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梅
摘要:德國“雙元制”的職業教育模式,被認為戰后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我們應在學習和借鑒德國“雙元制”的基礎上,以企業為根,以教師為魂,以學生為本,不斷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高職教育的辦學模式,培養具有工匠精神、創新意識的技術技能人才,打造一流的職教院校。
關鍵詞:雙元制;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工匠精神
德國“雙元制”模式是將學校本位模式與企業本位模式合二為一的辦學模式,參加職業培訓的學生在選定一個具體的培訓職業后,一方面在職業院校接受相關職業專業理論和通識文化知識教育,另一方面在企業接受各職業的實際操作技能和專業知識培訓。這種職業培訓制度充分體現了企業與職業院校緊密結合、實踐與理論相互銜接的雙元結構特點,被認為戰后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
一、以企業為根,借鑒“雙元制”,推進校企合作
借鑒“雙元制”,大慶職業學院石油工程系實施“校企合作 實境育人”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
“校企合作”:學院為油田企業提供人才支持、員工培訓、技術研發、技術服務;油田企業為學院提供兼職教師、實習基地、就業基地。實現校企資源共享、人才互通、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實境育人”:該模式的教學設計包括校內2年企業1年兩個學段。在校內學段中,主要利用校內仿真實訓中心和生產性實訓基地,使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一致;在企業學段中,充分利用油田現場這個真實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實現頂崗實習與就業的“零距離”對接。該模式培養的學生基礎好、技能強、素質高、發展潛力大,畢業后即可獨立頂崗,深受企業歡迎。
二、以教師為魂,發揚德國教師嚴細認真的工作作風
為了培養出具有責任心、真功夫、好習慣的鐵人式技術技能型的高職人才,首先教師必須以高度的責任心和扎實的真功夫來進行課程開發和教學設計。
德國教師教學設計的唯一標準是:當你有事需要其他教師代課時,代課教師用你的教案就能夠上好這節課的程度”,正是根據這一標準德國教師所做的教學設計(教案)詳實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對比起來看,國內教師的教案欠缺學情分析,缺少教師與學生活動及教學方法的設計。尤其是部分老教師認為,已經講授同一門課二三十年了,認為內容非常熟悉,不用撰寫教案。這說明我們教師的責任心還應當加強。說到真功夫,專業教師不僅應該不斷提高理論水平,更應該加強實踐技能,因此專業教師必須下廠實踐鍛煉,接上地氣,提升自己的專業實踐技能,達到雙師型的教師標準。
三、以學生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
為了改變早期德國職業教育只注重單一職業領域專門知識技能的狀況,德國社會教育學家梅騰斯在1974年提出了“關鍵能力”的概念。他認為:關鍵能力是與一定的專業實際技能不直接相關的知識、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種不同場合和職責情況下做出判斷選擇的能力,也是勝任人生生涯中各種不可預見變化的能力。梅騰斯的“關鍵能力”概念,曾在德國教育界引起熱烈的討論,到20世紀80年代逐漸演化成更高級的職業行動能力,并作為培訓目標寫入德國208個職業的培訓條例。
為強化關鍵能力的培養,必須在教學中實施行動導向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強責任心,培養好習慣?!靶袆訉颉钡穆殬I教育是將認知過程與職業活動結合在一起,強調“為了行動而學習”和“通過行動來學習”,讓學生通過“獨立地獲取信息、獨立地制定計劃、獨立地實施計劃、獨立地評估計劃”,在自己“動手”的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習得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
德國將最前沿的創新技術和嚴謹的工作作風實現了近乎完美的結合,這也是二戰后德國實體經濟迅速騰飛的真正原因??v觀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只有緊緊抓住企業的根,開展好現代學徒制,才能辦出石油特色;只有緊緊抓住教師的魂,實施行動導向教學,才能培養出具有工匠精神、創新意識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只有緊緊圍繞著以學生為本,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來開展各項工作,才能實現國內一流、國際水準的職教名校的辦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