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建芬
摘 要:幼兒園的生活是兒童感受集體和社會、接受集體生活的紀律以及規則約束的最主要場所,在常規教育中,如果老師無視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采取一些高控制的、能夠立竿見影的教育手段來達到讓幼兒即時順從的目的,那么教育活動有序開展的常規教育目標很難得以落實。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應該是充滿愛的教育,如果孩子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愛心的世界里,長大以后他們也會把愛撒向世界的每個角落,到那時,處處有鳥語花香、歡聲笑語。
關鍵詞:常規教育;班級管理;行為習慣
一、幼兒園常規教育中普遍出現的誤區
(一)教師為主體,幼兒為輔的班級管理
傳統意義上,班級常規管理是為了教師“管住”班級中的幼兒,幼兒是“受管制”的對象,課堂上都是教師在說,幼兒在聽,回答問題需要舉手,游戲時要遵守老師制定的游戲規則,畫畫按照教師的示范,繪畫作品千篇一律,缺乏新意,開展角色區域游戲時為了班級紀律不那么混亂,幼兒總是“被安排”地游戲,在這樣的做法下,常規管理抹殺了幼兒活潑調皮的天性,也扼殺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種忽視幼兒主體地位的管理做法也是收效甚微。
(二)強調有序性而忽視了自主性
在教育實踐中,經常通過檢查評比來檢測班級常規,這就迫使教師在常規教育時,還是會延續著“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時候就必須做什么事情”等來要求幼兒,導致了教師在抓常規時忽視或無視幼兒的個體差異和年齡特點。有時為了有一個安靜、有序的教學環境,強制性地要求幼兒要遵守成人制訂的規則,即使有些教師偶爾會組織一些讓幼兒參與的討論,其實仍然是教師控制著討論的主動權,討論最終以符合教師意愿的結論而收場。將常規視為限制,從而使常規失去了對幼兒行為指引的作用。幼兒園新綱要頒布后,指導教師在常規教育觀念上進行了轉變,更強調教師在教育中尊重幼兒自主性的特點。
二、如何走出誤區,使常規教育更趨合理
(一)教師轉變觀念,走以幼兒為主的班級管理模式
1.教師能夠站在幼兒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管理的問題,首先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之上的,幼兒園教師心中要充滿愛,深刻地明白和重視幼兒才是教育的主角,不論是班級常規還是行為習慣的培養上,都要以幼兒為先,考慮到幼兒情緒情感的變化。師愛是一種力量,師愛是教育之本,“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此,作為教育的主體,教師必須有一顆熱愛幼兒的心,這是調整教師與幼兒之間關系的最基本的教師道德規范。只有熱愛幼兒,教師才能設身處地地理解幼兒,才有了解幼兒各方面情況的愿望,熱情主動地引導和幫助幼兒,真心誠意地尊重幼兒,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心撲在孩子身上,才能更好地做好班級管理工作。
2.教師要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與發展要求,變空泛的教育為適時適度的引導。以幼兒為主體,調動幼兒參與到班級管理之中,能最大限度地減輕教師的班級管理工作量。為了探究不同發展階段教師在班級管理中的師幼互動質量,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幼兒園環境是兒童所接觸的,能給予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質。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環境是一種潛在的隱性的教育資源,對幼兒的智力開發及個性形成起著重要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環境的熏陶對于培養幼兒的品質來說至關重要。我們可以把愛的教育滲透到各領域的教學活動之中。如在語言活動中,多給孩子讀一些以互助友愛為主題的童話故事,還可以把孩子身邊發生的事編成故事講給孩子聽,熏陶培養孩子的愛心。
(二)常規的內容由一刀切轉變為隨年齡逐步深化
1.常規的功能由限制幼兒活動轉變成以幼兒發展為目的。常規教育不僅要落實維持教育秩序的短期目標,更要追求兒童發展的長遠目標,通過紀律、管理等手段促進學生“自律品性”的發展,才是課堂紀律和管理所要達到的“真實性的教育目的”!用這一觀點去反思,有助于確立正確的常規教育目標。
2.很多老師認為小班是常規教育的關鍵期,于是,對這些剛入園的幼兒,教師通常會花很多的精力刻意地進行常規訓練,當然,這樣的想法并非毫無道理,正是基于孩子之間存在的這些客觀因素,我們更需要改變以往過多的統一管理模式,不斷調整不同年齡幼兒的常規教育重點,面臨著從幼兒園生活到小學的過渡,常規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養幼兒認知活動的自控能力上,幫助幼兒理解和內化規則。教師對幼兒行為的監督和控制應隨年齡增長而減少,處理好“牽手”和“放手”的關系。
總之,幼兒期是人生的奠基時期,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增強和視野的擴大,還可以引導孩子將愛心從熟悉的人遷移到一些陌生的人身上。班級的常規管理應該是充滿愛的教育,孩子的心就像一片廣袤的土地,種植仁愛,就會收獲尊重、關心、寬容、同情,因此從小給孩子的心播下愛的種子,進行仁愛品質的培養,比給他任何財富都強。如果我們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愛心的世界里,長大以后他們也會把愛撒向世界的每個角落,到那時,處處有鳥語花香、歡聲笑語。
參考文獻:
[1]錢瓊.幼兒園班級管理之我見[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2).
[2]姜鳳坤.淺析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的有效策略[J].新西部(下半月),200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