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文良
摘 要:著名教育專家成尚榮先生指出:“教育就是一種尋覓,就是幫助學生尋覓到發展的可能方向和發展的最大可能,幫助學生完成一次人生的重要擺渡。”《說文解字》中對“教”和“育”的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新時期,我國將“立德樹人”作為我國教育領域深度綜合改革的基石。德,應貫穿在人生“擺渡”中,內嵌于教育的每一個生發過程。國英小學創生的“德澤”文化很好地詮釋和實踐了國家的教育政策和人“發展的可能方向和發展的最大可能”,“德澤”伴著師生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關鍵詞:學校文化;實踐;反饋
一、文化尋根:挖掘學校的歷史沉淀
學校文化建設不是社會政治價值和狹義需求的簡單移植和翻版,而是從學校“自身傳統和文化內涵”的沃土上生長、發展起來的。
1.追溯校史,找尋文化基因
國英小學始建于1910年,最初是一所私塾和村級小學。她坐落于原常州市城北的“德澤鄉”,德,甲骨文=(行,四通大道)+(直,不曲折,不猶豫),表示大道直行,喻意為看清道路方向,沒有困惑迷誤,大道坦然直行,金文+“心”,更加突出心胸坦蕩,因此德澤中的“德”是指直視“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在不違背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提升自己,發展社會;“澤”原是水聚集的地方,也表示恩澤、仁慈、潤澤等意,教育是“澤”的過程,是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關懷。古有“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的佳句詮釋仁愛和恩澤,由此,“德澤”二字因其字源本義和善行境界而具有厚重的歷史傳承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國英小學選擇“德澤”作為學校的價值觀念體系,有其深厚的地域和文化基因。
2.遵循傳統,挖掘德澤故事
國英小學原名塘橋小學,已故臺胞朱元琮先生的老家就在塘橋,童年在本校讀書,后雖身居寶島臺灣,但一直心系故鄉,憑著對家鄉和母校的摯愛,1997年,他捐資100多萬元,用于塘橋小學異地新建。這是朱老對家鄉的眷戀,對根的情誼。朱元琮老先生的父親朱國英,曾參與創辦塘橋小學并在該校教書。學校為了感恩臺胞朱老先生,因此更名為常州市新北區國英小學,更有培育國家英才之意,“德澤”傳統由來已久。
朱老先生恩澤鄉學的義舉傳為美談,國英小學在職錢恂老師也是“德澤”典范。錢老師于2012年創建常州市新北區“益點心程”愛心協會,顧名思義是一點愛心的旅程,曾資助貴州、四川等偏遠地區少年兒童款項達100多萬元。同時,在校內開展“萌娃成長營”活動,圓外來民工子弟的求學夢。“益點心程”愛心志愿者已經發展到300多人,他們希望在旅途中播灑下一顆顆愛的金色種子,給需要的人們帶去一份夢想和希望。
3.立德樹人,切合國家意志
培養什么樣的人?“立德樹人”作出了最誠懇的回答。立人先立德,早在先秦時期,魯大夫叔孫豹在“三不朽”學說中就曾提出過“大上為立德”的著名論斷,齊上卿管仲“禮義廉恥”、“百年樹人”的經典言說則進一步拓展了“立德”的內涵,促使人們自覺地將之與“樹人”思想相結合起來。自漢以來,以強調仁德著稱的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基礎,以德育人的價值觀受到了廣泛的推崇。新中國成立后,“德智體全面發展”、“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在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建設過程中得到了一貫的繼承和弘揚。我國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指明了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
正是在追溯國英歷史、研究“德澤”字源、尋找學校故事、踐行國家意志、剖析教育環境的基礎上,國英小學“德澤”文化孕育而生,即教育要遵循自然和生命成長的規律,回歸本真,用“徳澤生命、綠色發展”的理念潤澤身邊的人和物,追求自然、自由、自在的教育新生態。
二、文化實踐:構建顯性的實施載體
國英小學“德澤”文化的孕育,不僅外在于形,更要內在于行。學校從課程建設、教師成長到環境資源建設,圍繞“德澤”意蘊,開展精細的頂層設計,嵌入細化的實施策略。
1.特色引領,打造“德澤”課程
在南師大專家團隊的指導下,本校教師系統學習《課程論》、《特色課程開發的七項核心技術》等專著,明確了“德澤”課程要有利于實現學校“德澤生命”培養目標的原則,要有利于學生個性化多元發展的原則,要有利于學校課程持續優化的原則,提出了以培養“會學習、有擔當、愛生活”的國英學子為課程目標,建構了國家、地方、校本課程相互融合,“語文與人文、科學與技術、實踐與公益、藝體與審美”的“四大板塊三類課程”的課程結構。
國英小學的德澤課程體系以“公益課程”為引領,積極打造課程特色。公益課程最初由錢恂老師創立的“益點心程”愛心協會舉辦,是每天放學后或節假日針對無人看護的外來務工子女開展的關愛活動,以“萌娃快樂成長營”呈現,每天下午3:40-5:30開展學業輔導、親情陪伴、心理輔導、書畫藝術、手工編織、民俗手工等一系列趣味課程,學校提供場所,師資由學校教師和社會志愿者擔任。貫穿小學六年學習生活的《愛心益點行》公益課程教材即將面世。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中,逐步推出了《綠蔭明境》、《我愛文明禮》、《墨香》(軟筆書法)、《墨趣》(兒童國畫)、《羽球飛揚》等精品課程。
