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萌吉+阮財斌
【摘 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高等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高校人才培養方式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畢業生的數量急劇增加。高校服裝類大學生由于其特殊的專業性質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就業局面。本文以USEM模型為基礎,提出基于USEM模型提升高校服裝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策略。
【關鍵詞】 服裝專業 就業能力 提升策略
從上世紀末到20世紀初,我國高等教育已實現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畢業生人數急劇增加,大學生“就業難”和用人單位“招聘難”的兩難問題急需解決。服裝類大學生多數為藝術生,由于其專業的特殊性,學習過程中投入大導致學生希望獲得高回報,然而現實中巨大的落差感往往使得服裝類大學生眼高手低,就業情況較不樂觀。本文將重點探討服裝類大學生在畢業時所應具備的職業能力,不僅能與用人單位需求相吻合,還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及其職業規劃能力。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的USEM模型及內涵
2004年,彼得·奈特和曼茲·約克共同提出了USEM就業理論模型。該模型表明,高校所培養的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主要由學科理解能力(Subject 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感(Efficacy)以及元認知 (Meta-cognition)四個要素構成。
學科理解能力是指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專業前景的預判能力。
技能是指大學生就業時應具備的技能,包括專業技能和通用技能。就服裝類大學生而言,專業技能就是在以服裝市場為主導的前提下,所具備的參與完成服裝產品設計的構思、設計、實施到運轉的整個過程的能力,通用技能則是從事任何職業崗位都必不可少的能力,往往具有可遷移性。
自我效能感是指能調動學科理解力、技能來完成工作目標的過程中所激發出來的信念,往往用于判斷是否能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元認知是大學生對自我的認知能力,整個過程實際上就是自我認識、自我指導、自我調節的過程。對學生而言,元認知往往表現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任務能否完成的預判,從主觀上對學習目標進行把控,從而有效地完成該項任務。
USEM模型為高校開展職業發展教育、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提供了較好的理論基礎,并為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提出了針對性的舉措。
二、高校服裝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分析
1、重視當前專業學習,但缺乏專業及行業發展前景的前瞻性
服裝行業作為時尚產業,競爭極為現實殘酷。而學生在校學習卻以課本為依據,按照課程設置按部就班的完成培養計劃,雖然成績優異,各門課程均有不錯發揮,但自身往往缺乏創造力和創新意識,以及對問題的深度思考,忽視對服裝行業前景的評估與預測,重“學”輕“用”,不能很好滿足社會需求,設計跟不上時代轉變。
2、重視專業技能掌握,但忽視職業崗位通用技能提升的重要性
服裝類大學生往往個性突出,普遍以自我為中心,自我意識較強,熱衷于個性新潮,團隊意識相對薄弱,溝通協調能力不足,承受壓力與克服挫折的能力較弱,自認為學習成績優秀,只注重了專業技能的培養,卻忽略了通用技能的提升。通用技能相對于專業技能而言不是針對某一具體職業,而是從事任何職業的人想要取得成功所需要具備的能力。
大學階段通用性技能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人是必然不會一輩子從事同一個崗位,隨著業務能力的深入,企業員工通常會從普通的工作崗位上升到管理層,此時通用性技能就幫助你較快完成角色的轉變,很好地適應新的工作崗位。
3、有充分的專業自信,但輕視非專業素質提升的必要性
非專業素質和專業素質是相對的概念,即由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道德修養、文學素養、適應能力、創新意識等要素構成的內在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這是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關鍵所在,也是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服裝類大學生人才重視專業知識學習、個人能力突出,有充分的專業自信,往往忽視團隊協作精神,輕視開拓創新的培養;偏重理論而輕實踐,忽略了對自身非專業素質的培養。
企業在招募員工時,在考慮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會考慮到非專業素質的因素。例如個人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大學階段是否擔任院校的主要學生干部,在高壓面試環境中的隨機應變能力等,這些都是用人單位考察的內容。
三、基于USEM模型提升高校服裝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策略
1、學科建設結合專業需求,實現專業課程項目化
高校在培養學生必須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在學科建設方面應與時俱進,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不斷調整辦學理念,合理安排專業課程,增強學科體系,實現專業課程項目化。在人才培養方面,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吸收和理解能力,更應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應變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能較好地對服裝行業前景進行評估和預判,提高就業效率。
2、創新校企合作方式,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
高校應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創新與用人單位的合作方式,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加強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真正意義上走出課堂走進企業,走出校門走進社會。鼓勵學生與企業合作,參與完成服裝產品的整個實現過程,加深了他們對設計實踐的認識,使學生在學到了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積累了工作經驗,增強學生對職業崗位的適應能力。學校在培養學生的同時,也能不斷為企業輸送大量優質人才。
3、完善就業指導體系,引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在學生群體中分年級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特點,提供相對應的就業指導,引導學生做到大學階段學習生活早規劃,集合自身實際,做到未來認識目標早明確。與此同時,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啟發式教育,開發服裝藝術類大學生實踐潛能、培養其實際操作能力,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4、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在育人工作時應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培養多學科知識交叉吸收掌握的復合型人才。在服裝藝術類大學生培養的過程中,應充分把握其思想新潮,個性鮮明的特點,注重對其創新意識的培養。也應該意識到服裝藝術類大學生普遍存在自我約束力不強,易變性的特點,對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自我約束管理能力。以應對經濟社會的快速變化,高校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也應注重通用技能的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技能。
【參考文獻】
[1] 孫志鳳.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期望和評價——基于已就業畢業生的調查[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1).
[2] 彭樹宏.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4,(6).
[3] 鮑威,劉 薇.高校畢業生可就業能力形成機制的實證研究[J]. 教育發展研究,2016,(1).
[4] 韓玉萍,張藍月,葉海英,李印倫.基于 USEM 模型的大學生就業能力評價與提升策略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3).
[5] 史秋衡,文 靜.中國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基于學情調查的自我評價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2,(1).
[6] 張倩倩,孟秀麗.服裝類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研究[J]. 新西部.2011,(24).
[7] 孟秀麗.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以紡織服裝類為例[J].2013,(6).
[8] 徐子淇.以就業為導向的應用型服裝專業人才培養[J].2012,(5).
[9] 黃鵬飛.紡織服裝類高校“三加一”創業教育模式探究[J].2016,(8).
作者簡介:壽萌吉,女,浙江紹興人,講師,法學碩士,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黨委副書記,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