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蘇春鵬
摘 要:大學生創新創業是適應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和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大學生創新創業問題備受關注,國家層面連續出臺了相應政策,采取措施幫助大學生創業。輔導員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組成環節,對于引導大學生樹立創業理想、激發創業意識、完善創業品質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創新;創業;輔導員;引導;研究
創新與創業一直是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和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創業是創新的表現形式。當代大學生作為中華民族的中堅力量,有著獨特的、敏銳的、新穎的思維模式,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國家未來發展的高度,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平時最為親近的老師,貫穿于大學生活的整個過程,由此可見,輔導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一、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的目前現狀
(一)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歷程
198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研討會,首次提出“創業教育”的概念,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創新創業教育歷經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9-2001年)探討階段,1991年,由團中央牽頭組織的第一屆“挑戰杯”拉開了我國創業教育的浪潮,這一階段主要是引起社會各界對創業教育的重視,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動機。
第二階段(2002-2006年)創業教育試點推廣階段,2002年,教育部在全國高校創業教育試點會上指出,要在高校開設創業教育課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具有創造力以及創業能力的新型大學生,標志著國家層面上開始支持創業教育。
第三階段(2007-至今)創業成為國家發展戰略并大力在全國高校推廣階段,2007年至今,國家層面陸續出臺政策,標志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業教育理念已經進入高速發展期。
(二)創新創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作用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能力教育、開拓性教育,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由求職者變為創業者,從而更多的提供就業崗位,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我國大多數的高職院校都開設了創業教育的必修與選修課,各個學校也都在改善創業教育的教學內容與授課方式,使大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能夠科學地、系統地、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實踐活動。
(三)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我國創新創業教育起步比歐美發達國家晚了近半個世紀,我國高校創業指導教師能力比較參差不齊。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還不夠完善,有些學校把創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一個環節,缺少內涵,形式單一。
二是地方政府過于急功近利,各種孵化基地遍地開花,將孵化基地數量與地方政績掛鉤,缺少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與引導,使得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不高,曇花一現。
三是理論指導實踐不足,現有的創業教育文獻資料中多數是總結比較性研究,缺乏科學完整的育人體系及說服力,沒有與人才培養目標及各學科有機統一。
四是創新創業教育經過近20年的發展,各個高校有自己的創業教育課程,但此類課程比較重視理論講述,大多數是為了上課而上課,忽視了創業者的主體是“人”,缺乏“以人為本”的教育模式。
二、高職院校輔導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激發作用
高職院校教育已經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院校學生重視職業技能發展,輕理論,重實踐,對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及綜合素質能力運用欠缺,與普通本科院校學生相比,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自控能力、對社會敏銳觀察力方面相對薄弱。對于這個特殊群體的大學生,輔導員在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精神上更應該貼切學生實際,做到“想學生之所想,思學生之所思”的育人環境。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定義學生理想
高職院校輔導員在從事學生工作時,要把學生作為受教育的主體,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自我管理、自我認知及自我學習的能力,樹立遠大而貼切實際的目標與理想。“理想”是一種美好的愿望或者抱負,是一種目標、行為指導。理想對高職院校學生創業實踐意義重大,它可以激勵鼓舞學生的斗志,自覺履行自己的理想目標,確保學生理想的持久性與可行性。
輔導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重視“理想”的作用,為學生量身定義自身理想。入學初期,輔導員老師應有計劃的布置這項作業,給學生足夠時間考慮自己的職業規劃,有選擇性挑選有創業理想的、有潛力的人才儲備。
(二)樹立“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激發學生創業意識
