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互聯網+教育”為支點,《溶解度》課堂教學為線索,結合課堂教學服務和教學思維兩個方面,簡單闡述了“互聯網+”在九年級化學概念教學——《溶解度》教學中進行的創新性和探究性的改進的課堂學習環境的構建。
關鍵詞:學習環境;概念教學;互聯網+
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間教室,這是傳統教育。2015年,政府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老師由你選,這就是“互聯網+教育”。近年來,“互聯網+”激發并促進了教育的創新活力和飛快發展。在教育領域,學習環境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各種支持性條件的統合。“互聯網+”走進了初中化學課堂,筆者于2016年12月參加的“互聯網+時代課堂教學范式研究”項目活動中,執教了滬教版化學《溶解度》一節課,在本節課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筆者對在“互聯網+教育”下新的學習環境的構建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收獲。
一、 構建“互聯網+”下課堂教學的服務
“互聯網+”時代以學習環境新為契機,在班級授課中開展“互聯網+”式的教學,依靠各種技術,技術即是課堂學習環境創新的“根本性境遇”。筆者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技術的運用是以“互聯網+”下的課堂教學服務為前提。
1. 課堂教學設備的準備
本節課是一節基于平板的互聯網課堂,學生平板電腦就是在移動互聯網的大環境下,集豐富學習資源、移動互聯網、開放Android平臺、流暢3G通話、健康綠色上網、“1對1”個性化輔學為一體的現代化的設備。目前市場上的平板電腦類型多樣,在課前,主要接觸到了兩種平板,安卓系統的和iPad,安卓的軟件的兼容性比較好,蘋果的軟件種類更多樣化,開展本節課,iPad可操控性更好。特別介紹,希沃交互智能平板,是一個集成了大屏高清顯示、交互式電子白板、電腦、電視、音箱和網絡傳輸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多媒體教學演示與操作平臺。基于此設備的價格問題,只有極少數學校擁有希沃平板,但是上海地區此設備應用廣泛。
除了師生必須配備的平板,還需其他一些硬件設施,比如充電車、同屏設備。目前的同屏硬件設備有小米盒子、無線路由等,軟件有AirPlay鏡像、豌豆莢、MirrorOp、EZCast等。但都缺乏穩定性和兼容性,究其原因:同屏硬件設備關系到平板電腦以及大屏的型號,軟件設備與軟件自身平板電腦的操作系統以及網絡環境都有很大的關系。
2. 課堂教學平臺
教學實施中,使用了安卓平板—蘋果手機—小米盒子—電視機,在硬件滿足的前提下,軟件配備也是必不可少。接觸到的平板內安裝的平臺,有尚學趣、小螞蟻、青果在線等,這些平臺的使用,需整合教學資源、教學APP、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模型。筆者使用的是尚學趣平臺,使用后感受到它最大的優點就是互動課堂,里面還配備自帶的各種作圖軟件。在教學設計中,在“數字課本”中設計好要互動的環節,在課堂教學學習環境的構建中起著重要作用。
3. 課堂教學環境
“互聯網+”教學,必不可少的教學環境是網絡。網絡的選擇也與平臺的選擇有關。例如,尚學趣,它需要的是局域內網,而iPad所需求的是外網。除此之外,手機和電腦連接的投屏功能,也必須在一個網絡環境下才能工作。
二、 課堂教學思維的碰撞
“互聯網+教育”下,課堂學習環境建構中,如果將課堂教學服務技術比作生命,那么課堂中教學思維的碰撞便是靈魂。將靈魂有效植入生命中,那樣的課才是有靈氣的。《溶解度》在這一概念教學實施中,課分為三個環節,情境導入—問題啟發—解決實際,貫穿概念的引出—形成—應用。
1. 情境導入(引出概念)
開始環節,設計視頻圖片情境,提出問題。平臺播放視頻和圖片,猜測偉大的黑火藥和神秘的天氣瓶中里面的物質——硝酸鉀。提供平板,學生小組合作,利用網絡,搜索信息,找到如何提純含有少量氯化鈉的硝酸鉀。
學生能運用手上的平板,搜索并且上傳有用的信息,基本都能知道提純的步驟。學生通過自己在網上搜索答案,發現冷卻熱飽和溶液法的最根本的依據是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和應用。
2. 問題啟發(概念形成)
溶解度概念及其應用的學習枯燥乏味,理論性強,學生難以理解,掌握更是不容易,更別說應用了。在這一環節,實驗—設問—總結模式下,配合學生實驗,采用尚學趣平臺,及時完成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在設計問題時“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從定性到定量”的邏輯順序呈現物質的溶解度,在初步感知溶解度概念的基礎上,利用平板繪制溶解度曲線深入對概念的認識,小組競賽、學生展示的方式,學生深入體會其含義,以突破難點,促進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 解決實際(概念應用)
針對溶解度學習的起點以及上述的學習環境,溶解度概念抽象,內涵豐富,涉及多個變量,學生還是較難深刻理解概念內涵的。本環節,平板上設計重溫實驗步驟,深化對實驗步驟的記憶,根據具體事例加深對抽象概念的理解。最后,師生共同歸納實驗方法,得出適用范圍。
整個課堂教學中,任何形式的互動,都是學生在自己平板電腦上做好以后,提交到服務器端,教師在白板上調出同學的答案,并選擇若干答案進行點評。按照北大教授尚俊杰老師的觀點,如果用一個詞總結這種學習模式的最大特點的話,那就是可以“互動”。在傳統課堂中,老師提一個問題,一個同學舉手回答,他們在互動。但是相信旁邊還有一些同學,在腦子里也跟著互動,這些同學都進入了這個“互動場”,真的在學習,但是班里還有一些孩子,他們或許從來都不想,因為他知道老師一學期都不一定會提問他,就算真問到了,只要回答“不會”這事兒可能就過去了。在這種學習模式下,所有的答案都被記錄下來了,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入分析,肯定有助于給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支持。
正如喬納森說的:學習環境是學習者共同體一起學習或相互支持的空間,學習者控制學習活動,并且運用信息資源和知識建構工具來解決問題。喬納森認為,學習環境是以技術為支持的,在學習過程中技術是學習者探索、建構和反思學習的工具,他提出了認知工具和學習策略的重要性,并且考慮了社會背景的支持因素問題。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無論是技術支持還是教學思維,都能協助教師從更深層次上探索如何更科學地構建適合學生的新的學習環境,最終確保終點學習目標的順利實現。
作者簡介:
陳琳,江蘇省常州市,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