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我省農村學前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視,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穩步發展。但是,由于農村家長缺乏對學前教育的正確認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前教育質量的提高。基于此點,本文從農村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入手,就農村家長對學前教育的認識現狀及其改善建議進行淺談。
關鍵詞:農村;家長;學前教育
研究證明,早期教育對于兒童的認知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是兒童養成良好社會性行為和人格品質的重要時期。并且,這一時期兒童的發展狀況具有持續性影響,其影響并決定著兒童日后社會性,人格的發展方向,性質和水平。適宜的學前教育有助于兒童在學前期形成的良好社會性,人格品質,幫助他們積極地適應環境,順利地適應社會生活,從而有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陶行知先生說:“幼稚教育實為人生之基礎,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的習慣、趨向、態度多半可以在5歲前培養成功。”
一、 農村家長對學前教育的錯誤認識
(一) 農村家庭教育觀念相對落后
1. 教育理念上的差異,忽視學前教育的重要性
在農村,大部分家長的文化程度較低,教育理念落后,學前教育觀念幾乎為零,家長只是一味地認為孩子在上小學以前“孩子就是孩子”,什么都不懂,只要吃好、喝好、玩好就行了,從而忽視了幼兒心理和社會性方面的發展。同時有些家長認為現在的社會有錢就能買到一切,只要有錢把孩子送到城市的全托幼兒園,這樣孩子就能享受到與城市孩子一樣的教育,從而忽視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
2. 教育理念上的缺失,過度關注幼兒智力發展
很多家長在接孩子時,大多數會問孩子今天在幼兒園學到了什么之類的話題,而很少有家長問孩子在幼兒園開不開心。由于孩子的語言表達及思維反應能力是很難說出今天學到了什么,于是家長便會認為孩子今天在幼兒園什么也沒學到,對幼兒園及老師便存在著異樣的看法。
3. 家長的不良行為習慣,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個人所在的原生態家庭對他一生的影響很大,有些家長自身素質不高,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整天坐在麻將桌、電視機或酒桌旁,再或者整天抱著手機刷屏,沒有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從而導致很多孩子在家和幼兒園表現都很差。
(二) 隔代教育現象嚴重
有很多家長為了生活選擇到外地打工,將孩子留在家中,留給老人,這樣就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而照顧這些孩子的都是老人,很多老人一方面不識字,不知道何為學前教育,不知道從何入手來幫助、教育孩子;另一方面思想跟不上時代,認為現在每家就這么一兩個孩子,平時想要什么就給什么,又不是沒錢,只要孩子身體好就行了,等將來上了學就好了,老師什么都會給教的。而孩子們呢?整天圍繞在老人身旁,接受的信息量少,知識面也較狹窄,智力得不到很好的開發。有的老人甚至溺愛孩子,使得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想要什么有什么,有的孩子都上幼兒園了還不會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午休時還哭著找奶奶等,任由孩子自由發展,這樣導致幼兒的獨立性差,語言表達能力、規范性也很差。
(三) 農村家庭教育觀導致農村幼教的“小學化”傾向嚴重
目前,一個鄉鎮最多有一所獨立的公辦幼兒園,多數幼兒園都附設在小學里,很多家長自己就是在這樣的幼兒園長大的,所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他們認為幼兒園就應該背古詩、兒歌,就應該教算術、認字,更有些家長責問老師為什么不給孩子教著寫字?致使大多數的農村幼兒園出現了嚴重的“小學化”傾向。主要表現在:
1. 教學內容小學化
農村大部分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強烈要求幼兒要會背誦古詩、兒歌,會寫字,會計算等,這也就出現了幼兒園的教學內容多偏重于讀、寫、算。這樣就剝奪了幼兒童年游戲的權利,而且容易形成一些不規范的讀、寫姿勢,這樣的習慣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學習中便很難矯正。
2. 教學形式小學化
由于許多幼兒園都附設在小學里,完全按照小學的作息時間表進行,以班級授課的形式給幼兒講課,教學課時過多,課時過長,教育活動中符合學前兒童心理和生理特點的游戲活動較少,不能貫徹以游戲為主的教學理念。還有的家長讓孩子上小班第一天就開始背書包,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上幼兒園就是為了學習。
3. 學習制度的小學化(就是作息制度、課程安排等方面的小學化傾向)
農村好多幼兒園嚴格按照小學的作息時間到校、放學,早晨7:00接送幼兒的校車就開到了家門口,8:00不到孩子們就到了幼兒園;而下午要等到5:30小學部的學生放學才能坐車回家,孩子在校時間跨度過長。同時由于農村教學條件的限制,有的幼兒園沒有自己的上下課鈴,完全按照小學部的鈴聲上下課,一節課長達40分鐘;同時混班現象比較嚴重,一個班級里既有小班的孩子又有大班的孩子,老師無法按照課表進行教學。并且有的幼兒園大班,等畢業時已經將一年級的全部課程教授完。
二、 應對策略
(一) 幼兒教師要掌握家庭教育知識,提高自身的威信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實現教育目標,教師不僅要了解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理論,同時也要懂得相應的家庭知識。教師有了家庭教育的知識,會更好地向家長匯報、分折幼兒的成長發展與不足,回答家長對孩子問題的咨詢,有針對性的宣傳一些科學育兒的知識、方法,有的放矢地為家長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的一些難題、疑惑,進行分析指點,出謀劃策,提出建議,幫助家長解決具體困難從而提高家長科學育兒的水平,也提高了家長對教師的尊重與信任。
(二) 加強家園共育
1. 以發“溫馨書”的形式告知家長,幼兒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包括積極主動的態度、強烈的學習興趣、有效的與環境互動的能力、初步的合作意識、責任感等等。同時讓家長作為教師參與教育活動,發揮家長的積極性,并給他們以教育的信心和方法。讓家長從孩子的表現中,不僅僅看到孩子的進步,更從中學習到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并將它運用到家庭教育中。
2. 經常性地召開家長會,請專家講座,宣傳“身心并重”的幼兒健康觀。身體健康是幼兒身心健全的基礎,心理適應為幼兒身心健全的關鍵。一個健康的幼兒,既是一個健全的幼兒,也是一個“愉快”、“主動”、“大膽”、“自信”、“樂于交往”、“不怕困難”的幼兒。同時建立微信、QQ群等,為家長提供寬松的、暢所欲言的環境與機會。請有經驗的家長暢談有效的教育方法,讓家長知道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既要了解其現有水平,更要關注其發展的速度、特點和傾向等。
作者簡介:趙文琴,甘肅省張掖市,張掖市甘州區第二幼兒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