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信息智能時代,以普適計算、泛在網絡為特征的新一代技術向生產生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滲透。“智慧校園”逐漸取代“數字校園”,成為當前信息化發展的主題與潮流。在此背景下,“智慧校園”建設中,如何構建“智慧場館”,提高體育場館的管理效率和資源的集約化利用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本文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當前體育場館信息化管理現狀基礎上,凝練高校“智慧體育場館”基本功能和特征,研究高校“智慧體育場館”建設架構,以期為提高場館信息化、科學化和規范化水平做出探索。
關鍵詞 高校 智慧場館 架構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體育場館是開展校園體育活動的重要場所,是繁榮和發展校園體育文化的重要保障。場館在滿足日常體育教學、競賽、群體活動等內部服務需求基礎上,向周圍社區居民和企事業單位開放,以有償或無償方式向社會提供體育服務。同社會場館相比,高校的體育場館盡管在政策、信息、物質和地位等方面存在優勢, 但也存在場館資源缺乏、運營模式單一、管理不夠社會化和科學化、缺乏高素質專業體育場館人才等。同時,在單一場館的使用方面,未能滿足多功能的使用需求,綜合利用率低。因此,在“智慧校園”建設中,如何構建“智慧場館”,提高場館的信息化、科學化和規范化水平,加強體育場館的管理效率和提高資源的集約化利用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1高校體育場館的信息化管理現狀
當前,信息化為學校體育管理提供了技術基礎,以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通信技術、視頻技術為手段的校務管理,使得整個學校體育管理過程更集成化、數字化、電子化和網絡化。
高校體育場館管理軟件的開發和應用是決定場館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技術保障。國內諸多高校均已在軟件開發方面做了探索,采用網絡技術實現校園網和體育場館資源的信息化結合,校內外師生和社會人員均可實現場館查詢、預訂、退訂和信息查詢等,免去現場排隊、付費的不便。同時,管理人員通過操作實現用戶管理、信息管理、消息發布等功能。
隨著高校體育場館規模的不斷擴大,除場館管理系統之外,許多其他信息系統和技術設備也開始逐漸被采用,例如RFID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實現對人員或重要物品的監控和管理;樓宇自動化系統可以幫助完成照明、消防、安保、電氣等功能;LED顯示系統能夠實現體育賽事的實時轉播;無線局域網則可以提供覆蓋整個場館的網絡通信服務。
但是,“我國高校體育場館信息化建設起步晚、發展慢,尚處于粗放式管理階段。”很多信息技術的應用還不廣泛,只在部分高校被采用。高校體育場館管理過程中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同時,在實踐中發現,學生除了在體育課上能得到指導外,在場館進行體育活動時在組織管理、指導健身、傳授體育技能、增強身體素質等方面尚缺乏指導途徑和手段。
2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的基本功能與特征
2.1“智慧體育”
“智慧體育”產生于社會需求,同時也是技術推動的結果,是體育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延伸和深化。“全面感測、充分整合、激勵創新和協同合作”是智慧體育的主要特征。通過各式傳感器、傳感器網絡及射頻識別裝置等實現對體育行為的全面認知,并利用智能處理技術(云計算)等對感知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對體育場館、健身鍛煉和競技運動等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和決策支持。
2.2 “智慧體育場館”
體育場館的信息化已實現建筑硬件和軟件的高效聯結,使用效率和經濟效益得到顯著提升。而智慧體育場館是集智能建筑系統和智能體育專用系統為一體的復雜性系統工程。通過智慧體育場館系統,可以掃描器材的專屬二維碼,獲得器材的后臺即時保修服務,以及科學的健身視頻指導;可以利用傳感器感測場館的溫度和濕度,并智能調控賽場區域的環境參數,更好的提供服務功能。
2.3 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的基本功能和特征
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的基本功能和特征應包括:
(1)將體育場館智慧化建設納入智能校園生活系統,實現場地查詢、預訂等基本功能外,實時監控人群密度,提供鍛煉決策參考。
(2)通過運用可穿戴設備等手段,統計并分析鍛煉人群的鍛煉頻次、步長和運動量等,實時反映能量消耗。
(3)監測和管理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情況,為體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個性化指導提供依據。
(4)通過長期鍛煉數據的跟蹤,提供可行的鍛煉建議與指導。
(5)專業教學或鍛煉視頻的播放和錄制,實現指導和反饋功能,引導科學鍛煉。
(6)“玩伴尋找”與運動軌跡記錄,提高鍛煉積極性和滿意程度。
(7)體育賽事活動信息發布,并根據項目提供賽事參考,提供賽事報告相關數據。
3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的技術架構
在高校智慧體育場館建設中,可以借鑒 “智慧體育場館”功能和架構中的成功經驗。諸多城市的智慧場館通過運用互聯網科技、軟硬件集成等技術進行智能升級,除可以提供比賽直播、數據統計外,還能夠通過攝像技術對運動者的技術動作、跑位等影像進行捕捉;此外,也可以實現場內屏幕直播和場外網絡直播,并提供錄像回看和下載功能等。
基于實現信息的互通交流和共享需求,以物聯網為基礎的各類應用服務系統無疑為高校“智慧體育場館”的技術架構提供了較好的解決方案。在技術架構方面,劃分為感知層、傳輸層以及應用層三層。高校智慧體育場館建設的總體架構上,首先在不同區域部署不同的傳感器、視頻監控設備等,通過智能感知后,經校園網進行核心網絡交換,進入管理應用服務器并管理場館的各個模塊,通過分析綜合,將管理決策建議提交給管理人員和管理部門,提供決策參考以及管理依據。
依據高校體育場館的用途和使用人群進行分類,在技術模塊上主要分為四類:基礎環境模塊、體育教學競賽和群體模塊、日常鍛煉模塊及賽事活動模塊。其中:endprint
(1)基礎環境模塊主要發揮保障作用,包括人員管理、器材管理、門禁管理、溫度管理、濕度管理、空氣環境監測、視(音)頻系統管理等。
(2)教學競賽群體活動模塊主要作用是在校生體育活動的監測和效果反饋,并對鍛煉過程進行必要指導。主要包括人員簽到、鍛煉時長及強度監測、視頻采集、視頻分析、運動軌跡和運動指導等。
(3)日常鍛煉模塊滿足鍛煉人群的運動需求及提供運動伙伴尋找、運動指導及運動過程反饋等。主要包括空閑場地查詢與預訂、鍛煉人員密度查詢、鍛煉時長及強度、尋找運動伙伴、提供運動指導及部分校內服務等。
(4)賽事模塊主要著眼于為賽事組織者提供賽事組織參考和賽事基礎數據,進而為更好地組織賽事提供服務,主要包括信息發布、賽事報名、賽事組織參考和賽事數據支持等。
4小結
“智慧體育”是體育信息化的必然趨勢。高校建設“智慧體育場館”必將提高場館利用效率,更好地發揮服務教學、科研、競賽、群體和社會活動的作用。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探索高校智慧體育場館技術架構提供了技術支撐,也使得高校建設智慧體育場館成為可能。當然,同社會場館相比,高校體育場館在資金投入、運營管理模式、使用對象等方面有其特殊性。高校應充分利用科研和人才優勢,加大研究力度,不斷提升場館的智能化水平。
作者簡介:陳偉偉,(1987-),男,山東鄒平人,教育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教體育管理,乒乓球教學與訓練等。
參考文獻
[1] 胡欽太,鄭凱,林南輝.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轉型:從“數字校園”到“智慧校園”[J].中國電化教育, 2014(01):35-39..
[2] 雷歷.體育場館發展概況及存在問題(綜述)[J].山東體育科技, 2000(04):82-86.
[3] 孫二娟.高校體育場館服務質量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3(05).
[4] 丁云霞,范偉,劉春華.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優化建設管理模式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06):35-37.
[5] 龐力,牛建軍.學校體育管理信息化探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20(03);125-127.
[6] 曾小松,陳小蓉等.深圳大學體育場館的有效管理[J].體育學刊,2016,23(01):76-79.
[7] 周肖樹.高校體育場館管理和運行中的信息化構建[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06).
[8] 魏小寧,魏曉寧.試論高校體育場館信息化建設與管理[J].人民論壇,2011(07):244-2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