2.多維互動,改革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活動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德澤課程中所蘊含的德澤理念最終也要通過教學影響每一位學生的成長。因此,國英小學在進行德澤課程建設的同時也進行著課堂教學的改革,形成了從目標預設到目標達成的“導學、互動、生成、延伸、內化”的五個基本教學流程,初步制定了“多維互動”的常規細則。
同時,學校進行了作業樣態的變革,從一開始的雙休日學生作業變革的嘗試,發展到主題課程實施下作業的變革、互聯網思維下作業的變革和寒暑假學生作業變革的嘗試。學生可以用思維導圖來進行單元作業的整理,可以用PPT呈現雙休日、小長假的體驗性作業成果,可以通過電子小報來展示自己的觀察日記,可以用配音軟件完成英語口語練習……在變革作業形式的嘗試下,學生對作業逐漸有了向往,滿足了學生的多元需求。endprint
3.教研轉向,優化職業狀態
教師的職業狀態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從關注“教”的研究到關注學生“如何學”的研究。集體備課時以單元單位設計學生系列學習活動,課堂教學研討時,教師們把觀課評課的視角聚焦于全體學生有沒有深度融入學習活動中去,教師設計的活動學生是否接受是否適應,生生互動交往是否有效,學生通過學習是否得到具體的提升,通過對學生學習活動的觀察與研究來反思和調整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教學評價。這一轉向,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普遍得到了提升,直接優化了教師的職業狀態。
在教師的職業狀態中,滲透德澤治理文化,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治理即服務的理念,倡導以人文關懷喚醒情感和尊嚴。尊重每一位教師的需求,肯定每一位教師的成績,實行權責統一,在分工上分,在目標上合,從而形成一支具有強大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師資隊伍。
4. 資源重組,暖化德澤環境
國英小學圍繞“德澤”文化主題,在原有的校園環境和教育資源上進行積極重組,不搞“大拆大翻”,重點放在“軟環境”重組上。對校內資源,通過充分挖掘教師的特長為學生開設校本課程和社團,并且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聘請一部分有特長的學生進行社團課程活動的指導,頒發小小指導教師聘書;為學校所有教室安裝一體機,配備錄播教室,開發和使用學科軟件,從而為德澤課堂教學提供技術平臺;通過改造陽臺上的綠植、開放書吧、創設教師粉筆字展示欄等改造校園環境。對校外資源,依托家庭資源,了解學生家庭成員有哪些愛好和特長,將其聘為校外輔導員,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學生與家長的關系;通過聘請校外專家指導學校德澤理念的實踐活動,提高德澤文化建設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通過充分利用學校的網站、公眾號等各項平臺,接納社會各界對學校指導和監督,暖化了育人環境。
三、文化反饋:彰顯德澤的萬物光輝
學校文化是指一所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和創造出來的,并為其成員所認識和遵循的價值觀念體系、行為規范準則和物化環境風貌的一種整合和結晶,表現為學校的“綜合個性”。國英小學“德澤”文化體系的構建,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成長需求、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國英小學“德澤”文化的光輝,正潤澤著一方沃土。
1.春華秋實,浸潤德澤光輝
國英小學3年多的文化歷練,“德澤生命綠色發展”的辦學理念深入人心,“愛生活、有擔當、會學習”的辦學目標在變成現實。學校先后開發了省級課題《德澤理念觀照下的特色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和《小學低年級立體式繪本閱讀的實踐研究》,承辦了江蘇省“藍天杯”小學語文課堂觀摩和學術交流活動和常州市機器人比賽活動,承擔了全國首創的常州市體育課程改革試點學校的實驗任務。學校還被評為全國校園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先進單位、國家級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江蘇省書法特色學校、江蘇省健康學校等幾十項榮譽。學校區、市級骨干教師隊伍迅速擴大,比例達38%。學生在書畫、科技、體育等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超過千人次。
2.價值追求,彰顯德澤特質
國英小學“德澤”文化的價值追求,學校的“綜合個性”或“文化特質”體現在學校“愛心益點行”這一獨特課程上。學校所開發的以“感恩家人、關愛集體、服務社區、珍愛環境、國際理解”為主題的公益課程,從入學到畢業,系統學習,活動參與,知行合一。課程強調公益知識學習與公益實踐活動相結合,改變了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這與杜威的教育思想“教育并不是強制兒童靜坐聽講和閉門讀書,教育就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完全一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