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紹磊+鄭興華
摘 要: 在“雙創”背景下地方高校編輯出版人才培養需要從五個方面推進:真正樹立編輯出版學“雙創”人才培養理念;加強“雙創”素質的師資隊伍建設;確立合理的“雙創”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加強學生對新媒體技術的接受;加強校內外“雙創”基地建設,為人才培養提供有效的實踐平臺。
關鍵詞: “雙創” 地方高校 編輯出版學 人才培養
在“雙創”背景下,地方高校“雙創”人才培養不應該是簡單的點綴式的相關課程增加、補充,必須從理念到實踐進行深刻變革,以符合時代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要[1]42。具體到編輯出版學專業,建立行之有效的“雙創”人才培養模式,不但能夠實現學科在新媒體環境下的順利轉型,而且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基礎[2]33。
一、 真正樹立編輯出版學“雙創”人才培養理念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傳統意義上的依托具有深厚底蘊的文史哲專業資源而建設發展的編輯出版學人才培養體系因為受到師資、生源、社會需要等方面的影響而難以為繼,必須順應當前“雙創”的時代要求,真正樹立“雙創”人才培養的理念,避免各個院校之間同質化低效競爭的弊端,實現個性化互補發展、差異化競爭的良好局面,推動編輯出版學由傳統文史專業向新興“雙創”專業的轉型。
二、加強“雙創”素質的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人才培養最終都要通過教師以教育的形式引導學生落到實處,所以,教師是“雙創”人才培養順利進行的關鍵環節。
1.加強教師與編輯出版行業的聯系。必須通過行業培訓、掛職鍛煉等各種途徑,加強教師與行業的聯系,從而成為溝通學生與行業之間的紐帶。教學能夠從各個層面揭示行業發展現狀、趨勢、規律,讓學生身在課堂而如同置身于行業之中,從而開發“雙創”的潛力。
2.鼓勵教師“雙創”,形成示范效應。大量非編輯出版專業教師的進入雖然存在與行業隔閡的問題,但是為編輯出版專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因為當前社會各行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互相滲透、交叉發展成為常態,對于從業者而言,有限的專業知識、技能、思維甚至難以達到所在行業的發展要求。具體到高校,不同專業教師立足于各自的專業,推動編輯出版專業形成更大的包融狀態,從而為轉型帶來更多的可能,比如教師如果有國際貿易專業背景,對于編輯出版國際化問題的認識顯然就會更加全面、深刻。正因為如此,不同專業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專業角度以認識編輯出版專業。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已經出臺相關規定,為明確鼓勵高校教師兼職,學校應該出臺相關配套措施,為教師兼職、創業提供便利,特別是引導教師將兼職、創業與教學相結合,為學生提供相應平臺,得到“雙創”鍛煉。
3.引入行業專家充實師資隊伍。行業專家具有豐富的行業經驗,難以通過學校常規教學獲得,加強學生對行業的認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多種途徑引入編輯出版行業專家充實師資隊伍:直接成為專職、兼職教師,參與系統的常規教學活動,將行業經驗有機融入從培養方案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專業與行業之間的有效溝通;以講座形式不定期地與學生交流,介紹、普及行業最新發展動態、熱點問題,保證學生對行業的認識獲得及時更新;以顧問身份參與指導教師教學,提高教師行業素養等。在這個過程中,關鍵問題在于學校的人事制度創新,增強對行業專家的吸引力。
三、確立合理的“雙創”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對象是地方企事業單位,特別是數量眾多的中小微企業,具有鮮明的應用性特色,傳統的編輯出版、新聞傳播、政府事業單位趨向飽和,廣大中小微企業,特別是文化服務類企業、崗位卻亟待用人,成為就業最多的去向,企業需要的是具有“雙創”素質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意味著編輯出版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必須彰顯“雙創”的特色。
1.以中小微企業人才標準作為宗旨,明確專業需要培養的是能夠勝任中小微企業工作的應用型人才,注意教學目標、內容、考核等課程環節都必須符合人才的培養宗旨,建立理論、語言表達、數字技術、人文素養等課程之間的互相融合、互補的嚴謹的課程體系,強調知識、技能的實際應用性,發展學生的“雙創”思維。
2.將“雙創”相關課程有機融入專業課程體系中。編輯出版學“雙創”課程必須有機地與眾多專業課程合理互補,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不但包含專門的“雙創”課程,而且眾多專業課程可以適當增加“雙創”內容,學生由此可以得到思維訓練,認識行業“雙創”的歷史、現狀、前景,從而對于課程學習、大學生涯、職業前途有更加清晰準確的認識和規劃。
