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楊夢筱
【摘 要】會計模擬實訓設計是為培養和鍛煉學生實踐能力而設計的專項訓練,其有效性對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學生就業狀況、用人單位滿意度等都具有積極影響。雖然,高校會計模擬實訓重視度不斷加強,但教學中仍存在財稅知識斷層、財稅相通的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為此,本文針對高校的會計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基于“校企合作”的財稅一體化模擬實訓設計方案。
【關鍵詞】校企合作;財稅一體化;模擬實訓設計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會計專業已成為管理學中屈指可數的“大專業”,受學生數量快速增長的影響,就業競爭也變得異常激烈。并且,隨著最新財務制度、稅收法律法規的不斷頒布,對會計專業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既懂財務又懂稅務的復合型會計人才將在未來就業時增加“砝碼”。為培養貼近社會需求的復合型會計人才,高校會計學專業開展財稅一體化實訓將十分必要。
目前,高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面臨兩種現象:
一是理論與實踐脫節,教學方法偏重理論教學,盡管設計了一些實訓課程,但與社會實踐活動相差甚遠;二是課程設置與企業實務脫節,單一的課程設置不能滿足多學科支撐的崗位需求,如“會計模擬”、“稅務仿真”等教學環節分別進行,與企業“一項業務同時涉及會計、稅務”的實際差距較大。為此,本文提出基于“校企合作”的財稅一體化的方案,以期解決高校會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校企合作”是指學校與企業進行合作式的教育,以市場和社會需求作為培養導向,通過課堂教學和企業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將人才的實用性與實效性作為重要的培養標準之一,為企業培養有針對性的人才。
本文提到的基于校企合作的財稅一體化的模擬實訓設計,主要包括了兩個模塊的結合:一是在會計實訓室,學校借助相關的教學軟件為學生提供模擬教學,進行全方位的模擬與仿真訓練,課程設計的宗旨是為企業和社會輸送“復合型”人才;二是在企業中,學校與其建立聯營實習陣地,讓學生脫離實訓室,可以真正進入企業中,觀摩和參與一系列的業務流程。這兩個模塊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這兩種方式相互補充,才能更好地實現校企合作的財稅一體化實訓。
二、開展校企合作的財稅一體化實訓的意義
(一)實現學校與企業“雙贏”的人才供需模式
企業需要財務和稅務融會貫通的復合型人才,而學校作為人才的直接供應方,為了滿足需求方的要求,基于校企合作的財稅一體化課程設計也就“應運而生”。財稅一體化實訓打破了學科之間的“各自為戰”的狀態,讓學生在步入職場之前已經適應了崗位環境,更好地受到企業的青睞,有效地解決目前存在的“不缺財會人員,但缺財稅相通的復合型人才”的狀況。不但為企業注入了符合任職要求的“新支流”,也為高校提供的人才質量予以了肯定,實現學校與企業“雙贏”的人才供需模式。
(二)加快推進“會計人才轉型升級”進程
《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會計領域面臨著新的考驗與機遇,培養與健全全國會計領軍人才成為首要任務。而會計轉型的全面升級,當務之急是培養和提高就業人員的實務能力。高校開展基于“校企合作”的財稅一體化模擬實訓設計,將打通會計領域的相關學科,培養出能順應會計人才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予以融合,加快推進“會計人才轉型升級”進程。
(三)培養學生獨特的創新性視角
會計這門專業的特點,除了實踐性強之外,不斷學習、隨時更新固態知識,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特點之一。會計政策和制度是在實踐中不斷變化和完善的,學校應在施教的過程中,不僅局限于向求學者傳授專業知識,更多的是引領學生站在會計領域的頂峰,攝取最前沿的思想養分。基于“校企合作”的財稅一體化模擬實訓設計就是學校用于培養學生使其能在不斷變化與更新的專業領域內,接受最新的視角,鍛煉創新能力。
三、現行財稅實訓所存在的問題
(一)“財稅”知識體系的斷層
傳統教學模式將“財務”和“稅務”劃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學科,在教授學生過程中,學生潛意識里已存在一條明確的分割線;尤其是在很多學校,這兩門學科被安排于不同教學階段,且可能由教學風格、思維模式迥異的老師進行教授,這樣很容易造成“財稅”知識體系的斷層。例如,學生在進行稅收計算、納稅申報時,對涉及到的會計知識可能遺忘,或比較模糊,無法做到對“一攬子”業務進行透徹的“一站式”理解和操作,而只能是片面地、零散地分別掌握。
(二)缺乏“財稅”相通的師資力量
在高校中,為學生進行施教的教師,盡管都是行業內人士,資質較深,專業知識相對都比較精通,但慣有的模式已讓一些教師的思維固化,以至于許多教師可能只精通或局限于自己擅長的學科,例如懂財務的老師不擅長稅務,懂稅務的老師不精通財務,再加上學校的教師注重學術類的研究,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經驗,這就形成了學校中缺乏“財稅”相通的師資力量的局面。
(三)實訓室結構單一,案例簡單
高校中已廣泛應用的會計類實訓室一般分為兩種,一是手工記賬實訓室,用于模擬學生在企業中培養手工記賬的能力;二是計算機實訓室,應用會計軟件和稅務軟件,培養電算化能力與計算機報稅能力。這樣單一傳統的實訓室結構是無法滿足教學需求的,不能為學生提供理想的硬件設施,不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和應用這門課程。
