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云
摘 要: 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說明文,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的精神,將說明文閱讀、寫作與實踐相結合;配合其他學科教師開展各種活動,并形成文字材料;結合學生家庭養殖情況,指導學生觀察動植物,寫觀察日記;給學生介紹最前衛的科技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 語文教學 科學素養 培養方法
說明文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初中教材所選課文照應了方方面面的因素,但是,說明文本身和記敘文等文體相比,讀起來較為枯燥,比較抽象,加之還有很多教學任務要完成,容易讓學生感到厭倦。若不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及手段,則會造成事倍功半。
如何改變說明文教學的被動狀態呢?
筆者在說明文教學中采用了以下措施,既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又讓學生找到了學習說明文的方法技巧。
一、指導學生閱讀說明文,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的精神。
(一)充分利用教材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在教學中,適當地增添科學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如我在教《大自然的語言》一課的時候,當講到影響物候變化的因素之一——高下的差異的時候,引入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并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山中的桃花比平川的要開得晚呢?學生結合本篇課文的內容,明白這是由于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再聯系他們學過的地理知識,“山麓到山頂隨著海拔升高,溫度逐漸下降,平均海拔每升高100米,溫度下降0.5℃~l℃”。學生不但輕松地理解了教學內容,溫習了地理知識,而且對物候學產生了一定的興趣。
再如學《死海不死》一文,探索人一直在海水中一直上浮的現象,也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要點。我讓學生探討密度的問題,了解木頭為什么能浮在水面,石頭等物體都會沉入水底,其都與密度比水的大小有關,借此可以與物理學科產生交叉聯系。通過學習本文,可以激發學生探索大千世界的無窮樂趣。
(二)制作各種教具,有效配合課文內容,讓教學直觀形象。例如,在教學《中國石拱橋》一文的時候,我引導學生畫出趙州橋及盧溝橋的簡易示意圖,把課文中的相關數據標示到圖中。用投影儀展示示意圖,同學們興趣盎然。大多數學生能通過老師的指導示范,畫出示意圖,對橋的構造有了比較準確的了解,知道作者介紹建筑物的方法技巧。課后再讓學生用硬紙板、泡沫等材料制作這兩座橋的模型(盧溝橋的石獅子略去)。很多學生都能大體做出模型,通過展示,加深了對石拱橋的直觀印象,對單拱石橋及聯供石橋的區別有了明確的認識,對課文內比較抽象的知識有了直觀形象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語文及愛科學的興趣。教學《奇妙的克隆》一文時,我引導學生畫出兩個不同的細胞,用四中不同的顏色分別標示兩個不同細胞的細胞質及細胞核,然后指導學生做出克隆的兩個步驟:第一步,用圖示法,表示去A細胞的核和留B細胞的細胞質;第二步,用圖示法,把第一步留下的細胞質及細胞核結合在一起,一個新的細胞就克隆成功。這樣,學生對用文字述說很不容易理解的知識很直觀地掌握了,還對克隆這門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教《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的時候,對《恐龍無處不在》一文,我制作了“板塊漂移說”的多媒體示意圖(每個板塊上有恐龍),通過板塊的動態變化,學生清晰地看到恐龍隨著板塊而移動的變化,簡單明了地認識了短文所揭示的科學道理。對《被壓扁的沙子》一文,我制作了“火山說”和“撞擊說”的圖片,還引用了在實驗室里制造斯石英的多媒體圖片,學生對恐龍的死因有了明確的認識。直觀教具的使用,讓學生對深奧抽象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利于學生進行邏輯推理,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二、說明文閱讀、寫作與實踐相結合。
