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鵬起
摘 要:太極拳在我國傳統的體育文化當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僅能夠強健體魄、修身養性,并且其中包含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智慧與太極陰陽的哲學思想。高校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中重點闡述了傳統文化教育下高校推廣“太極拳教學”的現狀,并且探討了傳統文化教育下高校推廣“太極拳教學”的實踐意義這一課題,希望對相關教育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太極拳教學 高校 傳統文化教育 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1-0-01
一、傳統文化教育下高校推廣“太極拳教學”現狀
1.太極拳文化內涵與健身功能缺失傳承性
太極拳是我國典型的武術拳種,是一種獨居特色的文化象征。現階段由于西方體育的深入影響,在普及太極拳的過程中,人們過分注重其外在形態,對太極拳的內修方式并不重視。在高校的太極拳教學過程中,對于太極拳的文化內涵以及健身功能,教師沒有深入細致的講解,往往幾句話帶過,致使大多數學生在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中只學會了空架子,達不到太極拳真正的鍛煉效果。實際上,太極拳的任何一個動作,都并非隨意編排出來的,都是古人在不斷的實踐、總結、磨煉的過程中產生的,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實戰技巧、與太極陰陽的哲學思想暗合,有著修身養性與強身健體的功效。因此,學習太極拳能夠促進高校學生的身心發展。很多大學生并未明確的認識這一點,沒有深入的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從而對太極拳的普及與高校太極拳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制約。
2.缺乏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
現階段高校在進行太極拳教學時,教師往往會運用一邊示范一邊講解的方式來進行。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只能使學生不斷的模仿教師的動作,無法使學生與教師進行良好的交流與溝通。教師無法深入的了解學生的心理住阿奴改天,學生也很難對太極拳充滿學習熱情。固定的教學模式很難與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相符,教師也沒有充分的了解到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項問題,沒有創新教學方法,也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只重視學生的形態的準確,沒有重視培養學生松靜自然的心態,從而很難體現出太極拳教學的實際意義,無法實現最初的教學目標。很多教師并不重視學生內心的需求,沒有將學生當成課堂教學的主體,只注重向學生傳授技術,沒有向學生滲透太極拳的文化內涵,從而很難提升學生對他太極拳學習的興趣。部分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樂趣,在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太極拳技擊方面的教學。學生往往會刻意的模仿教師的動作,使學生的身體時刻的處于緊繃狀態,精神不夠內斂,動作過于浮夸,從而與太極拳鍛煉的原則相違背,長期的演練之下,會使太極拳的形態發生改變。
3.課堂教學與課外訓練缺乏銜接
課外訓練能夠補充學生課堂上沒有學到的知識,使學生的技能得到強化。將課堂教學與課外訓練有效的銜接,能夠提升太極拳教學的效率。但是在現階段高校太極拳教學的過程中,兩者往往缺乏銜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其一,學生缺乏主體意識,對太極拳的重要意義與健身價值認識不深。大學生在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持續性與主動性不強,很多知識模棱兩可,無法進行課外訓練。其二,學校方面的管理不夠嚴格,并未開展太極拳課外訓練活動。學生在進行課外訓練的過程中,沒有良好的氛圍與平臺,盡管太極拳的學習是個體行為,可以獨立進行,但是太極拳的文化內涵與拳理的理解,需要依靠團隊協作才能夠完成。
4.學生在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中缺乏義務性
體育義務和體育權利是哲學上的辯證關系,大學生不僅享有體育權利,并且需要履行體育業務。學生參與學校開展的體育訓練,就是履行自己所承擔的體育義務。文中所謂的體育義務,具體指學生在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應當對個人、社會、國家負責,鍛煉自己的身心,增強體質,并且發揚與傳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但是通過對現階段高校太極拳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大部分學生認為太極拳是老年人鍛煉身體的運動,并非年輕人應該練習的。很多學生認為太極拳動作過于柔弱,缺乏剛猛有力的拳法,并且也缺乏球類運動的樂趣性。因此,很多學生在學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會產生排斥心理。但是由于學校學分制與教學規制的壓制,很多學生只能勉強學習,在課堂上不夠專注,練習的過程中濫竽充數,在課后也不會進行相關知識的復習,對于太極拳拳論以及相關動作技術的理解也不過關,完全練成了太極拳的空架子,沒有絲毫的技術含量與文化素養,更談不上發揚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了。
二、傳統文化教育下高校推廣“太極拳教學”的實踐意義
1.學習太極拳能夠保證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
現代化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逐漸步入了信息化社會,人們在面對各種機遇的過程中,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例如,在就業方面、經濟方面、情感方面、社會適應能力、城鄉差異等各個層面上所帶來的壓力,會使很多高校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或者生理問題。通過許多的實踐研究表明,經常進行太極拳鍛煉,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并且能夠修身養性。因此,在高校中推廣太極拳教學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2.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改善學生的人際關系