3.“雙創”課程必須彰顯地方特色,呼應人才培養服務地方的宗旨。地方高校要知曉地方在區域甚至全國發展規劃中的地位、角色,全面深入地認識地方的體制制度、產業結構、發展趨勢、歷史文化、風俗民情等,從而開設特定的“雙創”課程,引導學生在地方和周邊區域實現創業、就業。課程設置需要多學科的充分融合,在融合過程中必須保證編輯出版學的學科主體地位,眾多學科必須圍繞這個主體,而且各課程之間應該建立差異化互補的關系,從而形成有機完整的專業課程體系。
四、加強學生對新媒體技術的接受
近年來,新媒體在中國以超常規的速度發展,席卷整個包括傳播在內的幾乎所有領域,深刻影響社會、個人的生產、生活方式,離開新媒體技術,“雙創”無從談起,以編輯出版專業學生就業為例,行業、崗位雖然存在差異,但是工作幾乎都與新媒體緊密聯系。在這樣的背景下,編輯出版學人才培養面臨尷尬局面:一方面,新媒體技術還沒有完全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中。另一方面,學生對新媒體已經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和運用。如何加強學生對新媒體技術的接受是編輯出版專業“雙創”人才培養必須解決的問題。
1.彰顯基礎性、應用性特色,夯實基礎,提高應用能力。新媒體技術屬于理工科范疇,如何以合理的程度與從傳統人文專業延伸而來的編輯出版學相結合,引申而言,編輯出版專業對新媒體技術接受應該如何取舍?首先應該引導學生認識新媒體技術最基礎知識、理論,掌握新媒體技術的基本規律,從而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注重加大與編輯出版專業緊密聯系的新媒體技術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中的比重,比如微信公眾號運營、網頁制作、數字出版等相關技術,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掌握解決現實問題的新媒體技術。
2.密切關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趨勢。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相關技術在不斷更新換代,高校教育一定要跟得上發展腳步,從而讓人才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行業中的相關企業因為競爭發展,總是會自覺關注新媒體技術的最前沿,所以必須與行業保持密切關系,從而時刻了解新媒體發展最前沿,及時調整、更新、引進相關技術,甚至邀請行業人員參與教學[3]55。
3.推動新媒體技術與相關課程的優勢互補,激發“雙創”活力。雖然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了,但是必須明確的是,新媒體技術只是一門技術,只是“雙創”的技術基礎,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只有被人掌握、運用才有可能激發“雙創”的活力。編輯出版專業本身所具有的傳統人文底蘊才是“雙創”最深厚的淵藪,而新媒體技術則是技術平臺,主客關系不能夠顛倒。新媒體技術必須與基礎理論、語言表達、“雙創”課程相結合,加強編輯出版人才培養,讓學生在新媒體平臺上重新理解基礎理論,實現語言表達從傳統方式向新媒體方式的轉型,從而真正激發“雙創”活力。
五、加強校內外“雙創”基地建設,為人才培養提供有效的實踐平臺
良好的實踐平臺能夠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得到鍛煉,不但能夠作為課堂學習的延伸,而且是“雙創”的起點[4]55。
1.與政府合作。地方高校編輯出版人才培養走的是應用型的路子,針對的對象是地方中小企業,而地方中小企業的發展深受當地規劃、政策、法規的影響。所以,“雙創”基地的建設如果有政府參與,就能夠附和當地發展的中長期規范方向,從而更加準確地定位實踐平臺的性質、發展方向。
2.與企業合作。企業,特別是地方中小企業是學生的主要就業、創業方向,所以與企業合作的實踐平臺能夠提供最真實的“雙創”基本環境,從而讓學生提前全面接觸行業,獲得最真實的工作體驗,反過來有效指導修正自己的專業學習。正因為如此,實踐平臺的建設、維護必須在企業人員指導、管理、監督下,按照企業制度運作,體現企業文化,從而讓學生在最真實的企業環境中工作,達到預期的人才培養效果。
3.整合學校內部資源。在正常的高校教學秩序下,學生長時間在校外“雙創”基地實踐并不現實,校內“雙創”基地建設至關重要。從學校到學院到專業應該互相協調,形成鼓勵學生“雙創”的相關機制,由學校規劃,學院牽頭,專業落實,為實踐平臺的建設提供制度保證;充分吸收學校內部各個專業的相關資源,優勢互補,強強聯合,鼓勵編輯出版專業學生借鑒甚至跨專業實踐;專業根據自身發展定位,引入校外資源,發揮主導優勢,通過工作室等形式建立校內“雙創”基地,與專業教學相結合,以適合學生實際的模式運作,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祖翼.加強“雙創”教育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13(8).
[2]王志剛.媒介融合視域下編輯人才培養反思[J].中國編輯,2017(3).
[3]李建偉.媒介融合趨勢下的編輯出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4]王武林.數字化進程中的編輯出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出版發行研究,2011(12).
本文系寧波大紅鷹學院教改課題“中小企業人才標準與編輯出版基礎理論課探索(15jyyb10)”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