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琴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則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灌輸者這一身份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教師的身份及教材、教學媒體的作用和地位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上,結合學科的教學特點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真髓,我們可以得到幾點啟發:
一、營造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
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含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大要素。
建構主義強調“情境”、“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進行自主、協作學習活動,情境為這一活動創造原動力;協作學習則將個人~集體這一點~面之間的距離拉近,通過集體的力量,彌補個人智慧的不足;在前二者充分結合的基礎上,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首創精神得到充分發揮,最終實現對該節課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一)創設情境
情境,即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在實際情境中進行學習,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并有可能產生“同化”或“順應”兩個不同的過程:如果學習者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足以賦予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以某種意義,是為“同化”;如果原有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則必須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是為“順應”。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學生達到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然而,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由于環境不能提供實際情境所具有的生動性、豐富性,即缺乏產生同化、順應過程的前提條件,因而導致學習者對知識的意義建構發生困難。
教學時,教師致力于利用媒體創設情境。
如在教學“漢語拼音的鍵入”一課時,筆者是這樣創設情境的:先由教師在教師機上輸入
you shi luo zai shan yao
有時落在山腰,
you shi luo zai shu shao
有時落在樹梢,
you shi xiang ge yuan pan
有時像個圓盤,
you shi xiang ba lian dao
有時像把鐮刀。
這一謎面,并通過網絡廣播功能傳送到學生用機上,指導學生觀察并提出問題:你猜得出謎底嗎?一般來說,大部分學生在獨立思考或經同位討論后都能猜得出謎底是“月亮”并急欲舉手回答,此時,教師已經成功地激起了他們強烈的表現欲及欣喜之情,抓住這一契機及時誘導學生主動學習。從授課實際來看,這個情境的創設十分的成功,它不但將學生引入了問題情境,順理成章地引出了正題,而且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欲望,由學生自己獲取信息,帶著“想學”的心理探求新知,并奠定了整節課活躍、自主的學習氣氛。
(二)突出“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
利用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實現意義建構的目的
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應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主動性、體現其首創精神,應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將自身的知識外化;另一方面,建構主義非常強調“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認為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在計算機課堂教學中體現為人機對話、生生交流及師生交流)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即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基于突出“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這一點,筆者在教學中摒棄師授——生學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代之以生學——師輔這一形式。
二、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中的教師
(一)地位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主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傳統的教學理論中,“師者,是為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這其中的“道”與“業”,亦即學生所學的新知識,是由教師直接向學生傳授與灌輸的。然而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中心是學生,認知的主體是學生,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是學生,教師只作為學習者進行主動探索和完成意義建構的過程中所需的各種信息資源(包括各種類型的教學媒體和教學資源)的提供者而出現。
(二)作用
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一切活動均為學生為中心展開,而計算機教學更是走在從課堂教學向網絡信息化教學方向發展的前沿,結合這一學科的特點及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筆者認為,教師重要作用的發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創設情境、設計信息資源以及各學習環節的過程;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導;對學習效果的評價方法與對策。
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意義建構的完成情況,教師應及時掌握、適當評價并采取有效的對策。如在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拼音的鍵入規律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巡堂,及時掌握學生在協作學習中所發揮的作用,了解哪幾位學習者能夠率先完成意義建構并作協調;又可以從小組匯報看各組員的自主學習和自我評價能力,并能從某一小組匯報后其他各組同學的反應看全班學生的整體水平,并據此組織練習,利用班集體率先完成意義建構的那部分同學幫助整個學習群體共同完成對該節課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
[2]毛新勇.《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設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