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寧+馬眾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學生進入大學的門檻降低,但與此同時就業門檻增加。面對“就業難”問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通過考取證書來增加自身的就業機會,這就導致“考證熱”現象在高校持續升溫。本文通過分析“考證熱”的原因,提出影響大學生就業的的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考證熱;大學生;就業;證書
本文提到的證書是指大學期間除了學位和學歷證書之外,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學習并考取的各種門類的證書,主要包括職業資格證書、技能等級證書以及能力型證書三類。職業資格證書是指大學生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和技能的證明。例如銀行從業資格證書,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駕駛證件等。技能等級證書是指大學生在某種專業技能方面達到的等級水平,能夠衡量一個人對知識以及技能的掌握程度。例如英語四六級證書、計算機二級證書,會計初級證書等。能力型證書是指大學生在某方面可以體現出優于其他人的能力水平,是對自身能力的證明,比其他兩類證書更具有權威性和難度性。例如托福雅思,劍橋商務英語等。
從1999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國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開始,多行業開始實行學位證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制度。先后幾年內,國務院持續增加了多項準入類資格證書,這使得我國的職業資格制度逐漸完善,證書的種類逐漸增多,學生考證的熱度也在持續升溫。在這場考證的熱潮中,很多學生從中獲益,有的因此找到工作,有的順利出國。但從2014年后,國務院先后宣布取消各項職業資格證書,致使職業資格總量比之前減少50%以上,證書取消的力度也在逐年增加。
一、大學生“考證熱”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雖然國務院先后取消了將近三百多項職業資格證書,但是考證的熱度依舊不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考證作為就業的出口,很多大學生在大學期間以“趁年輕記憶好,多考幾個證傍身”的心理,考取英語四、六級證書以及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等證書,希望以后能多一個選擇,多一次就業的機會。但是,在短時間內突擊考取的證書,如果日后不加強記憶與學習鞏固,知識會隨時間的流逝所淡忘,能力也會下降。所以證書并不能反映一個人在某方面的能力水平,企業單位也不能僅憑一個證書決定每個應聘者的去留問題。隨著持證的人數越來越多,證書的效用價值也會隨著降低,證書也就更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就業。
二、“考證熱”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及原因分析
對于“考證熱”現象存在的問題,分別從國家層面、高校層面以及學生個人層面進行闡述和說明,并且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
1、“考證”政策抑制大學生的就業與創新
1999年起,國家大力推行學位證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制度。可以說,職業資格準入政策的實施,有助于鼓勵大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同時能夠考取相關證書來提升個人的綜合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給用人單位提供了客觀公正的職業能力憑證。因此,這是國家頒布的一項好的政策制度。但是在職業資格政策實施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就如證書種類越來越多直至泛濫,培訓機構打著“包過”的幌子來牟利,甚至有些地方會把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規定為準入類職業資格。究其原因,主要是國家職業資格政策不夠規范,除國家規定的準入類職業資格外,地方各級自行增加多種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導致證書泛濫。再者,地方監管部門管理不夠嚴格,各種培訓機構真假難辨,出現為了牟利借機高額出售假證書的現象。面對“考證熱”現象出現的諸多問題,證書的推行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學生的創新與就業。李克強總理也曾說過“不要讓各種門類的證書成為大眾的創新與創業的門檻”,因此,大學生應該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去面對“考證熱”的現象。
2、高校缺乏正確引導,教育體制助長考證熱
學校是一個接受信息非常全面的地方,在學校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各種培訓機構的宣傳海報,如:“就業形勢嚴峻,考證才是王道”、“30天突擊包過”等宣傳標語刺人耳目。學校應該對培訓機構缺乏篩選與鑒定工作,對學生本人缺乏正確的引導工作。再者,高校現行的教育體制,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缺乏實踐以及動手操作環節,這致使學生在大學的學習中,學習到很多的理論知識沒能有效的與實踐結合。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也非常快。大學生課本普遍存在知識的滯后性。這使得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之后,感覺只學到了表面的知識,總會覺得力不從心。因此導致大學生用考證來豐富知識,以此迎合勞動力市場對于高質量大學生的需求。
3、大學生缺乏正確認識,缺乏職業規劃
目前大學生參與考證的動機呈現多元化趨勢。有調查顯示,多數學生為增強自身就業競爭力而考證,其次是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只有少數是出于興趣愛好。可見,大部分學生基于證書與就業掛鉤的功利化想法來選擇考證。還有一部分學生抱有別人考我也考,又或者少一證不如多一證的想法去參加考證,存在著盲目從眾的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個人缺乏自我認知與定位,缺乏對自身的職業規劃,甚至很多大學生不了解職業生涯規劃。致使很多大學生對未來就業感到迷茫,沒有明確的考慮過自己的就業方向,而是跟隨別人的腳步來走自己的路。
三、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建議與對策
1、國家應該采取合理的政策調控
國家應該采取合理的宏觀政策調控,取消各類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就職難度有限、多而重復的職業資格證書,降低就業門檻,規范制度與政策,盡早公布需要職業資格行業的清單,以便大學生能夠合理的選擇符合自身成才發展的證書,其次需要對各地區將強監管,控制自行規定的證書數量,對違規或者違法行為作出相應的處罰,為大學生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考證環境。
2、高校應該進行教育體制的改革
學校應對高度單一的教育體制進行全方位改革,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培養當代大學生。注重提高學生的個人能力,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再者學校應該正確引導大學生考證,積極組織各種相關培訓以及講座,為大學生考證提供正確的方向。可以將考證與專業課學習結合,將考證內容作為選修課,這樣不僅可以學習專業課內容,也減少了考證培訓的費用。
3、學生個人應該做好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
首先大學生應該做好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明確的認知自我,準確的定位自我。避免盲從考證的心態,可以考取自身興趣愛好與職業生涯規劃相符合的證書。其次,大學生誤認為證書的數量與質量直接影響著就職的層次。將考證作為就業的唯一出口,作為多能高新的衡量標準。但殊不知,現今國家正進入“雙創”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是大勢所趨,建議大學生應該擁有敢想敢做的勢頭,進行自主創業與創新,而不是深陷于考證的熱潮中。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考證也不例外。對于大學生的成才與發展,考證像是一把雙刃劍。可以說,考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大學生就業機會,但“考證熱”背后也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要求大學生對待考證能保持理性的思維,要知道“知識決定命運,但證書并不決定知識。”證書不是通往就業的唯一捷徑,更不能決定就業。所以,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在以“專業知識為主考證為輔”學習過程中,注重提高個人能力才是通往成功的萬能法則。
[參考文獻]
[1]儲倩倩,姚雪婷,郭亞男,朋彩霞,汪詠華.高校大學生證書考試與就業市場價值研究[J]. 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
[2] 陶焱霞,金 勝,孫小杰.大學生考證對專業學習影響的實證研究——以鎮江市為例[J].江蘇大學管理學院,2013.
[3]史婷婷.透析“考證熱”對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策略研究——基于濟南市六所高校的實證考察[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
(作者單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 1001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