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晶
摘 要:實現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的終身教育觀,需要建立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體系。激發每個學生主動學習的激情和興趣,在自主和諧的學習環境中真正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值得尊重、可以交流,有思想、有信念、有判別能力的生命個體,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承認他們與生俱來的學習力,從而在轉變教學方式的實踐中,探索教育真諦,陪伴學生快樂成長。
關鍵詞:傾聽;反思;尊重;理解;成長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06-23
期中考試已經結束,石老師所教班級的英語成績依然遙遙領先,但是她卻滿懷郁悶,甚至不想走進課堂,同學們對她若即若離,特別是學習困難的學生,見到她更是唯恐避之不及。考試前的忙碌讓她和學生關系更加緊張,因為部分學生不能完成各種作業被她黑著臉訓斥,甚至大發雷霆。于人于己都不快樂的教學有何益處?“教育不應是對生命的控制,而應是對生命的激揚。” [1] 石老師第一次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及效果產生了不滿。
“教的一切施為,必須不跟學生對立才談的上。你跟學生對立了,任你說的是金玉良言,對學生全無實益,他們憑什么要領受你呢?”葉圣陶老先生的這段話更是讓她反思良久,她決定俯下身子聽聽學生的心聲。
周末石老師給兩個班學生留了一份額外作業:對英語老師有什么意見和建議,以無記名的形式寫張小紙條。看著老師真誠的態度,學生驚訝而又疑惑地接受了這份特別的作業。
一、悅納心聲
周一上完課,英語課代表神情古怪地遞上來一個鼓鼓的信封,李老師雖然面帶微笑內心卻惴惴不安,回到辦公室緊張地打開一百多張小紙條,或工整或潦草的字跡帶著學生們滿滿的心聲撲面而來。
“我認為老師講課很好,用各種辦法讓我們記單詞、記句子,但是,我還是莫名地感到緊張,特別是回答不出問題時,更加緊張,腦子一片空白,生怕老師生氣。所以希望老師每天能有一個好心情上課。”
“您應該在課堂上用游戲來引導同學們的興趣,使同學們愛上您的課。有時間多與同學們談談心,使他們更加喜歡您,同時,您也能更加了解他們。”
“喜歡英語老師認真負責,對同學們嚴格要求,對作業不松懈,講的內容讓同學們都容易接受。但不喜歡課堂氣氛顯得不活躍、死板。上課時精神緊張,讓同學們有些反感,不想學英語。希望老師繼續努力,只要學生進步,第一不重要,努力才重要。”
“老師我希望您可以像朋友一樣對待我們,這樣有利于學習的進步,我希望在我們犯錯誤的時候,您對我們可以進行一定的懲罰,但也要對我們有信心啊!”
“老師在我心中性格開朗,我堅信‘嚴師出高徒的道理,希望打好英語基礎,保持我們的好成績,不要讓我們失去第一,或許是你好勝,但是我堅信我們能做到。我也希望你多笑一笑,‘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
“喜歡英語老師的認真負責,精神飽滿地上課,作業安排得詳細,不喜歡老師太過嚴謹,氣氛太過緊張,課堂內容太滿沒有放松的時間,有一種強迫感。希望老師和我們發展成亦師亦友的關系。我認為,第一不重要,重要的是進步,學得開心才能進步。”
“老師您講課很好,時常帶給我一種親切感。有時沒吃早飯就來安排我們晨讀,這樣不好,教學固然重要,但也要好好照顧好自己。”
……
看著一行行或長或短的文字,我不禁愧由心生。他們體諒老師的用心,理解老師的辛苦,公正地評價老師的品行。而對學生呢?我真的走進過他們的內心,關愛、信任過他們嗎?
沒有,他們只是我工作對象,我雖然竭盡全力為他們的學業負責,也只是為了完成工作,取得讓自己滿意、讓別人贊嘆的工作業績。
沒有,我從來沒有把他們當成可以自我管理、發展自己的生命個體,而總是把他們當成依賴老師、需要教導、需要控制的對象,他們的弱小和缺乏經驗成為自己可以不拘泥形式對待他們的借口,卻沒有正視他們值得尊重、可以交流,正在成長的他們有思想、有信念、有判斷。
二、叩問反思
“我們存在,但起點不僅僅是自己,我們默默地承接了百萬年人類發展形成的本能。它不僅類似于一般動物具有低級的部分,更具有人類的特質,即學習天性、思維與符號、情感等高級的部分。”[2]
每個學生不是吸收文字和數字的機器,他們具有先天的學習潛能。教師更不是循環播放的錄像帶,將多年的知識和經驗一成不變地輸送給學生。他們之間不是契約關系,僅滿足于學校和家長提高分數的目標。如果只滿足于完成知識傳遞、有尊卑之別的師生定位,那么就會讓師生之間產生隔閡;教師一味提高要求,不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情緒感受,更容易使學生對教師本能的畏懼甚至反感。
著名教育家愛默生說:“教育成功的秘訣在于尊重學生。”沒有良好的師生關系就無法達到心靈相通,無法帶來彼此的理解和相容,無法產生相互鼓勵信任和戰勝困難的凝聚力。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教師心里發出來的,才能達到學生內心深處。
她曾經和最初幾屆學生像朋友一般融洽相處,因為那份友好的氛圍,所有學生信賴并且追隨她的引導和要求,他們成績優異,關系融洽。正如古語云:“尊其師,重其道;親其師,信其道。”但是后來,也許因為師生年齡差異越來越大,難與學生興趣同步,工作變成了只是工作。也許越來越嚴重的無處不在的成績量化成為衡量教學水平的唯一標準,急功近利讓所有的參與者無比急迫,本應單純共享知識、傳承文明的師生們被無窮的壓力所裹挾,這份沉重的壓力在傳遞和轉嫁中使師生關系漸漸疏遠甚至扭曲,并滋生倦怠。雖然每年都會收獲一份華麗的教學成績單,但是她知道這是不分晝夜加班加點,學生千方百計應對教師和家長高高在上的壓制所致,教學活動越來越刻板,失去了心靈相通的感化和影響,也失去了教育的本真。
