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敏+袁永鋒+郭紹義+朱敏+楊金林
摘 要 本文闡述了當前我國高校開展“工程材料”全英文教學的必要性,并結合課程特點,從教材選擇、教學實施等方面探討了該課程開展全英文教學的方法,為提高基礎專業課程全英文教學水平提供了具體舉措和積極建議。
關鍵詞 工程材料 全英文教學 教學探討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0序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加速,培養具有專業背景和綜合能力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日益受到廣泛關注。2001年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本科教學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因此,在大學開展全英文教學意義重大。具體到我校本科教育實際情況,我院一直堅持開展境外高校聯合培養,每年都有大量本科生出國學習;具體到筆者承擔的機械“工程材料”課程,每年都有留學生選修。因此,師生對“工程材料”全英文課程有強烈的實際需求。所以,我院在機械專業開展了“工程材料”全英文教學改革,探索專業課與科技英語教學有機結合的可能性,訓練學生專業文獻的閱讀理解以及應用的全方位學術能力,使學生夯實專業基礎并把握科技前沿,熟練掌握英語,提升國際競爭力。
1授課意義
機械專業“工程材料”課程是機械類必修課程中十分重要的基礎課程。其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獲得有關工程結構和機械零件常用的金屬材料的基礎理論知識,并具備合理選材和正確制定零件加工工藝路線的能力,為后續的深入學習或生產實踐奠定基礎。本課程的教學實施采用全英文語言環境,能夠促進學生更快適應以英語為主進行專業學習的過程,敦促學生閱讀英文原版專業資料,讓學生熟悉英語專業詞匯,了解科技英語的表述習慣,培養學生從英語專業文獻中獲取、分析和理解信息并獲得知識的能力。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應具有較好的外語聽力及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具有較強的外文文文獻閱讀能力,因為因此全英語教學也是滿足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一種必要的改革。
2教材選擇
全英文教學成功實施需要選擇優秀的原版英文教材。國外優秀教材都是一流機構的教學科研結晶,涵蓋多年教學經驗和最新科研成果,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習興趣。結合我院學生實際情況,本教研組選用 William F. Smith和 Javad Hashemi著作的《Foundation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英文版,原書第5版)。該教材語言簡潔,邏輯清晰,系統科學地介紹了材料學基礎知識,重點闡述了金屬材料學和熱處理原理。該書配備豐富的電子教學資源,是對我教研組目前正在使用的中文教材(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工程材料》內容基本一致)的良好補充。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碰到較難理解的英文表述,特別是一些專業詞匯和機理分析時,比較容易找到相應的中文參考書學習;使得中英文授課基本實現無縫對接,可以相互參考,互相促進。
3教學方法
機械“工程材料”的課程特點是涉及內容廣,綜合性強,較為抽象和枯燥,再加上學生工業背景缺乏、感性認識較少,因而學習方法不易掌握,學習興趣不易調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面對龐雜的專有名詞術語和復雜知識點,也會表現出不適應狀態,課內容得不到充分理解,學習積極性嚴重受挫。因此,在教學進程中需要靈活運用多種模式的英語教學手段相結合,如在課程之初,給出英文常用語句、專業詞匯的總結,并附以相應的中文注釋,讓學生逐漸習慣專業詞匯的英語表述方式。此外,采用多媒體授課,并在每節課結尾或課程開始時,采用板書方式總結或復習上節課程的主要內容,通過反復的分析和理解幫助學生掌握課程要點。再次,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電子資源,在課堂上觀看和講解英文專業視頻和文獻,引導學生討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既掌握了專業知識,又提高了語言能力。
4考核方式
現行大學課程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試卷面成績為主。該考核方式在調動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提升英語水平的積極性,以及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準確客觀的判斷等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并且容易讓學生形成平時學習放任自流、考前突擊死記硬背的習慣。經過若干輪“工程材料”全英文教學實踐,本教研組根據現有課程特點和實際教學條件,采取了多樣化靈活的考核方式。在平時教學中對學生的參與程度進行量化考核,并將量化考核結果納入學生的期末總評成績;將學生小組研討活動中各成員間的互評成績計入考核成績;以國際學術會議為標準的口頭報告中,由師生共同對報告學生進行評價等。最大限度地調動所有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更加客觀公平地評價每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
綜上,開展機械“工程材料”全英文授課,是以培養符合我國現階段社會國際化發展要求且具有國際視野和核心競爭力的人才為目標 ,通過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外語能力,來滿足日益嚴苛的社會發展需求。這項事業依然任重道遠,學生對新授課模式和全英文語言環境的適應、教師自身英語素養的提升以及公正地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有效考核機制的建立和健全,都需要長期的教學實踐探索和經驗積累;需要不斷提高和完善教師和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硬件環境;需要廣大教師和教學團體積極思考和開拓更為有效的全英文授課模式。
參考文獻
[1] 王明罡,陳華,劉威.工程材料課程雙語教學探索與實踐[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33).
[2] 王娟娟,趙雨涵,馬愛軍.“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課程全英文授課初探[J].新課程研究課程建設,2016(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