多么重要和有用,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二)創新教學方法
中職學生輕視德育課是普遍現象。轉變這種現象,實現有效教學的突破口就是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要選擇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其中,討論法、辯論法、案例法、模擬表演法等都是受學生歡迎的方法。專業課常用的模塊教學法,也可以在德育課運用。例如:在學習《哲學與人生》時,可以實行模塊教學,分為“自然與物質世界”“運動與規律”“科學思維”“人生價值”四個板塊內容;在《職業生涯規劃》教學中,開展“小發明”“模擬招聘”“我是小老板”、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社會服務等教學活動,進行即興演講、辯論、最佳創業方案等比賽。這些方法既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又能促使德育課“三維目標”的達成。
(三)改進教學評價方式方法
教學的評價方式方法對教師學生起著目標導向的重要作用。學校對德育課教師的考核要像專業課教師一樣對待,要突出德育課是中職德育工作主渠道的地位。教師對學生德育課成績的評定不能只以期末理論考試為準,要與平時考核相結合,要與學生日常行為表現相結合。
綜上所述,要實現中職德育課有效教學,使學生的品行有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學校和教師就應切實實施以上基本策略,并下工夫去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社會、家庭背景、個性差異、興趣愛好、心理變化、發展特點等,知道學生想什么、需要什么。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講“盡可能深入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和校長的金科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