老師會變老,年齡與愛好的差異也會越來越大,正如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endprint
三、探索真諦
1.聯結情感,重塑教學過程
“在糾正之前先建立情感聯結。學生們的信念—相信老師們關愛他們 —是他們感受到情感聯結(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的首要因素。”[3]每天讀取學生意見成了石老師的作業,敦促自己不再做一個只會糾錯的老師,而將和學生建立情感聯結成為首要的課題。傾聽學生,并認真對待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學生,讓他們參與做出決定的過程;鼓勵他們解決問題而不是懲罰和威脅。學生對老師的印象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師生交往的加深而不斷改善,他們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設計和落實就是最好的證明。
學生之間基礎差異較大,因此師生共同確定了因材施教的小組教學方式,體現各組之間整體均衡性,關注成員之間的學習差異,確立每個學生所在層次,并在學習過程中施以不同的目標要求。
調整多樣性的評價方式,通過小組“頭腦風暴”法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評價手段,匯總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評價內容。以“縱橫”評價結果進行獎勵:縱向指同學的各周得分,于所在層次內的進步程度;橫向指對每周匯總小組成員得分形成小組成績,以優秀小組、單向明星、進步明星等名稱予以獎勵。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醒那些對學習態度冷淡的學生興趣。
“在教育領域中,任何評價都必須有利于兒童自主學習的狀態和公平。應當盡可能把評價權交還給學生,自主地直接地調節學習過程。”[4]看到學生們緊張活潑地互助、表演、檢查,石老師慶幸自己幡然醒悟,開始思考和警醒,將一個人的講臺轉化成師生一起成長、共同展演的舞臺。
2.激發潛能,關注個性異秉
為了激發學生興趣,石老師學做微課,將知識難點以更生動的視頻講解來突破。這節課播放了一個用英語介紹在校學習生活的微課,學生們聽到視頻中傳出藝X同學的聲音驚訝不已。這是班里兩名喜愛計算機和攝影學生的作品,他們在石老師的幫助下確定好文本,選好圖片、自制課件錄制而成。他們將自己連續幾個周末錄制微課的過程與大家分享,從陌生到了解進而掌握的艱難讓他們感到了學習新技能的辛苦和收獲的快樂。石老師在給他們熱烈掌聲的同時說道:“初學微課讓我緊張又沮喪,因此我更理解大家學習困難時的感受。”那一刻她看到了學生們眼中的贊嘆和尊重。不久,講桌上出現了一個用絲線編織而成的精美的筆筒,那是小艾同學做的,方便老師們擱放各種筆。面對大家的贊揚,那個成績不好終日無言的小艾羞怯而又驕傲。
知識一定不只是某一階段顯性的學科成績。“知識變成了力量,一種使人變得崇高起來的力量,——這是比任何東西都更強有力的一種激發求知興趣的刺激物。” [5]師生間的理解和尊重讓課堂內外的笑聲越來越多,許多年來石老師沒有像這樣輕松地進出課堂,在相互信任的目光里心甘情愿地接受彼此的啟發和引導,擁擠在身邊嘰嘰喳喳的身影讓她重新找回年輕的自信。
石老師深刻認識到,學生是一個個秉承人類特質的生命體,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關注鼓勵他們,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了解他們在家庭或學習中的困境及畏難情緒,千方百計地幫助他們而不是責怪他們;承認他們與生俱來的學習力,走進他們的生活,走進他們的內心。
3.釋放自由,共享成長瞬間
“只有讓學生不把全部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而留下許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他才能順利地學習。” [6]學生之所以會在課堂上表現出疲憊不堪,與他們一整天坐在教室不間斷地聽課、記憶、思考,應付教師的提問進行緊張的腦力勞動有關,有的學生無法承受,漸生厭倦。因此,他們需要充足的自由時間擴充和轉化知識,在活動中恢復智力和體力。教師從課堂上給學生騰出自由的時間進行閱讀,學生在廣泛閱讀中會重逢課堂講解的零散概念,在復現中消化融入知識體系,課堂也就漸漸富有吸引力。
“周末了,和你們玩一會兒吧。”微笑的石老師和同學們跳繩比賽,繩子在頭頂翻飛,速度快得讓人目不暇接。學生驚訝的歡呼聲響徹操場:“老師你怎么跳得這么快,根本看不到你的腳動啊?”“想知道嗎?”“想!”嫩綠的草坪上瞬間綻開一圈藍色的花,快樂的學生們圍住石老師聽她講背后的勵志故事。
當她走進周末的陽光,被學生們圍攏時,就像同乘一艘巨輪,她確信自己會像當年完成跳繩魔鬼訓練一樣,歷練心智和體力,陪伴這些年輕的生命,乘風破浪,重新起航。
參考文獻:
[1][2][4]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再論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
[3](美)尼爾森琳·洛特斯蒂芬·格倫.教室里的正面教育[M].梁 帥,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
[5][6](蘇聯)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