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盛??
摘 要:如何上好一堂課,對教師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既要積極響應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又要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本文就中學歷史有效教學方法進行探討。
關鍵詞:教學;模式;互動
一、 情感導入 激發興趣
一節課的良好導入,無疑是一節課有一個精彩的開頭。導入的作用不僅在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有時好的導入環節中還蘊藏著豐富的情感教學價值。我根據多年的歷史教學經驗,一般采用以下方法:電影片段導入、歌曲導入、提問式導入、講故事導入等。比如:我在講八年級《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剪輯電影《火燒圓明園》中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大肆搶劫和火燒圓明園的片段。學生一下子被英法聯軍的暴行所震驚,體現出對英法聯軍強烈的憎恨和譴責,激發學生“落后就要挨打”的強烈情感,這是教師無法用語言來表述的,從而順勢導入這一節課。還比如:我在講述《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一課中,我用《七子之歌》的歌曲導入,隨著音樂響起,學生不由自主深情地唱起來,聯想到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這種情感目標不是一般的導入所能達到的,讓學生身臨其境。
二、 明確目標 加強預習
明確一節歷史課的學習目標至關重要。我在上一節新課之前,都要提前布置學習目標。布置的形式有下發導學案、電子白板的展示、口頭布置等。不管教師以什么樣的形式教學,學生只有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包括重難點,才能為上好新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上新課時,教師必須要進行檢查。檢查的方式有:個人匯報、黑板展示、小組代表發言、教師集中展示等。如果時間允許,也可逐一檢查,從而發現預習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教師根據預習的反饋,在講課的過程中,做到胸有成竹。學生會的不講或少講,對疑難問題做到重點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和能力的提升。
三、 先學后教 突出重點
課程改革倡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經過幾年的摸索和探究,我初步建立了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線的中學歷史“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為“加強預習——查缺補漏——拓展延伸”,“加強預習”已經在前面論述過,不再一一贅述。其中“查缺補漏”一環節,教師主要針對學生在“先學”后出現的問題,及時掌握,及時分析。這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教材駕馭能力和專業知識,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的動態。比如我在講授《辛亥革命》一課時,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基本上都明白了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和不足之處。但有的學生就提出了一個問題:“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什么不能完成中國的民主革命?”這個問題提得比較好!我通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的革命綱領、革命依靠的對象、掌握的軍事力量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論述,使得學生比較完整地理解了本課的內容。“拓展延伸”這一環節中,主要是根據所學內容,設計一些能夠真正提升學生能力和思維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高屋建瓴,巧妙設計問題,問題的設計不能太難,又不能過于簡單,通過學生的思考,教師的點撥,讓學生有一種茅塞頓開之感,真正培養和鍛煉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四、 精講多練 師生互動
教師在上課之前,一定要深挖細鉆,吃透教材,掌握學生的學情,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根據教材內容和難易度,確定哪些內容需要略講,甚至不講。比如我在上《新民主主義革命》一課時,學生自己可以完成的內容有:五四運動的前因后果、性質、意義,學生可以通過自主閱讀,都能在書上找到答案。教師需要講述和點撥的內容有: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條件和意義。這樣明確了教材內容的重點難點,才能做到該講則講,宜多練的多練。
課堂中的師生互動,有利于增強師生的感情,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如上《秦的統一》一課時,講到秦始皇統一措施的評價時,課本上是這樣解釋的:“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能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學生在課本上看到這一句話,馬上就有一個學生舉手向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老師,那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也算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嗎?”初聽到這個問題,我不好回答,于是我說:“這個同學提的問題非常好,富有挑戰性,大家能不能分成兩組,進行討論?”全班同學馬上分成兩組,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你一言,我一言,氣氛相當熱鬧。討論的結果,最后分成兩派:一派是焚書坑儒是一種野蠻行為,破壞了文化;另一派認為焚書坑儒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最后學生交給我定奪。我說:“同學們,焚書坑儒的確摧殘了文化,造成了文化的重大損失,但對于剛剛建立的一個新朝代,采取這種殘酷的手段,的確打擊了反秦勢力,讓天下人閉嘴,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利于國家加強中央集權和統一。”經過我這樣一解釋,學生頓時明白了。由此可見,由于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學生提問題的思維也激活了我的思維,也讓我受益不淺。
五、 巧設作業 提升能力
作業是課堂的延伸,布置作業是提高教學成績的有效手段。教材中的作業要么有的太難,學生看完題后滿臉迷茫,要么有的太簡單,答案是機械式的抄寫。于是,我在作業的布置上大傷腦筋,后來我干脆另辟蹊徑。比如上完一單元后,讓學生自己命題一套小試卷,并且自己組織答案,交換之后相互答題批卷。甚至月考卷也在學生自己出的題中選擇,學生為了命題和組織答案,不惜絞盡腦汁,把書上的知識點翻了一遍又一遍,無疑是對知識的復習再復習,也很好地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杜絕了抄襲的可能性。考試結束后,學生的成績出奇地理想,學生也比較滿意。還有上完《辛亥革命》后,我布置了一篇“如何評價孫中山”的歷史小論文。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在課本上努力查找有關孫中山的信息,把孫中山的生平簡介梳理的井井有條,結合自己的思考和課堂上所學過的辛亥革命的有關知識,學生寫起來得心應手,加深了對辛亥革命的認識。甚至有的學生查閱課外資料書籍,挖掘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史料,寫了好幾頁。然后在課堂上相互之間交流展示,寫的好的我給了許多鼓勵性的語言,學生深受鼓舞,交流展示完畢后,我統一裝訂成冊,作為一個作品集,受到學生歡迎。
總之,教無定法,一堂好的歷史課,是能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能力提起來!
作者簡介:
張正盛,青海省西寧市,青海省湟中縣李家山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