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麗
摘 要:數學區域游戲為幼兒創造了直接操作、動手實踐、活動感知的機會,也為幼兒培養空間感知力、抽象推理能力、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提供了條件。數學區域游戲的組織與實施,是幼兒教育關鍵的一部分。從創設和諧、自主環境、提供恰當豐富材料、恰當觀察指導游戲這些方面,探討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簡稱《指南》)下幼兒數學區域游戲的科學組織與實施策略。
關鍵詞:指南;幼兒教育;數學區域游戲;實施策略
一、創設和諧、自主的數學區域環境
良好的環境是游戲順利開展的基礎和保障。要創設和諧、自主的數學區域環境,可以從如下方面入手:
1.提供合理的空間
要基于安全性、目標性、自主性原則設計活動空間,選擇適宜的地點,有效分割、優化過道設計。將數學區與角色表演區、音樂區分隔開來,可以適當靠近閱讀區、美術區。運用紙板形成半封閉環境,避免干擾。過道設計要保證幼兒能方便拿游戲材料,且不需要奔跑。
2.張貼美觀清晰的數學區域標志
可以由教師設計,或由幼兒自主設計及師幼討論設計。商量標志的意義、圖案,將游戲規則、操作方法、示范案例呈現出來,分為數學區域、材料擺放、活動類型、活動規則等。
3.設計有意義的墻面
有限的活動空間內,墻面的設計非常重要。可以利用膠帶、磁板將墻面設計成可以觀看、操作的游戲平臺、展示區域。幼兒借助墻面展示自己的操作過程,并與師幼分享活動經驗。如“幾和第幾”概念的學習,教師可以將小動物貼圖放上去,師幼以“火車座位”的游戲形式,展開數學知識的學習。又如學習“多少和大小”,幼兒可以借助學具,在墻面上展示分析過程。
二、提供恰當、豐富的數學區域材料
數學區域游戲的順利實施,需要豐富的操作材料作為保障。《指南》中的玩中學思想認為,應該創設恰當的環境,讓幼兒直接感知和實踐感知,所以需要重視操作材料的提供。材料的提供應基于如下原則進行:
1.針對性原則
材料的提供為幼兒游戲教育目標服務,數學區游戲材料,要針對活動內容提供,要能啟迪幼兒思維,鼓勵幼兒動手探索。如學習“5的認識與分解”時,教師在區域內提供的是點數板和幼兒自己剪成的小花材料,點數板上有1~10這10種點數的小卡片,幼兒可以根據數數和拼合的方法學習該知識。
2.豐富性原則
要提供種類豐富、用途多樣的操作材料,提升幼兒的操作興趣,發散幼兒的思維。如進行“學習數數”游戲時,提供的是趣味的動物圖片、數字卡片、小棒等。讓幼兒在生活情境和游戲操作中進行學習。
3.開放性原則
游戲不應該規定玩法和操作方法,而應該還給幼兒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幼兒在開放的材料中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發散思維。讓幼兒自主設計迷宮,可靈活添加小隔板,幼兒間互動分享。提供飛行棋游戲材料,幼兒自主設計規則,可以根據兩個骰子點數之和或之差來決定前進步數。提供夾夾樂游戲材料也可以促進幼兒的創造與探索。
三、恰當觀察、指導數學區域的游戲
組織與實施幼兒數學區域游戲,需要教師給予恰當、適時的觀察與指導策略。《指南》認為,教師要實施科學的教育措施,保障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要注意教育方法的科學性,避免代替幼兒游戲、幫助幼兒思考的行為產生。策略為:
1.多觀察,適時指導
教師要多觀察幼兒的游戲過程,并分析幼兒的游戲表現、進步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在幼兒遇到困惑及難以解決的問題時,采取延時介入、方法指導的方式,鼓勵幼兒自主解決問題。如在幼兒對九宮格游戲失去興趣時,可以指導幼兒不能重復使用拼板,增加游戲難度,提升游戲興趣。
2.采取科學的指導方法
教師要采取科學的策略,對幼兒的數學區域游戲進行組織與指導,保障游戲順利實施。包括情感激勵法、方法指導法、思路點撥法、案例參照法等。如“給猴子喂香蕉”數學游戲,教師提示:“大家早上、晚上分別想給猴子喂幾根香蕉,誰喂的最多?”鼓勵幼兒將早上、晚上喂的數量分別記錄下來,并相加,再比較。有的幼兒間難以比較大小,因為早上他多,晚上又是另外的幼兒多。這樣教師提示,可以將早上和晚上數字換一下位置再比較。
3.鼓勵幼兒與幼兒、材料、教師互動
游戲的過程性和互動性,對游戲質量的影響很大,需要教師充分調動幼兒積極性,加強與材料間的互動,也要加強與同伴的互動。鼓勵探索出新方法和新規則,與同伴分享。如提供了“串花片”材料,花片分為四種顏色,將其串在塑料管上,教師鼓勵幼兒按規律來串。提示幼兒仔細觀察,分析花片的異同點,再設計規則,之后動手操作。通過鼓勵與材料互動,提升幼兒的思考能力,并在游戲操作中學習和運用數學。
總之,數學區域游戲活動對于幼兒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能力、歸納概括能力的培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教師要科學組織與實施幼兒數學區域,創設恰當的環境,提供豐富的材料,并給予適時與科學的指導策略,以保障游戲的順利進行,促進幼兒數學意識和數學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俊.幼兒園區域活動研究的學科視角:兼論科學與數學區域活動的開展[J].幼兒教育(教育教學),2016(4):29-31.
[2]陳建平.論幼兒數學區角活動中的主動探究學習[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4(6):79-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