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曉敏+韓雪平+王金政
摘要:近年來山東省蘋果矮砧集約栽培發展迅猛,在全國居于前列。本研究調查了2010年以來山東省蘋果矮砧栽培的現狀,包括區域分布、砧穗組合、樹形選擇、肥水管理等方面,并結合文獻查閱,分析了山東蘋果矮砧栽培中存在的主要技術問題,總結了發展對策。
關鍵詞:山東;蘋果;矮砧栽培;現狀;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S661.1(252)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7)12-0139-0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handong apple dwarf rootstock intensive cultivation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and ranks the forefront of China.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handong apple dwarf rootstock cultivation since 2010, including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scion-rootstock combinations, tree canopy selection, fertilization and irrigation management and so on. Combined with literature review, we also analyzed the main technical problems and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Shandong apple dwarf rootstock cultivation.
Keywords Shandong Province; Apple; Dwarf rootstock cultivation;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蘋果矮砧集約栽培,集中體現了現代蘋果生產的制度特征和技術要求,是世界上蘋果生產先進國家的主要栽培模式[1,2]。我國蘋果現代矮砧集約栽培雖然起步較晚,但技術集成與配套完善,具有起點高、發展速度快和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等突出優勢,并且該栽培模式受到蘋果科技、產業界的廣泛認同和推崇,已經成為蘋果生產發展的主流方向。蘋果矮砧集約栽培模式技術的發展,必將加快推進我國蘋果栽培制度變革,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2007年,山東省果樹研究所聯合榮成市果茶中心在城西街道河西村建立了1 333.3 m2蘋果矮砧集約栽培模式試驗示范園,砧穗組合為天紅2號/SH40/八棱海棠,株行距為0.8 m×3.0 m,標志著山東省現代矮砧集約栽培模式發展的開始[3,4]。2008—2009年,山東省果樹研究所相繼在泰安、沂水、招遠、即墨、蒙陰建立蘋果矮砧模式試驗示范園,示范推廣矮砧集約栽培技術,推動了現代矮砧集約栽培模式的不斷發展。截至2015年,全省已發展矮砧集約栽培模式蘋果園3.07萬公頃,約占全省蘋果栽培總面積的10.5%。在新建蘋果園中,矮砧集約栽培模式園占60%以上,已經成為發展的主流。
2016 年11—12月,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山東省蘋果矮砧集約栽培現狀調查小組在山東省5個蘋果主產區(膠東半島、泰沂山區、膠濰平原、魯西南和魯西北)和12個蘋果主產地市(煙臺、威海、青島、臨沂、淄博、濰坊、日照、濟寧、菏澤、聊城、東營、濱州)進行了大規模專題調查,調研組根據不同的調研對象,分別采取了同各級果業局相關人員面對面座談和郵箱問卷、種植戶調查問卷的方法,調研內容涉及栽培面積、主要矮化砧木與砧穗組合、樹形結構、栽培密度、土壤耕作與肥水管理方式等幾個方面。本文即根據本次調研結果,對山東省蘋果現代矮砧集約栽培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并提出發展對策。
