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劍萍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對高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經濟新常態下,需要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這些創新人才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更要具備廣博、扎實的通識素養。高職教育要實現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必須將通識教育納入其中。通過職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的共同作用,使受教育者不僅具備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扎實的職業技能基礎,還具有通觀全局、靈活應變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業教育;通識教育
一、高職院校實施通識教育的必要性
通識教育是廣泛的非專業教育,是以廣博的跨專業的普通知識為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知、情、意全面發展以及養成健全人格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實踐。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定位、生源結構、教學方法和學生就業等方面都有著自己顯著的特點。但是,高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的過度功利化、職業精神的迷失等諸多問題一直阻礙著我國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通識教育正開始慢慢介入到高職教育的教學之中,在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提升其職業素養等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進高職院校走內涵、特色、創新的發展道路。實施“通識教育”,是高職院校走內涵發展道路的“加速器”。在當今社會,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先進技術、先進工藝的不斷涌現,逐漸打破了技能人們“一技走天下”的傳統觀念,知識更新換代、技術創新之快,使得所學知識很快就會過時,科技的快速發展對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提升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職院校“以專業知識傳授為主”的專業教育逐漸失去了特色與創新,迫切需要在內涵提升上下功夫。而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并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打破原有的學科之間的壁壘,用“通識教育”來重新搭建知識體系的橋梁,可以讓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互相滲透,生命科學與藝術美學完美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加快促進高職院校走內涵建設、特色創新的發展道路。
(二)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培養“完整的人”。經濟社會的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識結構單一、創新能力缺乏的技術型工人會逐漸被社會淘汰。現代社會發展需要多樣化的人才,要求知識結構要多元化,并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和敢于批判、勇于探索的能力,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而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僅僅靠高職院校目前的“專業教育”是無法實現的。高職教育除了幫助學生認識、適應、改造外部物質世界之外,也負有促進人的自我完善、使人性趨于完美的使命。在全球化時代,面對科技的發展和日益增多的社會問題,加強人類自身的建設、促進人性的完美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高職教育要超越單純適應經濟、物質的目的,走向物質與精神、知識與價值的融合,走向生命形態,這是對時代精神的一種回應。只有實施“通識教育”,“完整人”的培養目標才能夠實現。
(三)有利于完善高職課程體系。目前的高職院校實際上都開設了通識類課程,只是由于概念意識比較模糊,不知道所開設的課程是屬于通識教育課程的范疇,例如計算機基礎、英語和思政類的課程等。但通識教育的課程遠遠不止這些,而且這些單獨開設的課程并不形成體系,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就要使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融合滲透,將“通識教育課程”納入高職院校的整個人才培養計劃當中,納入到教學實施計劃當中,不斷探索開發適合高職院校自身特點的通識課程,不斷完善通識課程的內容,推動著我國高職課程體系的不斷完善。
二、高職院校實施通識教育的途徑
(一)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育才觀。通識教育的本質是“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高職教育必須轉變職業教育是單純的“技術教育”的偏頗認識和培養“工具人”的目標取向,樹立與現代高職教育特點相符合的、以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為宗旨的通識教育理念,確立職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融合的辦學理念,在注重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的同時,處理好知識、能力與素質的關系,處理好基礎理論知識與專業知識的關系,加強通識教育,注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此必須在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培養過程的整體優化上下功夫,要把高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專業輕基礎、重授技輕育人的教育觀念扭轉過來,把學生培養成既能勝任某種職業、又具備長遠、持續發展素質的“完人”。
(二)創造有利條件,提升教師通識素養。教師是教育之本。高職院校加強通識教育,關鍵在于提高教師的素養。高職院校教師的知識結構、能力素養、身心健康等因素在實施通識教育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教師必須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既要“專”,又要“博”,要首先成為通識型復合人才,才能勝任通識教育工作。加強通識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的素養,高職院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重視通識課程教師的通識素養培訓,通過隱性課程來影響學生,如教師的教學風格及其個人魅力等;第二,學校層面應促進教師之間的溝通與協作,促成文理通融,加強教師之間的合作與研討,使教師之間相互影響;第三,加大通識課程教師獎勵力度,促進通識課程的有效實施。
(三)進行教學改革,構建通識課程體系。課程的結構決定學生的素質結構。課程教學是人才培養的最基本最有效途徑,也是加強通識教育的重點。高職院校要根據高職教育的屬性,構建有特色的通識課程體系。在課程體系中,統一各專業必修的通識課程,確保通識課程比重;注重文理交叉、滲透,促進科學教育人文化與人文教育科學化的有機統一,填補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的鴻溝;根據各高職院校的特點和需求,積極開發跨學科課程,精心設計通識教育綜合課程。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根據限制程度,可分為共同必修課程、限制性選修課程和自由選修課程。通識教育課程體系要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有效構建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人文涵養、職業修養和品行教養以及職業通用能力等,使學生實現全面的個性成長,具備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四)建立完善評價體系,構建通識教育評估標準。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的落地成形,最終要靠建立一套高職通識教育評估體系作機制保障。首先要把通識教育納入高職人才培養整體規劃,把通識素養作為評價高職學生的重要方面,把評估成績列入學生畢業檔案,讓其成為高職院校與用人單位的主要考核內容之一。其次,科學構建高職通識素養的評估體系,按知識、能力、素養協調發展的要求,建立健全高職學生通識素質評估的內容和手段。除學科考試成績外,將學生參加各種文化社團、文體活動、人文競賽等方面的表現量化后一并作為高職學生通識素質的重要評價指標,對學生通識素質進行綜合評價。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高職院校應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立德樹人,為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創新人才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