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榮
摘要:本文圍繞著黨性修養和哲學學習的關系主要考察了三個問題,即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哲學學習的重視、哲學學習對黨性修養的好處以及如何開展哲學學習。在第一個問題中,本文論證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毛澤東、鄧小平對哲學學習的重視,結合當今現實,指出中國共產黨人重視哲學學習的必要性。在第二個問題中,本文從避免教條主義、樹立歷史文明自覺和堅定理想信念三個角度討論了哲學學習的益處。在第三個問題中,本文指出哲學學習的四個值得注意的方面,即樹立正確的態度、注重內容的廣泛性、結合實際和抓住主要問題。
關鍵詞:黨性;學習;哲學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善于學習的黨。從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黨內開展過各種形式的學習教育活動。在學習的形式上,既有集體式的學習、宣傳,也有個體式的自學、探究;學習的內容包羅萬象,既有對當時黨的大政方政的學習鞏固,也有對現實的政治、經濟等活動的調查研究,既有在基本理論和方法上的鉆研,也有在文化傳承意義上的研習。這些學習活動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事業曾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這樣一個強調文化自信的時代,這種注重學習的優良傳統仍應繼續發揚廣大。本文主要考察哲學學習在共產黨員的學習中所起的作用,之所以強調哲學學習,那是因為哲學是知識的基礎,是文化中的核心部分。
一、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來看哲學學習的重要性
從歷史上看,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早期共產黨人中的杰出代表,其青年時期就是在學習哲學中度過的。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是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伊壁鳩魯的哲學與德謨克利特的哲學之間的差異。在馬克思的時代,黑格爾主義哲學最流行,而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黑格爾最熱情的粉絲。盡管馬克思恩格斯后來的思想發展擺脫了黑格爾的哲學框架,但終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生,黑格爾的影響都是根深蒂固的。馬克思恩格斯中年以后逐漸更多關注經濟學,寫了《1844年經濟學手稿》《資本論》這樣偉大的著作,需要強調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經濟學之所以不同于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那是因為,他們深受德國古典哲學的深刻影響。對馬克思、恩格斯來說,不僅經濟學需要哲學,自然科學也同樣需要哲學,恩格斯晚年寫作自然辯證法,其實就是要用哲學把當時的科學知識統一起來。
再以列寧為例。我們知道,列寧在大學里是學習法律的,大學沒畢業就走上革命工作。但令人非常驚異的是,青年時代的列寧有非常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正是這種理論修養再加上他革命的熱情和毅力給他周圍的同志留下了強烈的印象,從而奠定了他作為革命領袖的最初基礎。原來,列寧有非常廣博的知識修養,他不僅精通法律,而且廣泛閱讀歷史、政治,對哲學更是有深厚的修養。《哲學筆記》是列寧在1895年到1916年寫的關于哲學學習的筆記,從其中我們可以看到列寧對哲學著作的廣泛閱讀和他對哲學的許多獨到的見解。這種對哲學的閱讀和思考與他的革命生涯革命事業是有內在的必然的聯系的。
現在有部分黨員認為,哲學太理論化了,不實用,與革命、建設工作無關,甚至認為,哲學是玩嘴皮子的,與實干興邦的精神相背離。這種理解當然非常片面,缺乏遠見。中國共產黨人是經過長期的艱苦的武裝斗爭,最后才取得革命的勝利,成為執政黨;成為執政黨之后,又面臨著把一窮二白的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這樣一個艱巨的任務,完成這些任務需要有堅定的毅力,有實干精神,這一點毋庸置疑。中國共產黨人中的英雄形象大多數都是具有實干精神,是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人,這與傳統中國那種博學鴻儒的形象相比,確實有區別。但這并不意味著黨員同志就可以不學習哲學,黨員同志不應該有博學鴻儒的形象。不同的時期,黨員要承擔的使命任務也會有變化,在今天強調理論自信、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對黨員來說,博學鴻儒的形象顯得很重要。
這里,我們可以以毛澤東和鄧小平這樣的優秀中國共產黨員為例。毛澤東年輕時候廣泛閱讀各樣的著作,他熟讀傳統的經史子集,那些中國哲人如孔子、王陽明、王夫之、曾國藩等人對青年毛澤東影響重大。另外,像當時的西方哲學家如羅素、杜威等人對青年毛澤東也有很大影響。在走上了革命武裝斗爭的道路之后,列寧的哲學著作曾經使得毛澤東愛不釋手。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毛澤東寫的兩篇重要哲學著作《實踐論》和《矛盾論》是當代中國哲學的經典之作。建國以后,在很多場合,毛澤東都提倡黨員同志多學一點哲學,多學一點邏輯學,這樣對開展實際工作有很大好處。
