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摘 要:長期以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大量講解,學生閱讀不到位,缺乏自主探究,總是被動接受,對文本的理解、感悟停留在對教師理解的簡單認同上。本文從課前準備、教學目標定位、教學內容精選等方面進行了探索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大量講解,學生閱讀不到位,缺乏自主探究,總是被動接受,對文本的理解、感悟停留在對教師理解的簡單認同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依然存在教條化、模式化、單一化、靜態化運作的不良傾向,課堂上共性多、個性少,鉗制多、自主性少的現象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轉,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面對傳統語文教學中的種種問題,必須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轉變教學方式,真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對文本的感悟、理解能力,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發展口頭和書面語言運用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必須在準備上下功夫,準確深入解讀文本,深入了解學生,根據學生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設計
準備是上好課的基礎,認真準備才能面對紛繁復雜的狀況采取合適的應對之策。課堂的組織過程是形形色色的,課堂的發展存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但課堂教學的主要支撐材料——教材和學習主體——學生的群體屬性是確定的,要讓學生學有所獲,就必須先從這些基礎的準備工作上多下功夫,努力地“吃透教材”和“吃透學生”,而不是在編制具體的教學步驟上去花大力氣。
在教學《郵票齒孔的故事》(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一課時,學生在把握課文講述英國發明家阿切爾受到一位先生用別針給郵票刺孔的啟發從而發明帶齒孔的郵票這一主要內容之后,開始細細地了解帶齒孔郵票的發明過程,老師希望學生從中獲得生活的啟示。老師提問:“文中的那位先生聰明嗎?為什么發明帶齒孔郵票的人不是他而是阿切爾?”學生在默讀思考并小組自由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及時地巡視指導。老師滿以為學生會發現“那是因為阿切爾生活中有著處處留意、細心觀察的好習慣”,可幾乎每個小組在剛開始都認為“阿切爾發明帶齒孔的郵票是因為他是發明家”。在學生看來,發明家當然就能發明東西,而老師則期待學生找到發明家發明各種東西的內在原因。看來,成人是不能想當然地站在自己的立場圈定學生的思想內容,必須站在“兒童立場”來看待問題。
二、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組織教學
定位教學目標首先應該根據課標要求,明確各學段的教學目標,確定各學段重點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其次、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定位各堂課具體的教學目標和訓練重點,努力做到方向明確,重點突出。
關于各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課程標準為我們提供了明確的指導。首先,“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好詞好句”“背誦優秀篇(段)”“讓學生感受閱讀的樂趣,喜歡閱讀”[2],這些是各個學段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其次、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各學段的教學側重點又有不同的體現。
第一、在詞句理解方面,一二年級學段要求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大體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三四年級學段要求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五六年級學段要求在理解意思的基礎上,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進一步體會其表達效果。
第二、關于課文內容的學習和情感體驗方面,一二年級學段帶領學生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三四年級學段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問;五六年級學段則要求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
第三、關于閱讀教學的能力目標,課標只要求一二年級學段學生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三四年級學段要求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五六年級學段閱讀敘事性作品,要求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
第四、在誦讀優秀詩文時,一二年級學段要求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三四年級學段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五六年級學段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
三、精選教學內容,構建閱讀教學的核心問題
語文教學的教學內容真的是太多太廣了,比如字詞的認讀與理解、句段篇的朗讀感悟與情感體驗、標點符號的用法和語氣體會、文章內容的把握與基本的表達順序、表達方法的學習等等,任何一個目標都需要長時間的學習訓練。如教學《左公柳》(語文S版五年級下冊)一文,緊抓課題“左公柳”來提問:左公柳是一棵什么樣的柳樹?左公柳這一樹名是怎樣得來的?教學《葡萄溝》(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一文,我們隨著作者的描寫,從不同角度認識葡萄溝這個好地方,課堂就可以圍繞一個“好”字來走進文本,感受祖國大地的美麗!再如,教學《孔明借箭》(語文S版五年級下冊)時,緊扣“借”的原因、過程與智慧來感受人物形象,學習敘述故事、刻畫人物的方法。
語文閱讀教學是個大課堂,它涵蓋的內容較之其他的學科更加豐富。在豐富的內容面前,一堂四十分鐘的語文課應該有取有舍,有主有次,不斷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才能讓學生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馬榮菊.淺談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的策略[J].學周刊,2011,02.
[2]李琳.小學生課外閱讀指導課教學設計探微[J].江蘇教育研究,2010,16.
[3]張淑榮.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嘗試[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