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菁
摘 要:繪本是一種新興的兒童文學形式,它恰到好處地結合了圖畫與文字,是反映和貼近兒童心理的絕佳素材。對于幼兒來講,繪本將晦澀難懂的人生哲學變成了直觀的畫面,讓幼兒能夠更好地看待問題,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立場為他人著想,理解他人的興趣,提升幼兒的共情能力。通過論述共情的定義引出繪本教學對于提高幼兒共情能力的重要性,并采用繪本作為主要媒介,結合角色扮演游戲,在輕松的氛圍中培養幼兒的共情能力。
關鍵詞:繪本教學;共情能力;幼兒教育
一、共情作用概述
共情(empathy),是指個體由于理解了真實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緒而引發的與之一致或相似的情緒體驗。簡單地說共情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這是一種替代性的情緒反應能力,即個體能夠以他人為中心,識別和接納他人的觀點并能夠親身體驗他人情緒的一種心理過程。研究顯示:它和社交能力呈正相關。
二、“共情”對于幼兒成長的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M.L.Hoftmen,1975)的研究推論:人類同理心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六個月大的嬰幼兒,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環境及家庭教養的影響,開始有意識地感受他人的行為與情緒。共情能力可以讓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幫助他們順利地融入群體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學會共情,就等于手中有了開啟人際交往大門的鑰匙,學會體會身邊朋友的心思意念,彼此能產生親和感。
三、繪本對于提升幼兒共情能力的積極作用
繪本選題包羅萬象:情緒、人際關系、生命教育、性別平等教育等,具有教育性、文學性、創意性以及美感,更重要的是,它契合幼兒的年齡特征:不管插圖色彩豐富還是單調、故事情節曲折還是簡單,都可以作為一種良好的心理輔導媒介。在繪本教育中,借助對書中角色與情節的認同,與自己的經驗相比較,了解書中所要傳達的信息,進而領悟出新的概念、方法,并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對于生活經驗比較欠缺的幼兒來說,使用繪本提高共情能力是一項可行度較高的工作。
四、以繪本為手段,提高幼兒的共情能力
(一)繪本選取原則
因為幼兒的認知能力和經驗相對缺乏,對于晦澀的道理處于懵懂階段,并且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要從繪本教育中提高幼兒的共情能力就必須遵循以下原則:第一,內容主題與幼兒共情能力相關,較能突出地體現尊重、接納、關懷、服務他人等培養目標;第二,具有良好的故事性、文學藝術性,圖畫富有吸引力;第三,適合幼兒的閱讀能力與成熟程度,包含繪本的背景、年齡、經驗范圍、注意力、閱讀興趣等因素;第四,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對其有啟發,容易產生共鳴。
(二)以《媽媽生病后》作課堂實錄
1.背景導入
在繪本中,當媽媽生病后,雞寶寶們發現很多家務都沒有干,于是它們就替媽媽去干那些家務活,但是發現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小雞寶寶們才明白媽媽日常的辛苦。
2.課堂再現
幼兒的同理心雖然是與生俱來的,但要設身處地,以換位思考的模式去理解他人的情緒并非易事,為了增強幼兒的情緒體驗能力,提高其同理心,我采取繪本閱讀、角色游戲以及課堂交流的方式。
在帶領幼兒閱讀了繪本《媽媽生病后》后,挑選四位幼兒分別扮演雞寶寶和雞媽媽,角色游戲的引入主要是為了讓幼兒更快地進入繪本角色,讓幼兒的同理心得到激發。
在課堂交流環節,我提出了幾個問題:
“為什么寶寶看見媽媽生病了會想到幫忙做家務呢?”
“寶寶們在做家務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這個故事讓你想到了什么?”
幼兒的回答也五花八門:
“因為寶寶每天都看見媽媽做家務……”
“寶寶看見家里有沒干完的家務……”
“雞媽媽平常是很辛苦的!”
……
從幼兒的課堂互動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他們是具備一定的共情能力的,他們很好地站在了“雞寶寶”的位置上思考問題,而教師的作用就是將幼兒從繪本故事中帶到現實世界,切實提升幼兒共情能力。
“那么,我們也是媽媽的寶寶,媽媽平時也要做很多家務,你覺得媽媽辛苦嗎?”“你們平時會幫媽媽做家務嗎?為什么呢?”