1 山東省蘋果矮砧集約栽培現狀
1.1 山東省近5年新發展矮砧蘋果栽培面積和分布
根據山東省各縣(市)推廣部門統計,2010年以來,山東省新發展矮砧蘋果園面積約2.9萬公頃,主要集中在膠東半島、泰沂山區以及魯西南地區,煙臺、威海、青島3市近5年新增矮砧蘋果面積約1.8萬公頃,占全省新上矮砧蘋果面積的64.13%;魯西南菏澤市,在20世紀80年代蘋果矮砧栽培的基礎上,新建矮砧蘋果園約4 400公頃,為魯西南最大蘋果矮砧栽培地區;聊城、濟寧也有零星發展,魯西南地區總計占全省新發展矮砧蘋果比例為16.08%(表1)。
1.2 主要砧木與砧穗組合
近5年來,在全省新建矮砧集約栽培蘋果園中,應用的矮化中間砧主要有T337、SH系和M26,矮化自根砧主要有T337、M7系和MM106。栽培品種仍以富士為主,如煙富3、煙富6、煙富8、煙富10、天紅2、2001、首富1等,并搭配一些早、中熟品種嘎啦、華碩等。魯西南菏澤地區屬于黃河故道產區,土壤、氣候條件特殊,除采用煙富3/SH/八棱海棠矮化中間砧組合和煙富3/T337矮化自根砧組合外,還有部分果園應用宮崎短枝、煙富6/M26/八棱海棠等短枝型品種+矮化中間砧組合。
1.3 樹形結構
新建矮砧集約栽培模式蘋果園所采用的主要栽培樹形發生了重大變化,以高紡錘形為主,地區之間稍有差異。膠東半島煙臺、威海、青島,泰沂山區臨沂、淄博以高紡錘形、細長紡錘形和自由紡錘形為主,膠濰平原濰坊、日照等地以高紡錘形、細長紡錘形為主,其他地區則以改良紡錘形為主,有少部分高紡錘形、細長紡錘形和小冠疏層形。
1.4 栽培密度
新建矮砧集約栽培模式蘋果園的栽培密度顯著提高,并因地區和砧穗組合不同而有差異。泰沂山區、膠濰平原、魯西南等蘋果產區,矮化中間砧組合株行距以(1.5~2.0) m×(3.5~4.0) m為主,矮化自根砧組合的株行距以(1.2~1.5) m×(3.5~4.0) m為主;膠東半島栽培密度較大,尤其是威海和青島地區,矮化中間砧組合的株行距以(1.0~2.0) m×(3.0~4.5) m為主,矮化自根砧組合的株行距以(1.0~2.0) m×(3.5~4.0) m為主。endprint
1.5 土壤耕作與肥水管理技術
新建矮砧集約栽培模式果園的土壤和肥水管理技術,也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土壤管理制度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清耕模式,95%以上采用樹下起壟覆蓋+行間生草的耕作模式,也有部分果園實行全園生草制;肥水管理則改變了傳統的經驗施肥+大水漫灌、樹盤漫灌和溝灌等方式,98%以上的果園采用配方施肥+節水灌溉(滴灌、噴灌、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普及率達到55%以上。
2 山東省蘋果矮砧集約栽培的主要技術問題及分析
2.1 矮砧苗木繁育滯后
首先是矮化砧木、苗木繁育體系不健全[5],“營養系矮化砧木繁殖圃、品種采穗圃和苗木培育圃”三圃配套的規范化育苗基地很少,全省有注冊商標的種苗企業僅有1家。其次,苗木脫毒、檢測體系不健全,缺乏專門的機構來實施或監督此項工作。此外,矮砧苗木生產標準化程度低,缺乏相關的苗木繁育和苗木質量標準來規范苗木質量,致使矮砧蘋果商品苗質量參差不齊,總體質量較差,優質苗木數量遠遠不能滿足生產需求。
2.2 矮砧果園建立缺乏技術標準
不同生態區適宜栽培矮化砧木類型、砧穗組合、栽植密度、高光效樹形和栽培支架系統的材質,以及不同土壤條件下采用的土壤耕作制度及肥水管理模式等,尚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技術規范,致使不同地區新果園建立存在較大盲目性。
2.3 整形修剪技術不規范
受傳統整形修剪技術的影響,新建蘋果矮砧集約栽培果園在樹形選擇、整形修剪程序與方法、樹體結構與枝量枝類調控等方面,存在較大主觀盲目性,整形修剪技術與現代栽培模式的配套集成不完善、融合不緊密,導致果園結構和樹體結構失調,達不到矮砧集約栽培的理想效果,主要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整形修剪方面,在樹形結構、側枝數量、分枝密度、空間分布以及拉枝時間與角度控制等方面,缺乏相應的技術規范;(2)果園、樹體結構方面,樹高、樹冠控制不當,園相整齊度較差;中央領導干上側枝分布不均,中上層側枝密度低、長勢較弱、加粗慢、枝軸延伸長度小,中下層側枝密度高、長勢旺、加粗快、枝軸延伸長度大,形成“上弱下強,頭輕腳重”的非對稱樹體結構,中干不強,結果部位低矮;既制約果品產量的提升,也影響人工、機械作業;(3)樹勢調控方面,幼樹長勢偏旺,樹冠控制和花芽形成困難,特別是喬化品種+矮化中間砧組合,結果年限滯后1~2年,進入盛果期之后易產生果園郁閉現象。
