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東
摘 要:當前,互聯網金融持續出現信用風險現象,對其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從互聯網金融整體來看,其之所以持續出現信用風險,主要是由于信用風險管理缺位。互聯網金融本身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其中交易關聯性較強,一旦出現信用風險,危害相當嚴重,所以必須建立起合理有效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本文分析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中的難點,以及具體原因,并提出相關建議,研究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體系。
關鍵詞:金融形式;互聯網金融;管理體系;信用風險
一、研究背景
互聯網金融作為新型金融形式,其市場業務包括P2P網貸、在線理財、眾籌融資和第三方支付等。從2011年開始,我國人民銀行批準了第三方支付,互聯網金融市場進入高速發展階段,越來越規模化。尤其在2013年以后,互聯網企業進入互聯網金融市場,其規模進一步擴大,光2013年就有8.96萬億人民幣的互聯網支付,有超過千億人民幣規模的P2P網貸。不僅規模擴大,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參與主體也越來越多,到2013年年底,就有兩百多家獲得第三方支付資格的公司,P2P網貸平臺多達六百多家,增幅驚人,并且有超過百家的眾籌融資平臺。互聯網金融市場不斷暴漲,自然而然會暴露出問題。由于信用風險管理缺位,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出現了許多違約事件。這些違約事件導致互聯網金融市場發展受限,面臨著巨大的風險性,甚至有可能波及整個金融市場。所以,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必須構建信用風險管理體系。
二、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中的難點
互聯網金融改變的不是金融本身,而是傳統金融方式,其核心不是互聯網技術,而是金融。無論是傳統金融產品,還是互聯網金融產品,它們都是信用的風險定價,其管理關鍵經過探究,正是信用風險的管理。因為互聯網金融是以互聯網為背景的金融,所以具有互聯網的特征,比起傳統金融更加復雜、難以操控,其市場信用風險也同樣復雜、難以掌控。當前,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中的難點主要在互聯網應對方案缺位、風控手段缺乏、交易過程失控和制度設計缺失等四方面,具體如下。
(一)互聯網應對方案缺位
互聯網應對方案缺位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金融市場面對著不成熟的機密技術、電子身份識別技術,以及不健全的網絡監管,開放的網絡通訊系統,還有電腦黑客等威脅因素,有巨大的安全隱患。如果互聯網金融遭受到大規模攻擊或發生嚴重的系統故障,有可能會導致交易記錄損失和金融材料泄露。二是我國互聯網金融所用的許多硬件系統是國外研發的,自主研發性較低,有安全威脅。對于這兩方面的互聯網應對方案缺位,至今尚未建立合理有效的應對方案。
(二)風控手段缺乏
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網絡節點交互聯動,其由多邊信用協同建立,如果一處發生錯誤,整個網絡都會被波及。當前,仍舊沒有有效的風控手段,其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海量的互聯網信息,陳舊的信用風險分析方法變得無法再適應。再者其具有無序性、廣泛性、無限性等特點,信用交易數據儲存于SQL Server、Oracle、Access等數據庫里,當進行信用風險分析時,非常容易因為無用的信息太多,導致信用風險分析的工作巨大,且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是,關于信用風險的識別手段過于單一化。傳統的金融機構和央行征信系統關聯,但互聯網金融公司卻沒有與之關聯,同時沒有形成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如今,互聯網金融公司的信用風險審核、識別手段非常單一,過程全憑各自審核的策略和技術。而其平臺的脆弱性和技術風險都會對金融網絡造成無法估計的影響。
(三)交易過程失控
互聯網金融的交易信息,全都在電子世界中處理,這使得交易過程充斥著不確定性,有很大的市場信息不對稱風險。關于信用風險評價要素,在對交易目的、信用違約記錄和主體身份識別方面的評價沒有形成有效的驗證方案。不言而喻,這無疑使得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加大。目前已有許多起卷款潛逃的事件發生,原因比如無系統核查P2P網貸平臺風險準備金的不足和違規方面問題,沒有在第三方辦理大額資金匯劃時使用安全校驗工具等。互聯網金融進行交易,最初要在第三方平臺開賬戶,這樣才能實現資金在互聯網運行。資金在互聯網上滯留,缺乏有效的監管和擔保,資金越多則其信用風險越大。
(四)制度設計缺失
互聯網金融制度設計方面,有不小的缺失,沒有相對應的法律法規。在我國,對應傳統金融的有《保險法》《證券法》和《銀行法》,但這些法律法規并不能完全適應互聯網金融的特點,比如資本杠桿率和資本充足率這些應對傳統金融信用風險的規定,則不適應互聯網金融。又如眾籌融資和P2P網貸,在傳統的金融法律法規中找不到相對應的條例。還有第三方支付方面,盡管有支付業務相對的管理體系,但虛擬信用卡、二維碼支付這些新出來的第三方支付方式,嚴重缺乏政策管理。當互聯網金融市場出現問題時,相關制度缺失,受害者便不能依照法律法規來維護自身的權益。在如今,保監會監管互聯網保險,證監會監管互聯網基金理財,央行監管第三方支付,整個互聯網金融市場在分業監管之中,卻無適合的協調互動機制。互聯網企業的職能較多,實現了跨界經營,包括基金理財、保險、擔保、信貸、支付等多個方面,其各業務有所不同,又有大量的關聯。各監管部門只管自己部門的職責,對于相關聯的地方便丟手不管,造成監管真空。而網絡貨幣、眾籌融資和P2P網貸等新業態沒有明確的監管主體,其信用風險管理則只是空話。