理論知識和物質財富是辯證統一的,馬克思曾指出,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力量。近年來,我國國家層面上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創業、支持創業的方針政策,地方政府、各高校也響應國家號召,紛紛出臺適應各地發展需求的方針政策。當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環境下,高職院校輔導員教育理念也應該與時俱進。輔導員應該積極學習有關創業的方針政策,響應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把創新創業方針政策及時高效的傳送給有志于創業的學生,提高學生自主創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把創業教育巧妙地與輔導員工作有機結合,使學生成功成才之路越來越廣。
三、高職院校輔導員對大學生創新創業過程的準備工作教育
作為創業者的學生而言,缺乏社會閱歷及創業經驗,對市場經濟、市場環境了解甚少,創業過程需要克服很多現實困難。輔導員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應切入創新創業準備工作教育,幫助學生梳理創業機會,加強自身能力,選擇創業項目,強化創業管理等方面的引導。
(一)加強對創業機會尋找的引導作用
創業是建立在能力和機會的基礎上的,對創業者或投資者來說,學會快速估算某種機會是否存在商業潛力,以及決定在這種機會上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是一項重要的技能。[]157在前期創業階段,對機會的把握尤其重要,學生對所要涉及行業的目前現狀、未來前景、市場環境及創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科學的評估與研究。輔導員要引導學生對創業環境進行科學評估,有針對性的對市場環境、現狀和困難、政策方針及發展趨勢等一系列外部因素系統合理地梳理。endprint
(二)加強對自身能力塑造的引導作用
作為創業者,需要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這對日后創業成功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輔導員應加強對學生自身能力塑造的引導。
1.加強創業學生的心理素質
創業的過程是成功與挫折并存的,這就要求學生具備抗壓能力、面對失敗的能力。堅韌性是一種面對困難和挫折產生的巨大心理承受力,是創業者必須具備的可貴心理品質。[1]57-59輔導員要培養創業學生敢于面對失敗、善于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百折不撓繼續前進的堅韌心理素質。
2.加強創業學生的團隊意識
創業團隊影響到創業的成功率。輔導員要引導學生樹立管理好人、善于用人的理念。在日常的學生管理工作中可以加強對創業學生的團隊能力培養,遇到難題可以安排創業學生來處理,由此來鍛煉創業學生的處理問題與協調人際關系的能力,增強個人的團隊意識與團隊協作能力。
3.加強創業學生的社會環境適應力
社會環境具體的可以分為人脈環境及市場環境。為了更好的引導學生創業,輔導員必須加強學生社會環境的適應教育。中國是一個講人脈、講人情的國家,創業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與人打交道,加強學生的人際關系、市場環境適應力是為創業做好準備。輔導員可以幫助學生制定社會適應力計劃,比如,組織學生走訪校友企業、像陌生人索要名片、自行聯系學長學姐等方式拓展人脈關系。在市場環境中,輔導員要引導學生樹立敏銳的洞察力,能夠及時準確的分析和把握市場動態,利用國家方針政策及扶持,抓住市場機遇,增加創業成功率。
4.加強學生對獲取資金的渠道認知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資金是創業的基礎,也是創業成功的有力保障,同時決定了創業的規模。輔導員要加強對學生資金來源的認知,要學生知道資金獲取的渠道,例如,通過銀行貸款、親朋好友支持、融資、創業大賽基金等。使學生知道第一桶金的獲取方式。
5.加強學生政策意識
創業過程中離不開政策的規范與保護,輔導員應加強對學生的創業政策普及,讓學生熟知相關政府方針政策,維護創業學生的切身利益。例如,2003年6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發布了《關于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有關收費優惠政策的通知》,從簡政放權、減免費用、降低創業門檻等方面給予創業大學生各種優惠,各地各級政府也響應國家號召,出臺了很多貼切地方實際的方針政策。由此可見,國家政策方針是為了迎合發展戰略的需求,有助于大學生創業健康有序合理的發展,提升創業成功率及競爭力。
6.加強學生對創業實踐教育的認知
目前,我國的創業課程不能滿足大學生對創業實踐的體驗需求,大多數高校的創業課程只存在于形式,大學生創業課程注重理論教學,與創業實踐教育脫節,缺少系統規劃。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學生只有通過參與創業大賽、參觀校友企業、創業論壇、參與創業產業園等形式感知創業樂趣,輔導員還應該定期在班級與班級、系部與系部之間開展“創業大賽”等以賽促學的賽事,鼓勵學生進行創業模擬,加強創業與專業的銜接、創業與興趣的融合、創業與特長的切入。輔導員還應該積極為學生爭取有創業經驗的教師作為指導教師,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使創業學生健康成長。
四、結語
輔導員要關注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引導作用,解決學生實際的創業問題,改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的育人環境,發揮輔導員的特殊角色作用,利用學生對輔導員的信任與理解,積極探索創新創業與輔導員工作的長效機制,及時把方針政策傳遞給學生,幫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轉變傳統的工作理念,與時俱進地促進學生成才。
大學生創新創業是一種精神,作為精神應該是引導,而不是培養。輔導員要從引導入手,使大學生養成積極健康的創業精神,轉變觀念,激發理想,掌握知識,迸發潛力。輔導員本身也要加強自身的學習,做一名學習型、分享型輔導員,輔之學生創業,導之學生成才,圓之學生夢想。為促進經濟繁榮昌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許湘岳,鄧峰.創新創業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7.
[2]姚圣梅.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分析及培養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板),2010:57-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