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林
摘 要:縱觀近幾年的高考地理試卷,可以發現現在的命題者越來越看重高中生對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但是,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的知識點眾多,如果單純依賴教師講解,學生死記硬背,那么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年級的學生只會面臨越來越多、難以完成的學習任務。因此,人們提出要以研究性學習來提升高中生的學習能力,以學生內在的知識遷移能力促進地理教學目標的高效實現,西藏地區也應緊跟新課改的教學步伐,培養西藏地區高中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
關鍵詞:西藏地區;研究性學習;教學策略
地理學科本身就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學科,高中生必須要具備觀察能力、用圖能力、操作地理學習工具等才能夠真正學會如何應用地理。但是,西藏地區的高中生大多都是民族學生,他們的漢語水平較低,但地理課程是以漢語教學為基礎的。所以西藏地區的高中生在學習地理時會遇到更多困難,這也就讓研究性學習顯得更加重要。下面,筆者從利用本地資源設置研究性學習課題、注重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相互結合、充分發揮高中生的地理學習能力三個層面,討論在西藏地區的高中地理課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
一、利用本地資源設置研究性學習課題
西藏地區位處高原地帶,有著自身獨特的地理區域特點。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資源來確定研究性學習課題,使西藏地區的高中生能夠關注本地域的發展,使其在獲取充分的地理知識的同時,還能夠生出對自己家鄉的熱愛之情。
在“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這一課中,我決定讓學生通過對西藏地區的地理環境特征的分析,研究西藏地域的經濟產業以及文化特征,結合教材中對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介紹,使其更加全面地了解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在確定這個研究性學習課題之后,學生們便要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對西藏地區的高原區域、氣候、土地、水文、植被等地理資源進行分析,同時要結合網絡調查、實地考察、現場訪問等調查活動,分析西藏的產業結構以及文化特色,探索西藏地域人類活動的地域性特點。
二、注重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相互結合
研究性學習活動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實踐性,強調要在實踐中獲得理論知識,綜合提升高中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西藏地區的高中生所面臨的語言障礙問題使得他們在理解地理理論知識的時候會產生更多的疑問,利用實踐,可以讓民族學生親身經歷某些地理知識的產生過程與應用意義,這將會大大激發出西藏地區高中生的探究熱情,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而這也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目的。
在“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這一課的課堂教學結束之后,我專門設置了一次課外綜合實踐研究性學習活動,組織學生們利用周末時間對西藏地區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進行實踐調查。學生們要親自到本地的一些污染較大的企業以及一些節能公司進行調查,在調查中思考這些問題,如西藏地區最為豐富的資源是什么,這種資源目前被開發到什么程度,人們是如何利用這些資源來促進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的。之后,學生們便要梳理社會實踐中的調查信息,回答這幾個問題的答案。為了保證學生們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性,我也提前與本地的能源企業進行了溝通,他們也十分支持開展類似的實踐教育,認為這是為發展西藏地區培養一批優秀人才的重要途徑。
三、充分發揮高中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學才是最重要的,為此,教師必須要充分發揮高中生的地理學習能力,讓西藏地區的高中生掌握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權,讓他們在研究活動中充分思考,通過綜合的動手、動腦等思維活動來自行總結地理規律。
在“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這一課中,由于我們班大部分學生都沒有親自領略過東北風光,如果使用傳統的“灌輸”式教育,那么學生們只能死記硬背本課知識,并不利于提高學生利用區域地理差異來對農業發展進行合理布局的能力,更不能使其持久性地記憶東北農業的特點。于是,在本課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我將5個學生分在同一個小組之內,要求他們對東北地區的農業發展進行調查。調查活動結束后,每個小組要就本組組員所搜集的所有信息進行分析與歸納,在小組討論中總結出東北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的特色。大多數學生都在小組學習中表現出了自己的優勢。
總而言之,西藏地區的高中生必須要利用研究性學習來提升自身的地理素養,才有可能突破地域資源不平衡的限制,縮短與發達地區的高中生的地理水平差異。教師也應該意識到在西藏地區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促使民族學生獲得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沈炳廣.如何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以高中地理教學為例[J].西藏教育,2012(10).
[2]劉新果.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學的運用:利用日影桿測量山南二高的經緯度[J].西藏教育,2011(3).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