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燦
摘 要:每一門學科都有其獨特的地方,難與易是相對存在的,因此每一門學科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學困生現象,這是一種普遍的狀況。而如何做好學困生的轉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為當下教師必須重視并解決的首要問題。下面就以一個高中歷史教師的角度去分析高中歷史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一系列有效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學困生;形成原因;解決策略
一方面在新課標的要求下,高中歷史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重點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很多學生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就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一部分學生從初中升入高中,不能適應周圍的環境,也會使學生產生心理壓力。這樣雙層的壓力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導致學生更加厭倦歷史的學習。教師要給予學生積極的引導,不能只把目光放在優秀的學生身上,而是更多地關注學困生,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和幫助,整體提高班級的歷史學習水平。
一、學困生的形成原因
1.學生缺乏學習意識
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最終動力,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生才會主動地獲取新的知識,而不是單方面地依靠教師去傳授。但是對于學困生來說,他們最缺乏的并不是學習興趣,而是學習意識,一種主動去學習的意識。大部分的學困生都缺乏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不會主動地去學習,偶爾完成作業也是因為外部因素、外部壓力所迫,而不是因為他們認為他們自己應該學習,例如一些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地點等這些知識點就是需要記憶的,能找到巧妙的記憶方法固然好,但是大部分的知識點還是需要不斷地背,不斷地鞏固去加強記憶,但是很多學生不愿意花費時間去學習,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缺乏學習意識的現象。
2.學生學習方法不合理
自古以來,就有事半功倍的說法,能達到這樣的效果跟做事的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對于學習來說,合理的學習方法在提高學習成績方面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在學困生中不乏部分學生對高中歷史、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同時他們也有著主動學習的意識,但是他們依然沒有在歷史這門學科上取得成績,這就是學習方法不合理所導致的。很多學生每天都在花費自己大部分的時間學習,但是沒有取得與自己付出相等的學習回報,這時候學習的積極性會受到嚴重地打擊,學習效率也會大幅下降,以此往復,便會形成一個更大的危機。因此,使用合理的學習方法非常重要,它會讓學習學得更加輕松、自由,讓學生在學生中找到樂趣,感受快樂。
3.歷史評估模式改變
初中歷史課程采用開卷考的評估模式,學生不需要清楚地記住每一個知識點,只需要大概有一個印象在哪一個章節,在哪一頁就行,掌握這些,初中歷史就可以以高分過關。但是高中是閉卷考試,這就要求學生清楚掌握每一個知識點,初中歷史是高中歷史的一個鋪墊,很多學生在初中歷史這一部分很薄弱,歷史基礎差,這就給學生學習高中歷史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二、高中歷史學困生的轉化對策
1.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強行傳授給學生知識不如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在學習中教師扮演的僅僅只是一個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學生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改變學生的惰性心理。例如一個歷史知識點的記憶,教師可以循循善誘,在開始階段鼓勵學生記憶,引導學生和自己一起用有效的方法去記憶,逐漸改變學生的畏懼心理、惰性心理。
2.傳授合理的歷史學習方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在相對時間內取得更大的效益。大部分學困生是由于學習方法不正確的原因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防止出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從而放棄學習歷史的現象。
3.調整教學方式,合理安排任務
課堂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學習心情有著很大的影響。一堂優秀,準備充足的歷史課能在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更愿意去思考課堂內容,從而大幅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講到辛亥革命時,教師不應該只單純地講解課堂上出現的內容,而是可以通過網上搜索、圖書查閱等方式給學生補充一些課本外的內容,讓學生可以感受中國歷史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還有一點,教師可以在課堂一開始就安排學習任務,讓學生可以抓住重點,有目的地去聽講、去學習。
總而言之,高中歷史學困生的轉化是當下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其自身的引導作用,讓學困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所在,并不斷地引導其改正。同時教師也需要從自身出發,不斷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參考文獻:
[1]張定經.高中歷史如何做好學困生的轉化[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7(8).
[2]馬燕.淺析高中歷史學困生的轉化[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5).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