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聰
【摘 要】近年來,我國第三方債務催收行業迅速發展,但由于法律制度的缺失,不規范催收行為時有發生,對債務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并埋下了風險隱患,因此,有必要完善法制建設,加強體制機制建設,規范第三方債務催收,加強債務人權益保護。
【關鍵詞】債務催收;第三方;合法化
隨著經濟社會的縱深發展,中小私營企業、個體戶的高速發展,企業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或盲目追求。中小企業融資難,民間借貸頻繁和規模龐大,經濟下行,企業自有資金的不足,資金鏈的斷裂,誠信和公權力監管的缺失,引發了許多問題。企業與企業,個人與企業以及多方債務人的不斷出現,債務糾紛越來越多。各種民間討債、躲債、賴賬事件頻現。很多債權人自發選擇民間收債方式以滿足自己債權的實現。民間收債形式多種多樣,暴力收債頻繁出現。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從事第三方債務催收的單位數量已有上千家,專門從事債務催收的工作人員也有近30萬人。第三方債務催收行業是金融市場及信用關系不斷發展的產物,有利于信貸鏈條分工不斷細化。但與此同時,債務催收過程中存在著諸多亂象,不規范催收行為時有發生,對債務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侵害并埋下了風險隱患。
一、我國第三方債務催收中存在的問題
(一)債務催收法律法規不健全
到目前為止,我國無論是從形式意義還是實質意義上考量都沒有專門的債務催收法律法規。現有的法律法規對于債務催收的規定都過于籠統,總體上看對于第三方債務催收機構的資質及催收行為的具體規范并沒有明文規定。很多時候只是概括性的體現在如《民法通則》、《刑法》、《侵權責任法》等部門法中。另外,我國涉及債務催收的法律法規主要是規范商業銀行委外行為的幾個法律法規,目前對于一般的民間放貸人委托第三方債務催收機構進行催收的行為并無具體的法律法規加以規范。
(二)缺乏債務催收行業準入制度
目前,在我國的信用卡催收市場并沒有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和清晰的行業標準。從事第三方債務催收的機構到底該具備何種條件?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并沒有具體規定。債務催收行業準入制度的缺失會帶來許多隱患。例如,律師事務所是具有相關資質的催收主體,律師事務所需前期投入巨大的精力獲取提供法律服務所需的資質證書,并且其催收人員(一般為執業律師或實習律師)具有相應的資格證件,而有些催收公司設立手續簡便并無相關的業務許可跟資質依然可以進行催收工作。這使得各催收主體之間的不平等。良莠不齊的催收主體也容易誘發各種催收糾紛。例如將會引導律師事務所在接受委托事務時直接以律師個人的名義設立催收公司,不再直接以律師事務所作為第三方債務催收的主體。這將會增大商業銀行在委托第三方催收機構進行催收時的風險。由此可見,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所導致的委外催收主體之間的不平等不利于對我國第三方債務催收的發展。
(三)暴力脅迫等不當催收
第三方債務催收機構接受委托進行催收的同時,向債權人獲得了被催收人的姓名、居住地址、手機號碼、身份證號碼、單位名稱等基本信息。因為只有獲取這些信息第三方債務催收機構才能順利的開展債務催收工作。由于第三方債務催收機構的催收人員素質良莠不齊或設備出現漏洞等原因,時常發生被催收人的信息和隱私受到侵犯的事件。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
對于客戶信息安全和隱私權保護問題,委托方處于兩難的處境。以商業銀客戶信息及隱私權保護為例:一方面,銀行為了提高第三方債務催收機構的催收效率及實現較高的回款率,不得不將客戶的姓名、住址、聯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告訴第三方債務催收機構。另一方面,銀行面對第三方債務催收機構泄露客戶信及隱私的行為不但無法直接干預,而且還將承擔由此帶來的法律后果。即便如中國工商銀行某分行在與第三方債務催收機構簽訂《中國工商銀行信用卡違約透支合作委托合同》的同時都會簽一份信息保密協議,但在實踐中這種協議對第三方債務催收機構產生的約束都非常小。
(四)委托機構對第三方債務催收機構監管不力
委托機構在將這些債務人所欠的債務打包交給第三方債務催收機構處理后缺乏對其必要合理的監管,例如事前相關資質審查的缺失、客戶信息保密工作不到位、事后監督檢查缺乏等,從而導致第三方債務催收機構在催收中經常侵犯債務人的合法權益,并由此導致債務人對委托機構的強烈不滿。
(五)第三方債務催收相關救濟制度欠缺
第三方債務催收機構在催收的過程中可能會涉及到侵犯債務人的名譽權、隱私權、人身安全等合法的權益,當債務人的合法權益因為催收機構的不規范催收而受到侵害時,應尋求積極有效的救濟途徑來減小危害后果并彌補債務人的損失。目前,我國第三方債務催收相關的救濟制度制度存在私力救濟方式單一及公力救濟不體系兩方面的問題。
二、第三方債務催收合法化規制的相關建議
(一)健全催收法律法規
