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平 李曉兵
摘要 闡述了樅陽縣農機化發展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發展對策,具體包括規劃發展適宜生產需求的農機具、加強信息化建設、加強技術培訓、引進新技術和新裝備、加強市場監督等方面內容,以期為樅陽縣農機化發展提供科學參考。
關鍵詞 農機化;現狀;發展對策;安徽樅陽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1-0156-01
農業機械是農業生產中的先進生產工具,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1]。發展農業機械化可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節本增效,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經營。2018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了“農業發展新四化”概念,對農機化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安徽省樅陽縣農機化為例,就其發展現狀及對策展開探討,以期為農機化發展提供參考。
1 現狀
1.1 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加,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
截至2017年,全縣農機總動力517 690 kW(統計口徑修改后),同比增長2.3%。其中:大中型拖拉機1 115臺,水稻插秧機533臺,聯合收割機499臺,糧食谷物干燥機494臺,同比分別增加12.20%、5.96%、11.63%、7.86%;拖拉機配套農具14 806臺,水稻工廠化育秧設備95套。高性能復式作業機械、加工機械比重明顯增加。
1.2 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穩步提高
全年實現機耕作業面積達到127 980 hm2,機播面積達到62 000 hm2,機收面積達到97 870 hm2,同比分別增長7.64%、4.64%、26.11%。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73.7%,同比增長0.70%。
1.3 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逐步增強
至2017年全縣共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31家,其中省級、部級示范社分別為4、1個,農機維修服務專業合作社1家,擁有各類機具共約3 000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逾240臺、聯合收獲機300臺以上、水稻插秧機130臺左右、育秧設備60套。服務模式不斷創新,通過承包服務訂單、一條龍作業、租賃、跨區作業等形式,提升了社會化程度,拓寬了服務領域。
1.4 先進適用農機新技術新機具得以推廣
樅陽縣常年農作物種植面積12.67萬hm2,糧食總產達63.1萬t[2]。水稻是第一大糧食作物,年種植面積8.53萬hm2,年產量48萬t[3],水稻相較于油菜、小麥勞動強度更大,全程機械化勢在必行。截至2017年底,樅陽縣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已達78%,其中耕整機、聯合收割機已得到普遍應用,耕、收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97%、89%。水稻育插秧等機械化種植水平經過近幾年重點推廣,目前已達到58%,較2016年提高了20個百分點;機械直(穴)播技術進行了示范和推廣;高效植保機械化技術如植保無人機和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現場噴藥作業的應用,實現了機械化統防統治;推廣了油菜機械化直播技術,可一次性完成開溝、滅茬、旋耕、施肥、精量播種、覆蓋等復式作業,減少了育苗、移栽、施肥等環節,并達到精量播種的效果。截至2017年底,樅陽縣油菜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3%。
2 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機市場質量良莠不齊,技術不成熟、設計不合理、通用性差的產品在市場上大量存在,一方面造成適宜當地生產的農機品種少,可維護性差;另一方面帶來了事故隱患。二是農機推廣技術力量薄弱,執法監督力度不夠,鄉鎮農機化工作難以有效開展。三是農機專業合作社規模偏小,智能化、多功能、自動化、復式作業機具少,用于糧食作物的機具多,運營能力有待提升,辦公場所和田間道路、機庫棚等基礎設施差。四是信息化程度不高,對農機具運營、健康狀況不能實時掌握;另外信息不對稱,需求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渠道,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利用。五是農機手的整體素質不高,安全意識不強,存在逾期脫檢、拼裝、改裝和變型拖拉機以及駕駛人無證駕駛、酒后駕駛、超速駕駛、超載、違法載人等違法行為。六是售后服務不健全,農機維修網點設備、技術和人員等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3 對策
3.1 從國家層面進行規劃,發展適宜生產需求的農機具
高效、可靠、舒適、通用、智能是未來農業機械的發展方向,應積極開發適合丘陵山區的小型機械,如微耕機、耕整機、割曬機、摘果機等[4-5]。合肥市已成功申報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樅陽縣相關職能部門要結合這些契機,及時了解行業動態,與相關科研及生產廠家及時溝通,改進農機具質量,普及經常作業項目的農機,突破瓶頸項目,積極引進新型農機具并開展示范宣傳工作,提高農機具配置比,加速農機的更新換代。
3.2 充分利用現有平臺,加強信息化建設
在農業4.0時代,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科學化管理、精準化運行和數字化設計,有助于推動我國農機化事業科學、高效、綠色發展。積極利用“全國農機化生產信息服務平臺”和基于手機移動終端的“農機直通車”系統(手機APP)及微信公眾號,建立起農機生產領域立體化的政務服務系統,實現農機生產進度信息報送、統計、農機作業供需信息對接、跨區作業應急調度和農機合作社信息化管理等功能;開發農業版的網約車平臺,多方搜集和發布農機作業市場供求信息,滿足農機合作社、農機主、農機手等農機擁有者與種植戶、經紀人等農機服務需求者之間的信息對接;鼓勵農機手在“農機化生產應急調度平臺”上登記位置信息,便于農機管理部門實時掌握轄區內跨區機具數量及位置情況,發布用機信息,實現應急調度;建立農機合作社信息化管理系統,幫助農機合作社實現訂單、農機、人員的規范化管理[6]。
3.3 加強技術培訓,增強安全意識
定期組織農機手輪訓,聘請水平高、責任心強的技術人員授課;建立基于網絡的遠程專家診斷系統,實時解決農機操作、維修中出現的問題。
3.4 培育龍頭農機合作社,加強市場監督
培育有競爭力的農機合作社,對現有的合作社進行整合和農機優化。加大對農機市場的監督與管理力度,切實提高農機具和配件的產品質量,減少無牌無證等違法事件發生。
3.5 積極引進新技術和新裝備
農業現代化發展與農機智能化發展息息相關,遠程電子檢測技術裝置、深松測試儀、無人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自動插秧機、智能化烘干設備、倉儲智能化、精確平整土地的衛星定位加紅外激光掃描等技術[7]已在各地進行了成功示范,可以根據縣情進行引進。同時,適度加大非大宗糧食作物的機械化水平。
4 參考文獻
[1] 李中華,王國占,齊飛. 農機化與設施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思考[J].農機化研究,2012,34(12):249-252.
[2] 張麗.強化科技創新,促進農機化發展[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1):13.
[3] 徐龍宇.樅陽縣水稻機械化直播栽培現狀及發展前景預測[J]. 當代農機,2017(10):57-59.
[4] 張宗毅.2014年我國農機化發展形勢分析[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4,35(1):1-7.
[5] 王忠群,梁建,曹光喬,等.科學適度發展南方丘陵山地農機化[J].中國農機化,2011,234(2):3-8.
[6] 彭彬.信息化技術在農機化生產領域的應用[J].農機質量與監督,2018(4):15-16.
[7] 吳小偉,陳新華,武文娟,等. 信息技術在農機技術推廣中的應用[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3,33(5):21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