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民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部門加強了對學科素養的關注。教育目標在高中必修化學課程學習中的體現,不僅僅是知識的掌握,還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在分析高中化學課程中學科素養培養的教學策略的基礎上,圍繞創設教學情景、引導學生樹立探究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三個方面展開討論,實現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素養的目標。
關鍵詞:化學課程;學科素養;教學策略
高中化學作為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不僅可以教會學生關于化學的知識,還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探究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完善高中化學課程學科素養的培養,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能力水平,發揮化學學習的積極作用。基于此,化學課程中學科素養的培養成為教育部門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高中化學課程中學科素養培養的要素分析
高中化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具備其獨特的學科素養內涵,在進行素養培養時應把握教材的整體特點,根據教材知識模塊的側重點,進行不同的培養計劃。高中化學的學科素養培養主要體現在教材編寫上,以人教版教材為例,它具有的特點是知識點全面、內容范圍廣、觀點新穎。整本教材不僅僅是單純將知識點列出來,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問題的提出,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另外,為了使重點難點突出,人教版教材的編寫還注重表格和模擬圖片的使用,直觀地將學習內容表示出來,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高了教材的利用率。通過研究高中化學教材,我們可以發現有關技術的內容很少體現在教材的正文中,而是零散分布在某些章節中,其主要目的是開闊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對課外知識的求知欲望。在學生掌握必修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將理論與技術相結合,充分體會到化學與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從而重視化學學科的學習。
二、高中化學課程中學科素養培養的教學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景
教學情景的設立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化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其中很多知識都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基于此,在化學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設立相應的教學情景,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自主思考。情景素材可以來自各個方面,包括化學實驗、科學故事、影像資料等。知識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提前把生活中的問題引入到課堂,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對化學學習的重視。以人教版教材為例,教材中包括很多技術類知識,可以結合實際場景進行講解。例如,高中化學有一節講到鐵與水的反應,鐵與水同樣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物,它們之間最常見的便是鐵銹的生成,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常見現象作為引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鐵與水還可以發生什么反應,發生反應時會產生什么現象,例如溫度較高的鐵水流入到水中會產生巨大聲響,這又是什么原理,通過不斷引導,實現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掌握知識的目標。
(二)引導學生樹立探究意識
化學作為一門各類材料發生反應為主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會進行許多化學實驗,通過實際操作,對所學知識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教師需要提醒學生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指導學生掌握實驗步驟。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增強學生的探索意識,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例如,在學生學習鈉與水反應時,書本上指出反應時金屬鈉會漂浮在水面上,熔化成閃亮的小球,并伴有聲響,同時加了酚酞的溶液會變成紅色。面對如此多的反應現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感到枯燥,但是通過實驗進行教學,就會取得很好效果,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可以明確觀察到小球發亮,溶液逐漸變紅,經過親身體驗,不僅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還會激發學生的探討意識,看到以上現象后,便會思考為什么金屬鈉與水會發生以上現象,如果是其他金屬與水反應又會如何,充分發揮了化學實驗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不能很好地進行學生素養培養。高中化學教師還應注重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學習化學,通過培養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重視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僅可以做到學以致用,還能舉一反三,提高自身的綜合水平。例如,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們觀察生活中遇到的與化學相關的例子,比如我們生活中常見水垢的產生,沒有學習化學之前,我們可以認為水垢的產生是一種自然現象,學習化學后,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平時學到的知識思考水垢是怎么產生的,又有什么方法可以去除,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還將化學知識的學習延伸到了課外,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高中化學是一門基礎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生想要充分掌握化學知識,不僅需要學習教材上的常規知識,一些技術上的知識也需要掌握,將化學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中,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還實現了學生充分掌握化學知識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黃成梅.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6):73.
[2]田曉梅,康寧.加強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2016年高考化學探究性試題的分析與啟示[J].考試研究,2017(2):36-44.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