2.4 肥水管理存在較大盲目性
盡管絕大部分新建矮砧蘋果園都配有節水灌溉(滴灌、微噴、膜下滴灌等)肥水一體化設備、設施,但普遍對施肥和灌溉的時期、時間、數量和次數缺乏明確認知和科學依據,施肥、灌水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較大。甚至有的果園,棄用先進的設備、設施,重新沿用傳統落后的施肥、澆水方法,科學性較差,造成肥水利用效率、效益降低,生產成本增高。
2.5 機械化水平較低
除植保機械如打藥機、彌霧機,土壤管理機械如耕翻機、打草機,以及滴灌、微噴等節水灌溉及肥水一體化設施外,其他如整形修剪機械、采收作業平臺、疏花疏果機械都很少應用,機械化程度不足20%[6]。
3 山東省蘋果矮砧集約栽培發展對策
3.1 建立現代苗木繁育體系
首先加強良種苗木繁育基地管理,制定母本園、采穗圃管理規范和蘋果苗木繁育技術規程,保證育苗單位的“三圃配套”體系建設;二是建立健全苗木病毒脫除、檢測體系,嚴格果樹苗木生產與流通過程中的檢驗和檢疫程序,有效控制病毒病和危險性、檢疫性病蟲害的傳播;三是規范苗木質量標準,繁育帶分枝優質大苗,以滿足生產發展需求。
3.2 完善矮砧集約栽培建園標準化技術體系
根據各地區不同的生態地理、土壤氣候條件規劃栽培區域,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各栽培區域適宜的矮化砧木和砧穗組合,確定適宜配套的栽植密度、高光效樹形、土壤管理制度、肥水管理模式和支架系統,建立不同區域蘋果矮砧集約栽培建園標準化技術體系,以適應當前果園大規模更新換代的迫切需求。
3.3 完善標準化樹形與整形修剪技術
主要是樹形選擇和整形修剪技術規范的建立。樹形選擇要根據當地的土壤氣候、環境地理條件,要與砧穗組合、栽植密度和土肥水管理條件融合配套;整形修剪技術,要以構建高光效樹體結構為目標,規范單株分枝數量、分枝密度、枝軸長度和拉枝角度,控制樹冠的冠徑、有效冠層高度和疏密度,調控樹勢、枝勢和枝類組成,保障樹體結構和生長結果平衡、穩定。提倡延遲冬剪,強調冬剪、夏剪相結合。
3.4 建立標準化肥水管理技術體系[7]
提倡有條件的果園實行肥水一體化管理。灌溉要依據果樹需水規律、樹體蒸騰、土壤蒸發耗水以及土壤供水情況,具體確定最佳灌水時期、供水量和灌溉頻度;施肥也要根據果樹不同生長發育時期的需肥規律、葉片和土壤營養診斷結果,確定適宜施肥時期、施肥種類、配比和使用量,改變傳統依據經驗管理肥水的方法,建立區域性標準化肥水管理技術體系。
3.5 加快提升果園機械化管理水平
山東蘋果產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要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果樹技術推廣機構密切合作,與農機生產企業聯合,引進集成、創新研發和推廣作業平臺,引入開機、彌霧機、耕翻施肥機等經濟實用型果園機械,尤其是適合山東山地丘陵果園的中小型機械,實現果園耕翻、施肥、噴藥、割草等管理的全程機械化和整形修剪、果實采收半機械化,帶動全省果園管理機械化水平的提升。
參 考 文 獻:
[1] 馬寶焜,徐繼忠,孫建設.關于我國蘋果矮砧密植栽培的思考[J].果樹學報,2010,27(1): 105-109.
[2] 王金政,薛曉敏,蘇桂林,等. 山東省矮砧蘋果栽培現狀分析[J].山東農業科學, 2011(1):41- 43.
[3] 薛曉敏,王金政,聶佩顯,等. 蘋果矮砧高密栽培優質高產技術[J].中國果樹,2015(2):50-52,86.
[4] 唐永輝,田琳,李仕凱,等.榮成市的蘋果矮砧寬行密植集約化栽培[J].落葉果樹, 2013,45(2):12-13.
[5] 宋哲,王宏,里程輝,等.我國蘋果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發展趨勢及解決辦法[J].江蘇農業科學,2016,44(9): 4-8.
[6] 王金政,薛曉敏,路超.我國蘋果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10(6):117-119.
[7] 王金政.山東省蘋果的栽培歷史、生產現狀及發展趨勢[J].落葉果樹, 2017,49(2): 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