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冬
摘 要 當前,不少高校開設了創新創業教育課,但由于創業課程體系構建尚不完整及其他原因,無法實現培養創業人才的目標。在此背景下,通過在創新創業課程中對“互聯網+”概念的引入,不僅打破了時間和空間對授課的限制,還在最大限度上將教師資源、社會資源與學生需求相互對接,同時增加了后期課程評價的多元化標準,使得評價的進行能夠更加客觀和實用。
關鍵詞 “互聯網+” 創業教育 課程體系及評價機制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自2015年以來,全國已有82%高校開展了創新創業教育課。然而,我國創業課程體系構建尚不完整,大多數高校只采取公共選修課的形式開設,且課時難以保證,只能起到激發學生創業意識和基本的創業知識的傳授的目的,而無法實現培養創業人才的目標。在此背景下的創新創業課程評價體系更加難以確立。通過在創新創業課程中對“互聯網+”概念的引入,不僅打破了時間和空間對授課的限制,還在最大限度上將教師資源、社會資源與學生需求相互對接,同時增加了后期課程評價的多元化標準,使得評價的進行能夠更加客觀和實用。
1“互聯網+”融入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架構
完整的課程體系通常由課程目標、內容、實施三個方面構成,下面將三方面內容與“互聯網+”具體的融合方式進行逐一的分析。
1.1課程目標、內容與“互聯網+”概念相互融合,形成互聯網創業思維模式
本課題將“互聯網+”思維引入解決目前課程體系,增加了互聯網思維的培養和適應這一環境的創新能力的培訓。在教學中,調整創新創業課程大綱,促進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與時代接軌,適當增加互聯網方面相關知識和信息獲取渠道的學習,增加學生對互聯網與經濟互動和滲透的了解,邁入互聯網與傳統業態的有機融合,在“以個體需求為中心,時刻聯網,各取所需”打破空間和時間限制的物聯網的大格局中進行創業。
傳統的創業課程將創業人數以及創辦公司數量作為創新創業課程的評價客觀標準,而在“互聯網+”時代,創業這一概念本身已經不僅僅拘泥于此,更加廣泛的創業概念,強調的是立足當下,通過不斷的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實現職業發展的飛躍和自我價值的提升。
從創業課內容上來講,僅僅通過有限課時的課堂講授,只能起到激發學生的創業意愿的目的,但是創業教育真正與實踐相結合,必須實現創業與專業的結合。互聯網的網狀發散特點使得大量信息的共享成為可能,滿足了這一需求。
1.2課程實施與互聯網形成混合課程
互聯網的模式是網狀擴散的,改變了以往信息點對點發送的形式,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理論上在網內的任何一個節點上,所有人獲取信息的數量和及時性都是平等的。這就使得通過“互聯網+”的形式可以打破現有課程對時間、場地和人員的限制,最大限度實現資源共享,滿足創新創業課程對課時的要求。
創業課程可以分為認知和體驗兩個大的部分,在認知部分中,大量的內容屬于了了解范疇,包括背景和知識介紹,例如公司創建流程、創業概況介紹、創業者的品質等內容通過網絡學習進行,學生可以自由安排時間來掌握這部分內容。而體驗部分的課程如項目路演、可行性分析等內容則需要講師進行引導、分析和評價,需要通過見面課和實踐的形式進行檢驗,這一部分內容則必須在現實課堂中進行,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課,可以實現創業課的目標,內容結構安排也更加合理。
2“互聯網+”融入創業教育評價體系架構
國外的創新創業教育開設較早,不論是課程體系,還是與之相適應的評價系統都已經較為成熟和完善,評價指標中包含了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主管指標和客觀指標、離散目標和系統化目標等,能較好的對表現出課程反饋和效果。為了更好地評估大學的創業教育項目,美國的創業教育專家威斯帕歸納提出的評價七因素受認可程度較高,但無法將國外的體系直接照搬,而需要結合本土軟硬件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摸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
2.1通過“互聯網+”建立多元評價機制體制
創業課程目前的評價存在兩方面的問題:(1)有效的評價標準難以建立。課程目的主要是對學生創業思維的培養和潛力的啟發以及相應能力的培訓,而這些因素不能僅以創業數量來進行評價。(2)評價周期較長,授課完成后無法進行僅僅通過授課對創業課程授課周期短,但是進行評價需要建立完善的長效機制進行跟蹤反饋,在目前的情況下,有限的人力物力難以實現。
通過“互聯網+”鏈接各種心理、能力測試資源,對各階段情況進行測評、反饋和記錄,形成前后期對比,記錄各項指標和數據,從而實現長效而健全的評價系統。此外,通過互聯網還可以最大限度實現對創業過程的模擬和演練,而不僅局限于課堂,最大限度完成師資與學生需求的對接,完成前期對項目的可行性的分析,增加項目的實操性。
2.2通過“互聯網+”進行資源整合,推進創業教育與實踐相結合
本課題提出了“‘互聯網+平臺創業教育”的理念,在傳統的授課和學生考評系統中合理有效的將“互聯網+”納入體系,成為一套行之有效的評價體系,發揮互聯網的網狀信息傳播方式的優勢,將社會創業資源和力量與高校現有的孵化基地、人力資源、技術鏈接,減少學生首次創業的屏障和難度,為他們提供最大的便利,激發學生的創業積極性,提高創業成功率。
此外借此改變傳統的教學實習實踐在校園與企業之間兩極滑動的弊端,成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學生創業初期,方便教師指導和風險把控,形成一個“創業實習期”,通過這一時間段的過渡,減少創業失敗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和資源浪費,也正因如此,更多學生可以有機會“實習創業”,這也正是高校開設創業課程的初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