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效課堂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有助于他們形成合作、競爭、創新意識,群體同步協調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思維能力,掌握學習方法。在課前先挖掘教材中內在智力因素,在教學中多做創造性勞動,從而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邏輯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等等,對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個性有很大幫助。
關鍵詞:高效課堂;數學素養;學習方法
數學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學生的素質培養與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來說,取決于課堂教學的水平和質量。這里,首先教師必須在觀念上實現轉變,把實施素質教育深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從而才能在實踐中提高數學素養。
一、 創造各種情境,學生樂于學習
教師在課堂上要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習質量,關鍵是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充分利用課堂中的40分鐘的教學,師生共同和諧協作的發展。要促進學生樂學、能學、會學,最終達到有效地學習,教師必須把教與學的重點放在“學”上。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出發,采用各種有效的手段。
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因素,發揮學生的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設計并完善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要做到增強學習吸引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樂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用飽滿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去感染、激發學生,上課的語言要風趣、生動,體態要端莊、自然、大方,板書盡量做到簡明易懂,讓學生能在輕松氛圍課堂學習中得到一種藝術的享受。另外,要適時地向班上的每一個學生流露自己的愛和尊重,平時教師的言行都要傾注著對學生的愛。如每一個期待的目光,會心的微笑,讓學生積極參與富有情趣的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快樂學習,這是一種情感的交融。這一生活情境,通過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和諧、民主、互助的課堂氛圍中想學、樂學、學會、會學,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從而加強對數學學科的喜愛。我在數學教學中根據材料的實用性,盡量做到陌生材料熟悉化,不照搬課本上的材料,把陳舊材料變成時代化,讓材料貼近學生的實際,這樣的課堂會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和需要感,學習的積極性更容易調動。小學生的感知均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課前充分準備一些有趣的材料可增加學科的吸引力。如“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應用題,我把原例題改為:“我班學生很喜歡養金魚,養的紅金魚72條,黑金魚9條,紅金魚條數是黑金魚條數的多少倍?”這樣既有效地促進了知識遷移,又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還得利用材料的刺激性,使兒童又感到驚奇,懷疑困惑的事物是最容易發生興趣,在短時間內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使思維進入了最佳狀態,加深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的道理,還要精心組織高效有效的教學活動和評價,從而激發學生理智上的愉悅。
二、 注重學習過程,變被動為主動
在教學中我展示學習過程,使學生會學。如何才能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更為有效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們金鑰匙,讓學生去打開知識的大門呢?老師關鍵是能把思維方法傳授給學生,去展示學習過程,促使學生會自覺主動去探索。例如在教學“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的應用題教學中,先出示題目:①桌子上擺了8個○,△比○少3個,問△一共有多少個?通過動手擺一擺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所求△的個數是從○的個數中去掉3個后剩下的相等部分,所以用減法來計算,接著又出示題目:②桌子上擺了8個○,○比△少3個,問△一共有多少個?由于題目中出現“比少”二字,受到上題的影響,有些學生錯誤在列出式子:8-3=5(個)。針對這種錯誤,我就設置了三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1)題目中的兩個已知條件是誰與誰比?(○與△比)(2)這兩個條件中哪個多哪個少呢?(△多,○少)(3)問題是求多還是求少?應該用什么方法計算?(求多,用加法)我相機在課堂上進行小結:解答應用題時要認真看清已知條件,題目中都出現“少”字,敘述方法不一樣從而引起題意的變化,已知條件數量關系的不同所得的算法也不同。在解答這類應用題時要先弄清“誰與誰比,以誰為標準”“誰多誰少”“求多求少”這幾個問題來理解算理,我們只有判斷準確了,才能正確計算出結果,更不能簡單地從某個字意上選擇算法。接著設計有關這方面的鞏固練習,最后個別提問算式中的數各表示什么,來進一步明確算理。這樣既有學生個體的努力探索,又有群體的影響輻射。使學生在應用題的學習過程中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轉化為符號語言(數學式子),讓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知識網絡,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語言與想象力。
三、 要注重差異,促使學生成功
面對的各種差異的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類型的成功,教師的教學設計要有層次差異性。學生在小組討論合作學習中得到信息,思維互補外,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分為好、中、低三級進行分類訓練,課前設計好降低難度的題、基本鞏固題、發展深化題三組分檔次的練習題,具體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和不同程度上的訓練,做到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學習不僅能重視結論,又不忽視過程,數學并不是孤立的學,應該要弄清來龍去脈,對個別學習比較困難的同學,適時加以輔導。對班上有余力的學生,再遞上更富有挑戰性的補充題。這樣盡量給低生創造成功的機會,給好生提供發展的余地,不斷發揮自己的潛力。在樂學的前提下,能學是基礎,會學是關鍵,成功地學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分類評價,對比較差的學生采取放松鼓勵形式評價,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向高分靠攏和努力,教學中充分讓學生自己發現規律,并能夠遵循規律自己去操作,這樣學生學得主動活潑,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要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我們要吃透數學教材,用心設計教學過程或設計好練習題,讓學生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培養學生懂得“舉一反三”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實現觀念上的真正轉變,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培養核心素養的教育。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核心素養”課程與教學觀摩研討會[J].小學數學教師,2016.
[2]劉世芳.讓數學思想成為學生的核心數學素養[J].新課程導學,2016.
作者簡介:
陳輝燕,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市呂嶺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