教學采用的案例均比較簡單化和理想化,并不符合未來實際工作中財稅業務的多變靈活的特點,學生只能處理簡單教學案例下的實務,與培養富有實踐性、創新性、謹慎性、多變性的“多位一體”人才培養目標相距甚遠。
(四)仿真實訓并“不真”,角色缺乏靈活性endprint
盡管一些高校已經意識到“重理論輕實踐”的落后狀況,也積極地設置了“財稅”模擬實訓課程,但大部分高校的模擬實訓課程依舊采用了較為傳統的模式,即教師在講臺、學生在電腦前操作的模式,這種模式中的角色通常比較固定,只能局部地進行模塊鍛煉,無法充分發揮出實訓課程靈活多變的效果。
(五)缺乏“財稅一體化”教學軟件
高校中用于模擬會計實務的軟件有用友、金蝶、浪潮、微軟等,用于模擬稅務的軟件較為局限,一般采用PC端配合金稅卡進行納稅與申報。財務軟件與稅務軟件的無形分割對于“財稅一體化”模擬實訓課程的有效實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學生實訓過程中,不能真正地將“財稅”進行融匯訓練,無法將“所學”真正地應用到實踐中,很可能只停留在理論的基礎上。
四、校企合作的財稅一體化實訓方案構建
(一)改革和完善教學體系
學校應科學地安排會計與稅務的課程,比如將這兩門課程設置為一個學年制,不進行課程的拆分,每周分兩個課時,一次理論,一次實訓,這樣“趁熱打鐵”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學校應由會計、稅務的精英教師成立研討小組,共同反思教學體系中的不足與疏漏,引導教師摒棄陳舊的學科分離的教學方案,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與完善財稅一體化實訓方案。
(二)加強“財稅”相通的師資力量
學校為培養財稅相通的師資力量,除向政府申請經費支持外,還可以與企業進行聯合師資培養。鼓勵教師在專業上層面上,利用理論知識為企業“指點迷津”,提出一些具有建設性和指導性的建議和方案。同時,企業中的財務稅務人員可將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業實操人員處獲得的實際問題進行整理歸納,讓學生在之后的工作中可以揚長避短。加強教師與實務人員的溝通交流,在思想層面上建立和增強“財稅”融會貫通的意識。
(三)實訓室布局設計逼真化,采用財稅“一站式”模擬
實訓室的布局可參照采取教學區、財務區、稅務區的“一站式”的模擬流程,無論設備和軟件的配置,還是環境和場景的設計,都應予以周全的考慮,給學生營造一種逼真的工作氛圍。通過情景模擬的綜合實訓,培養學生提升人文素養、專業技能素養與職業素養,使之快速成長為會計業務工作的準職業人。
(四)靈活變換角色,實行輪崗模擬
在財稅一體化的實訓課程中,角色并不是唯一固定的,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真正地體驗每個角色在實務中的作用,應采取以4 6人的小組為單位,充當企業會計、會計主管、企業出納、稅務局開票人等角色,也可以在實訓中增加模擬銀行、會計師事務所等,并實行輪崗模擬。這中模式不僅打破傳統、枯燥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全面的適應各個崗位角色,也在角色轉換中對各個崗位的職責和分工產生不同的直觀感受,有助于學生日后的職業選擇。
(五)開發應用“財稅一體化”教學軟件
高校向相關的會計協會提出申請,招納既精通計算機知識又擅長會計知識專業人才,聯合企業中的財務、稅務實操人員,組織開展研究小組,在現有的會計與稅務軟件的基礎上,研究開發適合高校教學專用的財稅一體化模擬軟件,并廣泛地應用到各大高校。
(天津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天津300384)
參考文獻:
[1]晏銀芳.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企業會計模擬實訓》課程設計——以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市場論壇,2012(8):48-49.
[2]葛長銀.面向實踐的財稅一體化會計課程建設[C].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專業委員會2014年年會暨會計學院院長論壇.2014.
[3]信春華.高校會計人才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與路徑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6(11):170-171.
[4]劉勝強.基于“校企合作”的會計實踐教學研究[J].財政監督,2016(16):93-96.
[5]王超,許淑云,李洪亮.高職“銀財稅審一體化”實訓室建設研究[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4(10): 44-46.
[6]蔣昌軍,潘云標,柏思萍,等.財稅管理一體化跨專業獨立實驗課程建設探討[J].商業會計, 2011(09Z):79-80.
[7]劉小剛.財稅一體化實訓室建設及教學改革[J].經濟期刊,2015(3):103-104.
[8]李琳.論創新實踐導向下財稅專業稅法與會計類課程的優化整合[J].企業導報,2015(6):100-100.
[9]藍相潔,凌榮安.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財稅課程案例教學探索與實踐[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6,39(6):134-137.
項目支持:天津農學院高校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引導發展項目(20170404)。
作者簡介:
李彩霞(1981—),女,副教授,管理學博士,中國注冊會計師。
楊夢筱(1992—),女,天津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MPAcc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