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宏軍
【關鍵詞】 農村小學;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20—0039—01
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是以學校和學生為核心,以學校為基地,以學生需求為導向的課程開發,只有結合學生個體、學校、家庭、社會等各種因素及資源,才能對校本課程進行有效的開發與利用。農村擁有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非常豐富,適合用來開發校本課程資源,從而豐富小學課程資源,并拓展教學內容,增加學生對生活的認識,有利于農村小學生的發展。
一、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應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關
農村小學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觀察農村所具有的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以此確定話題,組織教學活動,豐富農村小學教學資源。如,農村與城市不同,城市中的學生假期時間都在參加各類補習班,或是在家中學習,即便出門也有家長的陪同;而在農村,學生放假的時間由自己支配,也不需要在家長的監督下出門,故而,農村小學生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更多。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引入環境保護的課題。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察自然現象,并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分析,若是環境受到破壞,水資源等受到污染,對人類的生活將產生哪些不良影響。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以促使學生更加熱愛自然,并能夠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教師可將學生寫出的課題報告整合、編輯、加工,形成校本課程資源加以利用,為豐富教學資源創造條件。
二、校本課程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無論教師開發和利用哪一類型的課程資源,都需要以激發學生興趣為主,若是學生對教師利用的課程資源沒有興趣,則教師所開發和利用的資源在農村小學教學中失去價值和意義。可見,學生興趣在農村小學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地位。如,燕子在學校教室外面搭建燕窩這一現象,教師可以以“燕窩是應該保留,還是應該拆除”組織話題,學生對此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以此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將其整理為信件或是文章,學生可以選擇保留信件或是將其送至校長辦公室,使校長了解學生的想法,而后決定“燕窩的去留”。燕子和燕窩都是農村常見的事物,學生原本便對燕窩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教師以此作為校本課程開發和利用的資源,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并實現教育的目的,使農村小學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獲得較好的效果。
三、善于利用地方文化開發校本課程資源
地方文化是農村小學開發和利用的重點資源,筆者工作的學校位于甘肅河西地區的瓜州縣,瓜州縣因處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西側與敦煌市相連,本身有省級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且在古代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城鎮,在公元622年改名為瓜州,后于公元1913年更名為安西縣,直至2006年初重新命名為瓜州縣。教師可以將瓜州縣的發展歷史作為課程資源引入教學中,增加學生對生活地區的了解。開發和利用校本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瓜州縣的地方文化特點引入,既可以豐富農村小學校本課程資源,又可以弘揚地方文化特色,使學生為自己生活的地區感到自豪,并努力學習,將地方文化發揚光大。
四、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應體現出學校特色
農村小學因自身的辦學條件和環境不同,在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同時,各小學和其周圍的環境中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氣息,隱藏著很多校本課程資源,而這種獨特的和隱藏著的資源,需要學校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發揮本校的主觀性、創造性,挖掘校內和校外隱藏著的資源,將其作為教學資源,促使農村小學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體現出學校的特色。如,瓜州縣的農村小學,在開發和利用校本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可以引入河西走廊的地方文化,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生活在絲綢之路的要塞之中,從而使學生對當地的文化、對河西走廊、對絲綢之路都有所了解。可見,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體現出學校特色,既拓展教學內容,又增加學生對地方文化的了解。
綜上所述,對農村小學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探索與研究,主要可以從課程資源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激發學生興趣,體現學校特色,改善農村小學教學落后的現狀,擴展農村學生發展的空間。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