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更多強調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他的思維中更多的體現了實干的精神,他曾經一度主張不爭論,摸著石頭過河。但是,我們卻不能由此就把鄧小平看做是忽視哲學忽視理論的人。實踐和真理這一重大哲學問題是整個改革開放的理論基礎,以這個問題作為后來的改革開放的突破口,說明他對哲學和理論有深刻的自覺。七十年代末,他提出小康社會,九十年代,他提出中國外交要韜光養晦,這里的重要概念都是他從中國哲學中借用來的。很難設想,一個沒有深厚中國哲學修養的人,能夠將這些概念這樣信手拈來而又運用地如此恰當。
總而言之,一個作為有強烈的先鋒隊意識的黨,要想引領時代的發展,不能不站在時代知識的頂峰——哲學——來看問題、做事情。習近平總書記最近發表了一篇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的講話,充分肯定了哲學社會科學在一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他指出,黨員要學習哲學社會科學,要善于從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可以說,一個共產黨員,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他必須得具有一個哲學家的基本素養。科學家得在實驗室里做實驗,所研究的東西具有強烈的專業性。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科學精神當然不是指要做一個科學家式的人,其實它指的是哲學精神。當然,這里的哲學是學用并列,知行合一的,這個特點來自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哲學重視實踐的精神。
二、從黨性修養來看哲學學習的益處
毛主席說,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一切小道理都歸大道理管著。哲學確實是講大道理的,但這個大道理不是沒有用的。相反,學習哲學,深刻把握一些大道理,對于我們開展日常工作,避免錯誤,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有很大的好處。 從黨性修養來看,學習哲學有如下幾個好處。endprint
第一,學習哲學能夠幫助我們避免教條主義。教條主義的產生源于我們固執于抽象的理論而不知現實變化。解決教條主義的辦法,一種就是拋開理論盲目適應現實變化,這種方法其實是行不通的,因為這樣做很容易失去行動的原則和方向。所以唯一的辦法是:深刻理解理論本身,以此為前提而做到隨機應變。任何理論都是有一定前提的,不能了解這種前提,就不能深刻把握這種理論,而了解理論前提的最好辦法就是哲學反思。在這個意義上,一切學科其追根究底都是對哲學的追問。能明白理論產生的前提,知道理論的相對性,就能根據不同的情況應用理論。這樣,教條主義也就不會產生。
第二,學習哲學能夠幫助我們從整體上把握世界,從而做到上下貫通,古今貫通。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科學技術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但這個發展趨勢絕不意味著對這個世界不需要再有一個整體的看法,絕不意味著所有的科學知識已經窮盡了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了。不管科學技術、經濟社會發展到什么地步,世界仍然有其悠遠博大的一面,古今中外上下四方,值得我們用哲學反思去探索其整體性的意義。在今天中國的社會生活中,黨統領一切。而黨要統領一切,首先就要廣泛了解萬事萬物。局限于偏狹的專業領域中是無法統領一切的。只有有了這種整體感,我們才能樹立一種文明自覺,才能真正樹立理論自信、道路自信。
第三,學習哲學可以幫助黨員干部抵御各種外部誘惑,堅定理想信念。毛澤東在建國前夕曾經說過:我們的某些同志,能夠抵御敵人的真刀真槍,但卻抵御不了敵人糖衣炮彈的攻擊。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是因為,面對真刀真槍,我們需要的是勇氣,血氣方剛之人最易顯露勇氣;但面對糖衣炮彈,就需要有更多的智慧去辨別,缺少智慧就不能明辨是非。顯然,智慧的根源在于哲學。哲學發達,會帶來文教興盛;文教興盛,風俗便會醇厚。古人講究修身之道,這是真正的哲學精神,對我們每一位黨員同志來說都是極富啟發性的。
三、從哲學自身的特點來看哲學學習的基本視角與方法
第一,哲學學習首先要樹立一個正確的態度。這個態度分兩個方面看,一個方面是,不能把哲學簡單化、公式化。很多學習了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人傾向于把哲學簡單化、公式化,只能把握一些簡單的框框,如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等等,而對其中復雜的內涵缺乏深入的思考。這種學哲學的態度不利于我們去理解世界,去理解哲學自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將問題復雜化。也就是說,不能用直線性思維,機械性思維,而應該多一點反思、追問、開放。一條河流,越是到源頭,其河道越是復雜,以至于我們很難辨別究竟哪一條河道才是河流的源頭,生活、歷史、社會也都是如此,絕不是一句話一個公式就概括了。那種只想走捷徑找幾個公式就把哲學問題打發了的思維和態度是絕對要不得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要樹立“大道至簡”的概念。這一點在表面上與第一個方面是矛盾的,但在其深處兩者是不矛盾的。哲學所探求的道理都不是什么所謂超凡脫俗遠離生活的問題。它所追問的問題其實都來自于我們的生活,所給予的解答也是人人都能心領神會的。我們看到一些哲學非常晦澀,如德國康德、黑格爾的哲學,但其實,這些哲學所探討的都是我們非常容易理解的問題,追問的無非是我們生活中的常識問題。