教學《中國石拱橋》一文,我先明確學習任務之一是學會介紹一座橋。我在這節課重點讓學生學習介紹趙州橋的部分,讓學生學習作者是如何采用一定的說明順序,采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加以介紹,突出中國石拱橋的特征,讓學生留意課文的寫法。學完課文,我帶領班上學生,實地考察漢江上的一座大橋,觀察其結構、外形,測量橋的長度、寬度、橋的高度、橋墩的面積等,并且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橋的修建等知識,在此基礎上,布置作文《寫一座大橋》。學生有話可說,有充分的材料,作文比較容易寫。
學過《奇妙的克隆》一文,我讓學生學習介紹科學家克隆“多利”綿羊的實驗寫法,自己回家后,親自動手操作,做每一種小食品,或是做一個小物件。做完,回顧整個動手操作的過程,然后采用程序順序,介紹某種吃食的制作,或是一種手工制作。學生大都能完成寫作任務。我還讓學生寫一種物理現象的實驗,并揭示其中的原理或規律。并鼓勵學生說,科學研究就是由設想,設計,實驗,揭示規律,得出結論……反復試驗,經歷無數的挫折,失敗,最終獲得成功。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讓學生愛好科學研究,愛寫小論文。
三、配合其他學科教師開展各種活動,并形成文字材料。
讓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培養其觀察能力及動手動腦的習慣。為了讓學生明白鑄造業的具體情況,我和同事組織學生到一家私營鑄造廠區參觀。觀看了從熔化到翻砂的全部過程,看到鐵水像一條條火龍似地流入模型之中。回到學校后,再讓學生寫一篇參觀訪問記。同學們都覺得有話可寫。
鼓勵學生參加小制作小發明活動,讓學生寫成作文,交流制作方法,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例如讓學生制作風箏,并進行展示,開展放風箏比賽,并讓學生寫文章記錄其過程,提高學生對應用科學的熱愛。讓學生在家制作喜愛的風味小吃,并用文字寫寫操作過程及小吃的特色,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學過《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讓學生展開社會調查,向年長者咨詢了解本地幾十年前和現在自然環境的變化,寫調查報告,增強環保意識。動員學生行動起來,開展每人栽一棵樹的活動,動員每位學生作環保志愿者,利用周末清理附近一條小河周邊的塑料袋等廢棄物,回收廢舊電池,垃圾分類保管,做低碳生活踐行者等,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環保的重要性及樂趣。
學生做物理、生物、化學等學科實驗的時候,我也參與,協助相關學科教師做實驗,并提示學生細心觀察實驗的過程,實驗中產生的變化,指導學生填寫試驗報告,借此讓學生試著將實驗的情形寫成說明文,讓學生善于歸納總結。
四、結合學生家庭養殖情況,指導學生觀察動植物,寫觀察日記。
我充分利用學生大多數生活在農村的有利條件,給學生布置觀察任務。例如觀察蠶從卵到蛾的生長發育過程,小雞、小狗、小貓等的生長發育,觀察植物種子的生長發育等,養成持之以恒的觀察習慣,并寫好觀察日記。一些蠶農家的孩子們對于養蠶的情形特別熟悉,給大家介紹養蠶的方法,注意事項,蠶的生長變化中的幾個階段,激發了許多學生養蠶寶寶的欲望,并在家里開始養蠶,同時開始寫觀察日志。這些觀察活動有力地培養了學生對生物學的愛好及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五、給學生介紹最前沿的科技知識。
如量子科技,激光,電磁技術,人工智能,航天航空,高鐵,無人機,衛星定位……激發學生熱愛科學。講量子技術的奇妙運用時,給他們講如果應用到計算機領域,就可以開發出運算速度相當于現在運算速度最快的計算機的數倍;如果使用量子通訊,那么既可以提高通訊效能,又可以提高通訊的保密安全,還可以實現潛艇在深海航行中的通訊,量子雷達有望很輕易地讓隱形飛機無處遁形……電磁炮可以用很快的速度、很低的成本擊毀現有的各種艦艇、飛機及導彈等先進的兵器,都有運用廣泛。介紹中國制造的一個個時間奇跡,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努力,讓學生了解了說明文的一些學習方法、規律,掌握了說明文的一些寫作方法、技巧,提高了學習效率,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熱愛,讓學生樹立了正確合理的價值觀,終身受益無窮。
參考文獻:
[1]楊向東.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三十人談[J].核心素養與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關系,2017(5).
[2]張代成.為閱讀寫作插上想象的翅膀——談初中語文中的閱讀和寫作教學[J].成功(教育),2012(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