目前雖然在相關部門法中零散的對第三方債務催收進行的規范,但是由于其內容過于籠統,立法層級比較低,收到的成效很不明顯。因而在實踐操作中有時會不能作為法院判案時的依據。建立專門的債務催收法律法規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立法上制定專門的債務催收條例,提高債務催收立法等級。債務催收條例應對債務催收的法定主體、債務催收方式、時間、地點、催收機構與委托機構之間的權利義務及違法催收的處罰進行具體規定。只有將債務催收的法律法規具體化,在實際操作中才具有可操作性。
在債務催收主體方面,債務催收條例應明確規定只有在我國工商部門登記備案的催收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才能從事第三方債務催收業務。債務催收條例需明確禁止生活中常見的不法不當催收行為。
(二)建立債務催收市場準入制度
第三方債務催收缺乏市場準入標準將導致各催收主體間的不平等,從而暴露出各種弊端。再者,市場經濟的發展也需要分工明確,這樣才能使社會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因而,建立債務催收市場準入制度具有重大意義。
在第三方債務催收主體資格的確立上,我們可以借鑒臺灣地區的立法,明確法定的催收主體為催收公司、律師事務所及會計師事務所。催收公司從事催收業務時需取得我國工商部門頒發的專營執照。對于這類催收公司的催收營業許可證的發放與審核標準應相較于律師事務所與會計事務所要更為嚴格。
應對催收公司的經營范圍做明確的限定,例如只允許其接受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債務催收事務,不許催收公司接受個人的委托進行催收。這是避免現實中隨處可見的私人要債,非法收賬的行為而無有效的監管現象出現。對于催收公司的注冊資本以及催收人員的數量及資質的審核都可以參照對律師事務所與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管。催收公司的性質也不能是一人全資公司,必須有不同的股東可以相互制衡。律師事務所從事催收業務時需具有律師事務所執業證、律師執業證等相關證件,并且律師事務所的行為需受到省司法廳、市司法局、省律師協會、市律師協會的共同監督。會計師事務所需受到財政部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的審計與監督。
(三)規范催收主體
催收主體應當是委托代理協議蓋章的催收主體,或者是債權人出具的授權委托書載明的催收主體,不得以其他未經授權的主體進行催收。除非第三方債務催收機構與委托方明確規定可以轉委托,催收主體不得將受委托的催收事務轉委托給其他主體。即若債權人將催收事務委托給律師事務所,則律師事務所不得將催收事務再委托給催收公司;債權人將催收事務委托給 A 催收公司。則 A 催收公司不得將催收事務委托給 B 催收公司。催收主體只能以“受某公司委托”的名義進行催收,不得直接以委托人的名義向催收對象進行催收。若直接以委托人的身份進行催收,委托方將因此承擔更多的不利后果。但是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66 條的規定,若委托方明知第三方債務催收機構以其名義進行催收而未表示否認的,視為同意。則委托方需對第三方債務催收機構因此而產生的法律后果承擔法律責任。
(四)對催收工作進行監督檢查
委托機構應定期開展實地回訪工作。委托機構實地回訪時,應注重調查催收機構的催收行為規范、人員管理、財務狀況、客戶信息安全、委托數據的使用及銷毀、投訴處理、催收績效及管理水平等要素的變化及改善情況。委托機構每次在實地回訪后根據上述調查結果填寫債務催收回訪情況登記表,對催收機構的工作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可以作為費用支出的依據之一。每次回訪的時間間隔一般不超過1個月,因特殊情況不能實地回訪或實地回訪時間超過1個月的,在此期間不暫不得向催收機構移交新的催收事務。
(五)配套第三方債務催收救濟制度
現代社會中對于糾紛的救濟方式主要有兩種,即私力救濟與公力救濟。債務催收私力救濟是指債務人在法律的的框架內依靠自身的力量解決糾紛、實現權力的方式,包括自助行為、正當防衛等。債務催收的公力救濟是指債務人依法向國家機關發出請求,請求其運用公權力對債務人被侵害權力實施救濟的方式,包括行政救濟和司法救濟。
三、小結
在全國經濟下行壓力大、不良貸款金額暴增亟需處置而國家對催收機構合法性態度不明的背景下,對第三方債務催收機構的催收行為進行高效規范的監管,讓第三方債務催收機構從幕后走向前臺,是促進我國第三方債務催收市場有序發展的必然趨勢。
筆者認為,為了規范我國的第三方債務催收,只有在借鑒域外第三方債務催收監管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具體的國情跟民情,針對我國第三方債務催收存在的問題,從健全我國債務催收的法律法規、提高市場準入標準、規范催收行為、加強對催收機構的監管及配套第三方債務催收的救濟制度等方面著手為我國第三方債務催收的發展提出對策。
【參考文獻】
[1]賈曉雯.第三方債務催收亂象及債務人權益保護[J].中國銀行業,2017(07):93-94.
[2]閆海,鞠陽.美國第三方債務催收聯邦立法實踐及對我國的啟示[J].南方金融,2017(08):54-60.
[3]孫天琦. 我國第三方債務催收市場調查報告[N]. 金融時報,2015-12-07(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