在太極拳練習的過程中講究“以意領氣、形神合一”。“神”指的是內在的精神、意志、思維心理活動。“形”主要指的是外在的身體動態與運動姿勢。太極拳運動追求“心要常凝”“靜能抑燥”,在打拳的過程中時刻的集中注意力,排除內心的雜念,不斷的調節內在精神,消除內心的不良情緒,保持喜悅、輕松、自然的心理狀態,從而使太極拳有效發揮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作用,能夠緩解人們的焦慮、緊張、易怒等不良情緒,調節身心健康,使人擁有平和的心態,舒緩各方面的壓力。此外,高校學生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往往采取集體活動的方式來進行。學生在一起練習能夠增進友誼,相互交流學習。高校普及的簡化太極拳練習難度不高,運動量與強度也適中,便于開展,能夠改善高校學生的身體狀況,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并且能夠改善學生的人際關系。
3.提升學生的生理健康水平
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講究有意識的進行呼吸調節,調整身體姿態,能夠使鍛煉者的氣血更加的通暢,有利于身體的新陳代謝,并且通過意念與動作的協調,能夠促進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健康。在不斷練習的過程中,能夠提升身體免疫力,對各種慢性疾病都有極好的療效。因此,太極拳有著非常良好的醫療保健與鍛煉效果。實踐研究表明,經常進行太極拳鍛煉,能夠使人的神經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得到有效的改善。例如,高校學生往往面臨著極大的就業壓力與學習壓力,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面臨著情感的壓力,所以,其交感神經較為興奮,很容易出現身心俱疲的狀況。太極拳運動講究松靜自然,陰陽協調,進退自如。因此,能夠有效地改善學生的神經系統,并且太極拳運動對用腦過度等癥狀也有著極好的療效,能夠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促進大腦神經的生長代謝,為大腦提供充足的血液,對開發學生的智慧也有著很好的作用。
4.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培養學生的武德
在習武的過程中必須講究武德,武德在我國武術文化當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太極拳練習的過程中,應當崇尚武德,培養學生尊師重道、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明禮守信等道德修養。在太極拳鍛煉的過程中,學生追求相關技術的不斷提升,就需要有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樣才能鍛煉學生自強不息、勇于拼搏、堅韌不拔的品質,并且能夠幫助學生修身養性,促進高校學生綜合全面的發展。教師在進行太極拳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將“仁義禮信勇”的武德精神滲透給學生,確保學生品行端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這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對學生今后人生的發展也有非常大的作用。
5.學生應當肩負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重任
太極拳自誕生以來,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其是中華文化傳承中的瑰麗的寶藏,蘊含著我國養生保健的精髓,是我國悠久文化的智慧結晶,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武術體育運動。太極拳涵蓋了傳統美學、傳統醫學養生思想以及太極陰陽哲學思想,所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在整個世界上都有極大的影響力。因此,中華兒女應當發揚與傳承祖國的燦爛文化,太極拳運動是中華武術的代表,有著非常高的歷史傳承意義。所以,高校學生在傳承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學生在學習太極拳時,不僅需要深入地了解其健身的方法與相關技術操作,更應當將太極拳運動當成能夠修身養性的文化傳承,不僅鍛煉出強健的體魄,還應當具備完善的思想理念,從而為繼承與發揚我國優秀文化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總而言之,太極拳這項運動具有明顯的東方特色,擁有我國傳統文化的特征,并且能夠幫助人們修身養性。太極拳不僅具有良好的防身、養生、健身效果,還能夠有效的改善高校學生的心理狀態,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鍛煉出學生堅韌不拔的品質。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是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因此,在高校教學中推廣太極拳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齊大路,林輝.文化傳承視角下我國普通高校太極拳教學的困境與路徑[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6(02):114-116+127.
[2]谷化錚,張成剛,李征宇,陶永純,李延亭. 通識教育視角下高校太極拳課程的建構分析[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6,31(06):11-15.
[3]金紅梅.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高校武術教育的“文化滲透”[J].搏擊(武術科學),2017,8(10):26-28.
[4]李岳兵.文化傳承視角下高校武術課程教學推進機制的構建[J].當代體育科技,2015,5(2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