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磊
摘 要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對學生培養數學興趣的要求:“使學生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興趣的培養能徹底扭轉學生的被動局面,真正讓學生自主學習,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它使學生學會學習并掌握科學方法,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并借興趣培養與學習這一栽體,培養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 數學教學 培養興趣 方式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我們每個人從事各種活動,都是由一定的興趣所引起的。有了興趣才能去從事各種活動,從而達到一定的目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對學生培養數學興趣的要求:“使學生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孩子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產生興奮感,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又能集中注意力,還能提高學習效果,使孩子以高漲的熱情,在學習中獲得新的知識。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興致勃勃地 走進數學課堂呢?
1融洽師生關系,產生學習興趣
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情緒去面對學習。學生會因為喜歡一位老師而喜歡一門功課,同樣,也可能因為討厭一位老師而討厭學習。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就拿我們現在的開會來說,如果上面的發言人演講精彩,大家還會聽聽,反之,如果內容無聊,大家現在一定在想:還不如去自學。所以,一個被學生喜歡的教師,其教育效果總是超出一般教師。作為一名教師,當你的學生喜歡你,喜歡上你的課,喜歡聽你的話,那么你的教學也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學生對你反感,即使你把課設計得再漂亮,他們也會不屑一顧的。特別是在班里會有一些后進生,對待他們的態度很重要,老師尤其不能動輒訓斥,應該循循善誘,特別注意愛護他們的自尊心,要經常運用表揚、獎勵的手段鼓勵學生。而那些基礎較差成績落后較多的學生,只要有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老師也要及時表揚,這樣才能使他們從怕上數學課到愛上數學課,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積極創設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情境,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引導學生自己去認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領悟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與價值,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與現實生活是緊密相聯系的,離開數學將寸步難行。 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一情境:選一位小朋友當起商店的老板,讓學生上來買筆,一支筆4毛錢,買兩支多少錢,讓學生寫加法算式,買3支呢?買30支呢?通過這個情境充分讓學生經歷了沒有出現乘法時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是很麻煩的,黑板都快要寫不下,太多。從而讓學生親身感受到乘法是加法的簡便算法這個道理。而且把數學與生活緊密地結合到了一起。
3創造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將會引起兒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興趣。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新知與舊知,已知與未知時刻在學生的認知過程中產生沖突。老師就要利用這一矛盾沖突精心設疑,創設引發學生認知沖突,誘發學生思維動機的問題。這樣就能有效激發學生探究意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狀態,從而主動深入學習。
4用學習的成功感增添學習興趣
興趣總是和成功連在一起的。要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首先要使他嘗到成功的滋味。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因為只有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成功,才會有真正的、內在的、高層次的愉快,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以爭取新的更大的成功。特別對于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老師不能簡單的給予批評責備。學生的錯誤中往往有正確的成分,老師應該盡量發現其中的正確成分并給予肯定,啟發學生發現、糾正錯誤。
5創設競爭性情境,引發學習興趣
夸美紐斯曾經說過“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的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起來”。采用小組學習方式,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引入競爭機制,運用小組的力量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在學習小組中,可以相互幫助,及時反饋信息,有利于差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學習方法的改進;有助于差生穩步前進,并在前進中提高自信心;有助于差生提高學習興趣和保持學習的長久熱情。
6用數學課外活動發展學習興趣
學生在學到一定的數學知識,并激發了學習興趣后,就會不滿足于課堂內所學的知識。這時,老師應組織各種數學課外活動,為其創造一個非常自由的、寬松的、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使枯燥的數學知識更加趣味化,實踐化。
總之,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對小學生學習數學十分重要,是學好這門功課的重要前提。要使課堂氣氛活躍,煥發生機,就要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科學地設計學習活動,使學生不僅愛學、會學,而且學得積極主動,學得活潑,讓數學成為孩子們自覺追求的東西。這是老師們所期待的,也是老師們所追求的。
參考文獻
[1] 李巧.數學課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探討[J].河南教育,2006(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