幼兒又一次開始討論,答案依然是多元的。
“我不會做家務,但是我想幫媽媽。”
“我覺得媽媽很辛苦,所以我想幫助她。”
“我會告訴爸爸,然后我和爸爸一起幫助媽媽……”
這時,我們可以看到:幼兒已經不是站在“雞寶寶”的位置上思考問題了,他們開始推己及人,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雞寶寶”—“媽媽的寶寶”—“自己”以及“雞媽媽”—“媽媽”的角色轉換過程,這也說明:幼兒的共情能力在逐漸提升。
(三)課后分享
在課后,我向家長們進行了孩子在家表現的回訪,從訪談中發現,大部分幼兒在繪本的熏陶下,想法與行為均發生改變,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能體諒父母的付出和辛勞,這表明繪本閱讀課程對促進兒童同理心發展有顯著效果,具體表現在認知與行為兩個方面。
從認知上,繪本活動對提升兒童認知性、同理心有一定的作用,兒童能站在對方的處境為對方著想,了解對方的感覺、想法和理解對方行為的原因。例如幼兒B分享到:我媽媽每天也要做很多事情,比雞媽媽做的事情還要多,媽媽很辛苦。
另外,從行為上,很多幼兒都表示,通過本次活動更能站在他人角度想問題,尊重與接納他人,關懷他人,樂意幫助他人。例如:媽媽太辛苦了,我要學會自己做家務,讓媽媽能夠少操一點心。
五、結果分析
通過幼兒的分享,繪本教育對促進幼兒共情能力的發展有顯著的輔導效果。現將繪本閱讀活動提升兒童共情能力的表現的可能原因進行說明。
第一,選擇的繪本皆隱含了同理心的概念且跟幼兒的生活有一定關聯。當“雞媽媽”生病的時候,“雞寶寶”設身處地地站在“媽媽”這一位置,才理解“媽媽”的辛苦,根據這一體驗,幼兒很容易聯想到自己的媽媽,同樣需要做很多家務,也很辛苦,因為有相似的生活經歷,幼兒理解起來毫不費力,也能更加深入理解繪本的引申含義,從而產生共情作用。
第二,繪本教學活動輕松有趣。本次活動一改以前純閱讀繪本的模式,在導入方式上進行創新,幼兒閱讀繪本后參與到角色游戲中,幼兒親自扮演角色,可以更迅速進入角色,處于“雞寶寶”“雞媽媽”的角色中去揣摩角色的心理和情緒,這正是培養共情能力的目的。此外,游戲扮演將繪本故事直接搬到生活中,這種沉浸在故事情節氛圍中的方式也更利于共情能力的培養。
第三,班級團體的催化作用。本次繪本教學活動在班級中進行,經過繪本閱讀與角色扮演,幼兒積極參與討論,不少幼兒都表示:自己的媽媽很辛苦,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懂事,分擔媽媽的辛苦。一些理解能力較差或者情緒內向的幼兒也破冰似地開放起來,嘗試加入到討論中去,在課堂氛圍的催化下,通過團體成員間的互動,幼兒在課堂上交流、學習、體驗,交換情緒體驗,逐漸學會換位思考模式,共情能力得到了質的提升。
綜上所述,繪本教育對于幼兒的共情能力有著顯著的作用。另外,作為教師,我們在利用繪本提升幼兒共情能力時,可采用多種閱讀模式,角色扮演、區域活動、多媒體運用等多元化的教學手段等可以嘗試運用到課題中去,萬不可拘泥于形式,須知,繪本教育并不是萬能的,只有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征,讓興趣做最好的老師,才能讓幼兒更好地感知他人情緒,提升其共情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偉鵬,雷雁嵐,陳科成,洪秀敏.社會主題繪本教學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的實驗研究[J].教育學報,2014(6):87-94.
[2]張芳.以情緒主題繪本為載體開展小班幼兒情緒教育的行動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
[3]劉婷.情緒主題繪本促進幼兒情緒能力發展的行動研究[D].西南大學,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