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梅琳+呂亮升+石小晶
摘 要:《人員素質測評》課程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一門重要的核心專業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崗位需求密切相關。但由于種種限制,在傳統的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是一種常態。本文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三方面入手,對應用型本科院校《人員素質測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對于提高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人員素質測評;實踐化教學;應用型了;人力資源管理
《人員素質測評》課程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一門很重要的核心專業課,是所有核心專業課的基礎,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崗位需求密切相關。但由于種種限制,在傳統的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是一種常態,結果是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與企業的實際需求不匹配。以下一些問題會提供一些教學環節設計的新理念:
一、教學理念滯后于時代發展
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的提出是從西方發展開來的,在我國發展的時間不過幾十年,受西方的影響還是比較嚴重,特別是在教材的編寫和教學內容上,這和中國所處的環境下的人力資源管理有一些“水土不服”,難以實際的指導或解決現實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問題。
二、教學方法單一化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下,教學大多數采用的單向傳遞的模式,即由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專業理論,學生被動的去接受。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上有著其合理的因素,如便于學生系統的掌握知識,但已遠遠落后于時代的要求和學生自身的需要。
三、選擇何種考核方式
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相對應的考核方式,就是單一的閉卷考試,這樣就輕視了了實際操作和創新能力。
基于這些的問題,沈陽城市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老師通過積極探索,提出了:以“PST-CCE”為核心的《人員素質測評》課程設計新理念。即以業界人力資源相關崗位能力形成為核心,以職業情境化人才培養模式為目標,進行課程教學以及考核的設計。
首先,采取以崗位能力形成為核心的職業情境化人才培養模式(PST-CCE)。
為了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人員素質測評》課程建設關鍵是建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教學模式,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真正對接。為此,我們采取了以崗位能力形成為核心的職業情境化人才培養模式。崗位能力形成說明老師“教什么”,職業情景化說明老師“怎么教”。我們實行的以崗位能力形成為核心的職業情境化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要結合企業和產業的崗位能力要求,按照真實的職業環境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型應用型人才,構建以職業能力形成為核心的人才培養體系。
《人員素質測評》課程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引入了業師的參與。所謂業師,即為具有深厚的行業背景和技術技能,具有10年以上本專業工作經驗,具備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中高層次業內人才。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教師為主進行整體教學方案設計,編寫出課程文件,并明確業師承擔的課堂教學任務。業師主要承擔的教學任務是帶來業界前沿的資訊,分享業界項目的實際操作方法與技巧,進而引入業界實際的項目,讓學生從真實項目中真正接觸到實踐化教學,形成從理論到實際,再從實際回推到理論的閉環。
目前沈陽城市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已擁有心理測評實驗室、行為觀察實驗室、企業模擬仿真實驗室,并建綠島團隊與領導力研究所,具備實現教師帶領學生獨立研究并開發人員素質測評技術應用的條件。同時,引入了業界專家的輔導,能夠保證學生完全在真實的測評、企業運營中接受體驗教學的訓練,以實現畢業與就業的“無縫鏈接”。
其次,引入多種教學方法,推廣應用型實踐化教學。
在人員素質測評實踐化教學中,除了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的模擬性教學,紙筆測驗與網絡測評軟件相結合教學,案例分析、討論與匯報外,我們重點增加了模擬項目與真實項目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以理論引導項目實施,從項目實施結果中回溯理論的重要性。
我們主張的實踐化教學是應用型的時間化教學,是要改變老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客體地位,讓學生從被動地接受變為主動參與,讓學生從被動聽變為主動做,也就是我們說的自主學、動手學,即應用型的實踐化教學。應用型實踐化教學是一種教學方法,不是用它來替代理論教學和課堂教學,而是在理論教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用實踐的方法來組織教學,最終形成理論-實踐-理論的閉環。實踐的方法能夠改變師生的主客體地位,能夠更好的為學生創造動手的機會。
應用型的實踐化教學方法重點是模擬項目與真實項目的引入,即項目教學法。在項目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以學生學習小組為基本教學組織,通過指導小組成員開展自主合作學習,發揮個體與群體相結合的積極作用,形成“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學習模式,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分組學習的組織實施具體要求如下:1、開課之初,任課教師將教學班全體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4-8人。小組可以學生自由組合,也可以由教師劃分。2、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向學習小組布置理論依據相同但具體內容不同的項目,學習小組在課外時間集體完成項目,并在課上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3、學習小組采取無領導組織形式開展工作,根據學習任務的要求,小組成員自行協商確定各自的具體分工。4、教師深入指導學生完成任務。加強對小組的管理,明確小組的目標與任務,除了小組共同目標,每個小組成員都會有個人的目標,教師的作用很重要,需要能創造出一種溫暖、自發、公開、隨和的氣氛,引導大家進行討論,激發出更多的能量和創造力,增強學生們的歸屬感。
第三、采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考核方式。
《人員素質測評》課程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一門很重要的核心專業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崗位需求密切相關,傳統的閉卷考試完全無法檢驗應用型實踐化教學成果。
結合應用型實踐化教學的課程設計與培訓評估工具--柯氏評估模型,改革后的《人員素質測評》課程主要考核觀測點為:行為改變。課程考核遵循國家倡導的“注重學習過程考查和學生能力評價”指導方針,將形成性測試和終結性測試相結合,選擇既符合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又能夠考核出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方式進行綜合考核。形成性測試體現為過程考核,選擇課外作業、課堂測驗、學習小組匯報答辯等多種考核方式,針對專業理論知識等需要掌握的內容完成對學生的測試。終結性測試體現為結課考核,使用能夠體現學生應用能力水平的項目或論文兩種方式。其中,項目考核可以直觀觀察到學生的“行為改變”。論文寫作是一項很好的實踐教學形式,在論文思想形成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收集資料、歸納整理、分析研究、文字表述,完全處在一種自主的主動學習過程中。在培養專業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可轉移技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沈陽城市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近幾年都在致力于PST-CCE,即以崗位能力形成為核心的企業情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以及應用型人力資源管理人才課程體系建設。對于《人員素質測評》課程的思考,從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改革實踐出發,從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出發,分析崗位能力,設計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課程,實現通識與專業的有機結合,整合專業課程,加強實踐能力培養力度,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旨在不斷探索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實現學校與企業之間點對點的一站式服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