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梅
【摘 要】本文運用了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對我國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缺失的現狀和原因,從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多方面進行了剖析。
【關鍵詞】職業道德;缺失;現狀
一、現狀分析
1.美國可謂高度法制的國家,其證券交易法規和會計準則可謂全世界的典范。但在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財務舞弊案件更是不勝枚舉。美國審計總署應國會的要求,對1997年至2002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因會計造假導致報表重編進行了一項專題研究,并于2002年10月發表了研究報告,報告顯示,過去5年多,在紐約股票交易所、納斯達克和美國股票交易所掛牌交易的8494家上市公司中,因財務舞弊或其他不規范會計問題而重編財務報表的上市公司竟然達到845家,約占全部上市公司的10%!究其原因土要是會計職業道德缺失的結果。
2.多年前發生在我國的財務欺詐案,也使會計面臨“誠信危機”的挑戰。
(1)據2001年開展的《會計法》執法檢查的初步統計,全國共有近300萬個單位進行了自查自糾。在單位自查的基礎上,各級財政部門共抽調3.6萬名檢查人員對2.3萬個單位進行了重點檢查。2001年12月12日,財政部門發布的對部門行業2000年度會計信息質量抽查公告中指出,假憑證、假賬、假報表、假審計、假評估等五假問題不容忽視,其中資產不實比例在1%以上和利潤不實比例在10%以上的單位分別占被抽查單位的50%和57%。部分企、事業單位會計信息失真仍很嚴重,其觸目驚心,發人深省。
(2)在財政部公布的2002年度會計信息質量檢查中顯示,被檢查企業的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仍較嚴重。此次檢查共涉及保險、煙草等行業190戶企業以及相關的91戶會計師事務所。在這不足200戶的企業中,便查出企業資產不實115億元,利潤不實24.2億元。在這些被檢查企業中,資產不實5%以上的有36家,,與一總數的18%,利潤不實10%以上的企業有103家,占54%,利潤嚴重失實、虛盈實虧企業19家,虛虧實盈企業8家。另外,還有22家企業存在賬外設賬問題。
(3)2003年財政部組織駐各地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對152戶企業2002年度會計信息質量進行了檢杏,共查出企業資產不實85億元,所有者權益不實41億元,利潤不實28億元。其中:資產不實比例5%以上的企業23戶,占被檢查企業戶數的15. %;利潤不實比例10%以上的企業82戶,虧被檢查企業戶數的53.95%;利潤嚴重不實,虛盈實虧企業有5戶,其報表反映盈利3551萬元,實際虧損1.5億元;虛虧實盈企業有6戶,其報表反映虧損1.4億元,實際盈利4億元;有16戶企業違規設置賬外賬。
由此可見,不同的會計主體面對社會有不同的利益點:私營企業側重于合理避稅,以增加所有者的實際利益;上市公司更側重于每股的盈利,以達到再融資的目的;國營大企業則側重于利潤目標,以達到完成上級下達的指標。這說明了會計職業道德缺失的嚴重性。會計職業道德的缺失使中國會計行業陷入了誠信危機。會計作假在外部挫傷了投資者的信心,導致股市下跌;在企業內部造成經營和管理的混亂。極大地損害了國家市場環境和經濟秩序,給國家、企業、個人帶來了巨大損失,制約了我國經濟健康、快速地發展。會計職業道德問題尤其是其核心誠信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的絆腳石。同時也使會計業的獨立性和公信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
二、原因分析
(一)會計職業道德缺失的內在因素
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和修養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境界,因此,很容易受到外部的影響,使其應具有的獨立性缺失。而影響會計人員道德素質最直接的因素主要來源于經濟和政治兩方面。
(1)經濟利益驅動。
一定的物質基礎決定著人們的道德狀況,良好的社會道德狀況是與充裕的物質條件緊密相連的。人的需求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在我國,會計人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基本上得到了滿足。會計職業道德行為是滿足會計人員社交需要的手段,是獲得尊重的前提,也是達到自我實現需要的途徑,最終以理想社會實現需要為方向和目的。
(2)政治利益驅動。
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對虛假會計信息的出籠和蔓延有著較為復雜的心態。個別地方的企業土管部門實行“高指標”保“鳥紗帽”的考核辦法,在這種壓力下,經營者不粉飾報表、不造假數字就難過考核關。面對上級下達的與企業經營狀況實際相背離的“硬指標”,一些廠長經理迫于經營業績的考核壓力,年年把銷售、利潤當作最緊要的“政治任務”來抓,在企業內部實行以盈虧數字論功行賞的辦法。企業經營者在“高指標”的重壓下,哪里還能找得出比造假數字更好的辦法呢?
