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雙
摘 要:在幼兒園的教學課程設計中,實現課程的游戲化和區域活動的結合,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還可以對幼兒的素質教育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對幼兒園的課程游戲化和區域活動結合的教學策略展開分析,希望可以為幼兒教師提供一些教學參考。
關鍵詞:幼兒園;區域活動;游戲化
幼兒處在一個生理、心理都尚未成熟的年齡,理解能力也相對較差。游戲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并滿足幼兒強烈的好奇心。游戲化教學成為主要的幼兒教學方式,在整個幼兒教育領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幼兒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一定的教學策略,讓課程游戲化與區域活動進行有機的統一整合,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并將幼兒園的課堂以更加科學的形式進行發展,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增加了幼兒的主動積極性。因此,在幼兒園課程中實現游戲化不僅是順應幼兒天性的方式,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
一、創造良好的活動環境
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上,教師要在滿足幼兒需求的基礎上,提供給幼兒足夠的空間來自由發揮,只有創造了良好的活動環境才能讓課程游戲化和區域活動得到有效的結合。因此,在創造良好活動環境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幼兒的需求,并對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了解了幼兒的需求,才能使活動環境符合幼兒的心理需求。在這樣的活動環境中,幼兒可以自己進行思考,獨立學習,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活動區域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層次性,使得游戲化和區域活動完美結合。除此之外,教師應該在區域活動中投入合適的材料,從而使幼兒在自己的時間空間內進行操作。抽象的思維不符合幼兒,幼兒思維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的,因此,他們需要反復操作才能對事物有一個較為主觀的了解,教師可以在區域活動過程中實現游戲化。
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參加“搖鈴鐺”的游戲,從而增加幼兒對音樂的感知,也可以激發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使幼兒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加主動地學習音樂知識。多元化的游戲活動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這樣就可以對幼兒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將游戲活動與生活元素結合
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上,教師應該將游戲活動與學生的生活元素進行結合,并將其應用于區域活動中,才能使幼兒的注意力集中。生活元素與課程的結合,可以讓幼兒認識到所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服務于生活,了解學有所用的道理。
例如,在指導幼兒認識瓜果的過程中,可以以提問的方式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比如“在家里,你見到過哪些瓜果啊?”“你最喜歡的是哪個瓜果?”“你們知道這些瓜果是怎么生長出來的嗎?”等問題,都可以開闊幼兒的思維。因此,幼兒教師需要對幼兒的想法進行挖掘,并鼓勵家長和幼兒一起尋找秘密的真相。在家長和孩子高度配合的情況下,教師就可以發現并收集到很多有價值的信息,通過與幼兒園課程進行結合,在區域活動過程中開展游戲化的教學課程,不僅可以幫助幼兒充分了解瓜果的知識,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導幼兒進行關于瓜果的實驗,有利于幼兒對瓜果的沉浮以及水果電池等各式各樣實驗的學習。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開展“你比我猜”的游戲來指導幼兒可以通過自身的比劃來表現物體的沉浮狀態。整個過程不僅可以幫助幼兒增長一定的知識,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幼兒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使幼兒認識到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性,并且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從而利于幼兒的綜合素質的提升。
三、對主題課程加以完善
在幼兒教學過程中,要對區域活動進行合理科學的設計,并在區域活動中合理穿插游戲化教學行為。通過設計主題活動,讓幼兒對整個教學活動有一個較為系統的認識,可以更加輕松地掌握所學知識。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主題課堂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合理的現象,因此教師應對主題課程進行完善,以更加完美的方式將游戲化課堂與區域活動進行結合。
例如,在益智園區,幼兒園教師可以適當開展有關自主學習能力的活動,比如可以讓幼兒依據自己的主觀意識來挑選自己喜歡的材料,在以游戲化的課程活動來讓幼兒在和諧輕松的環境中獲得有效的知識。比如,在“豐收的秋天”的主題活動中,幼兒教師可以開展關于秋收的各種活動,比如剝花生、剝玉米等。在剝花生和玉米的教學活動中,幼兒教師可以以數量的形式來記錄豐收的情況,在數數的過程中幼兒就可以認識數字以及各種數學符號,從而讓幼兒了解相關的簡單數學知識。當花生和玉米剝完之后,幼兒教師可以領到幼兒了解食物,這些東西都可以制作成什么。在動手操作制作食品的過程中,可以讓幼兒對種子食品了解更多。
總而言之,幼兒教師要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不能簡單地以常規方法教學,而應將幼兒園的課程游戲化與區域活動進行有機的結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課程以及游戲、區域活動三者合一,并使幼兒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成長。
參考文獻:
[1]陳旭.淺談游戲化策略在幼兒園課程中的運用[J].好家長,2015(9).
[2]楊曉曉,李宏.幼兒園課程中的游戲與教學[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