人們常說,很多哲學問題都是從兒童嘴里問出來的。古希臘哲學,如亞里士多德哲學,其實就是用日常用語寫作的,非常通俗,只不過我們大部分人不懂得古希臘語,就覺得其很復雜。孔子兩千年談論深刻道理的《論語》,到今天讀來還是朗朗上口,大部分人一點也不會覺得其語言很復雜。但是,這些哲學思想,人們研究的越深,所獲得的道理也就越深。這就是大道至簡的道理。因而,共產黨員學習哲學應該有這樣一個基本態度,就是,既要有一個反思的心態,開放的心態,不要簡單化公式化,也要有大道至簡的觀念,要看到生活中無處不是哲學,而哲學的答案也無處不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第二,在當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學習哲學在內容上要追求廣泛性。具體說來,這些內容有三個大的方面,即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共產黨員當然首先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有理論前提和理論來源的。首先,它和西方哲學有密切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很多術語都來源于西方哲學,不理解這些術語的哲學背景,很難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涵。其次,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中經歷了一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這個中國化的過程也就是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如何理解中國的實際呢?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講話中曾強調我們要面對150年以來的中國,500年以來的世界,以及5000年來的中國文明。這些都是我們要面對的“實際”。我們今天要更加重視這5000年的文明傳統。現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有很多內容與中國傳統哲學是有聯系的。如毛澤東寫《實踐論》,其副標題就是關于“知行問題”,這是典型的中國哲學問題。總而言之,在學習哲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兼顧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哲學、中國哲學。過去的中國人特別重視讀經史,舉凡政治生活安排其智慧都是從歷史中去尋找,馬克思主義也特別重視歷史,我們應該將這兩個傳統溝通起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經和史這兩個方面我們都應該學習。只讀經不讀史,就會陷入僵化;只讀史,不讀經的話,就會把歷史看成一片黑暗,勾心斗爭,就會誤解歷史,也不利于我們理解現實。今天有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者,挖掘各種歷史的細節試圖抹黑歷史,這種做法其實就是忘記了歷史中是有大趨勢、大原則的。
第三,結合實際來學。特別需要注意,這里的“實際”有其特定的含義。不是說,我們一定要能夠用哲學來指導具體的生活,如賺錢的要用來指導賺錢,談戀愛的要用來指導談戀愛之類。哲學本來是用來改變生活態度的,如果不用來改變生活態度,那么腐敗分子學了哲學還是腐敗分子,甚至要用哲學來指導如何更好逢兇化吉,升官發財之類,那就背離學習哲學的本義了。這里的“實際”主要是指歷史大勢、人生意義層面上的實際。要把哲學學習和觀察歷史大勢、體察身邊事物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要有戰略思維、歷史思維。古人說:切問近思,博學篤志。要從自己身邊的事物開始思考,不要求之于外。
第四,就是要抓住哲學的主要問題來學習。這個主要問題就是一和多的關系問題。恩格斯說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這個概括是站在近代西方哲學的發展實際來表達的,其實這背后還有更深的問題,那就是一和多的關系問題。從哲學上說,這也就是本體問題、本原問題或者說道體問題。哲學就是要把握道體。這個問題看上去很抽象,其實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例如,修養身心,就是要做到心為一身之主,這就是以一統多。做事情,也一樣,協調一致,井然有序,也就是多中求一。黨的領導,要統領一切,背后也是一和多的關系。今天所說的國家治理,其中中央和地方、民主和集中等等關系,背后也是一和多的關系問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參考文獻]
[1]【德】弗蘭茨·梅林:《馬克思傳》,樊集譯,持平校,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共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德】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中共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俄】列寧:《哲學筆記》,中共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8]甘陽:《通三統》,三聯書店2007年版。
(作者單位:鹽城工學院,江蘇 鹽城 2240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