可見,現實中確實存在著“依靠虛假數字出政績,追求數字真實丟官位”的情況,使企業陷入“報喜得喜,報憂得憂”的怪圈。不少經營者坦言:現在每隔二、五年企業主要領導都要變動一次,有人就因任期內造假出了“政績”而使得企業“突飛猛進”,個人不斷“進步”,這就使人產生投機思想。同時,不少企業經營者也反映,有的上級領導習慣浮在上面聽匯報,不察實情,聽喜不聽憂,也是助長會計造假的原因之一。
(二)我國會計制度不完全性的外部原因:
(1)制度不完全性的客觀存在。從制度經濟學角度考察,某一時期會計制度安排決定了人們的會計行為。會計行為是會計行為主體有目的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從某種程度上講,會計行為執行者對會計制度理解的透徹與否,決定了其對會計實踐的把握程度。
會計信息是企業執行會計制度政策選擇的結果。但會計制度作為一種不完全合約,賦予企業一定的會計制度選擇權,這種選擇權安排給企業管理當局。在現代企業制度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委托人與代理人的目標函數并不一致。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使得代理人的機會主義行為變得越來越普遍。代理人在經營過程中要追求個人效用的最大化,憑借不正當手段進行會計政策的逆向選擇并產生了嚴重的道德風險,包括向委托人及公眾隱瞞企業經營狀況、經營環境等有關信息,不采取必要的避險措施減少經營損失,違背會計政策進行盈余管理操作。
(2)會計制度的執行機制不夠健全。會計準則建設的關鍵在于實施,從某種意義上說,準則的實施比準則的制定更有難度。在我國當前表現為執行內在會計制度的“自律”機制沒有形成;執行外在會計制度的“他律”機制不夠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等規范的頒布與修訂,明確提出了遵守會計職業道德的要求,但在會計實踐中,由于對職業道德的違規行為懲治不力、缺乏職業道德自律組織和對道德優劣表現賞罰不明,使道德、誠信等內在制度沒有被有效自覺地執行。因此,在內在制度機制得不到普遍采用的環境中,正式的法律控制和行政管制都是很必要的。在現行企業體制下,會計人員是受聘于其所在單位的工作人員,會計人員在單位對單位負責人地位上的從屬性,帶來其職業道德作用上的從屬性。會計人員地位的從屬性,對會計人員自我職業道德修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提高會計人員的道德修養、誠信意識,建立執行內在制度自律機制迫在眉睫。
以上是對當前會計職業道德缺失的原因從內因理論、外因理論、進行的分析,由此可見,會計職業道德缺失的現狀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問題,受到多個方面的影響,會計人員本身的道德素質方面、會計制度方面,以及整個社會的道德環境對會計職業道德的形成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健全和完善會計職業道德管理機制,從而完善會計職業道德體系非常重要。
假賬林立,信息失真的后果不僅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更會造成經濟秩序的混亂和信用鏈條的斷裂。會計從業人員應嚴格遵守會計職業道德,按章辦事,將誠信作為自身工作的根本,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不斷地文明、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明.會計誠信與約束制度探析[J].四川會計,2003,(10):15-16.
[2]羅正英.上市公司披露誠信機制的建立與完善[J].會計研究,200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