三、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產生的具體原因
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涉及的方面越來越廣,其信用風險方面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新興金融方式和傳統金融有很大的不同,其參與主體的類型和數量都在劇增,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競爭力。互聯網金融市場日益復雜多樣,其業務和參與主體千差萬別,其產生的信用事件也多樣復雜化,從而引發了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
(一)沒有實物擔保和抵押endprint
互聯網金融市場依托于互聯網平臺,方式為虛擬貨幣交易,沒有實物擔保和抵押的條件。在互聯網金融市場中,沒有實物的擔保和抵押,有可能會在交易后期出現問題,比如擔保和抵押沒有達到貸款的標準,因此形成信用風險。
(二)沒有完善的征信體系
征信體系在互聯網金融市場中不能忽視。互聯網金融的信貸業務,一般是個人小額貸款客戶,對象繁雜、數量多,相關信用評估的工作效率無疑很低。沒有完善的征信體系,非常容易造成貸款中斷或流失現象,相關互聯網金融企業虧損。
(三)信用道德感缺失
互聯網金融市場的信貸業務以個人貸款為主,對象繁多,信貸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難免會出現。借款人的信貸業務信息與具體信息不對稱,這必然會使互聯網金融市場的信用風險增加。總之,信用道德感缺失,影響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發展。
四、相關建議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監管框架
構建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體系,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監管框架。這要求約束其參與主體,在金融交易的過程中加大對風險的控制,有效跟蹤互聯網滯留資金,加快相關立法速度,并建立溝通協調機制,以此有效地解決監管真空的問題。還要發揮出行業協會的組織功能,從而根據創新業務特點,實現行業標準設定搶在相關法律法規出臺前,讓相關業務發展規范化,最終在促進新業務發展的同時,盡量降低風險的影響。
(二)建立合理有效的信用風險管理手段
構建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體系,要建立合理有效的信用風險管理手段。這要求加快建設征信系統,豐富其信用數據庫。要做到這些,首先要共享數據庫信息,加快征信信息的更新速度,為評價個人和企業信用提供有效數據。除此之外,還要建立投訴平臺,收集信用違約數據。豐富信用數據庫,需要大規模采集互聯網金融平臺上的各種信用信息,增加覆蓋面,完善互聯網金融數據庫。建立合理有效的信用風險管理手段,也要提高公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
(三)建立互聯網金融行業安全標準
構建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體系,要建立互聯網金融行業安全標準。關于建立互聯網金融行業安全標準,這要求從根本層面針對當前的互聯網金融市場現狀,建立技術標準體系,與國際安全規范及標準接軌,進一步整合相關技術標準,從而實現互聯網金融協調發展,構建出合理有效的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體系。與此同時,我國要積極提升互聯網金融行業安全技術水平,爭取防火墻、數據加密等安全技術有較大突破,不要過于依賴國外技術。
五、結語
由于互聯網金融市場持續出現信用風險,所以有必要構建出合理的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從而讓互聯網金融市場保持較好的發展勢頭。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中主要有四方面難點,依次為:互聯網應對方案缺位、風控手段缺乏、交易過程失控和制度設計缺失等。其信用風險產生的原因,分別為沒有實物擔保和抵押、沒有完善的征信體系和信用道德感缺失。要構建出合理的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體系,必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監管框架;建立合理有效的信用風險管理手段;建立互聯網金融行業安全標準等。
參考文獻:
[1]劉藝超.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研究[J].財經界,2016(29):133.
[2]王俊力.淺談互聯網金融市場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構建[J].商,2015(31):191.
[3]楊燕.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探討[J].中國經貿,2016(20):140.
[4]崔凱欣.關于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問題的對策分析[J].經貿實踐,2016(2):108,110.
[5]李從剛,童中文.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評估——以P2P網貸為例[J].征信,2015(7):61-67.
[6]潘一豪.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及規制[J].北方金融,2017(4):53-56.
[7]顧瑞瑩.農村互聯網金融市場發展現狀及展望[J].現代營銷,2017(6):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