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霞
摘 要:導入作為一節課的開頭,能營造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習熱情,良好的導入還能將新舊知識密切聯系起來,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有著積極的導向作用。假如新課的導入效果不理想,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會影響到教學目標的實現。新課導入教學愈發得到重視。基于此,將對教師進行開門見山式導入法教學,直觀導入,拋出問題、用問答形式進行課堂導入,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導入新課等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導入教學;方法分析
課堂導入是指教師在上課開始時為激發學生的興趣,指明學習方向,便于學生自主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采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有效導入能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學生排除各種干擾,集中注意力,更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當中。如果能運用有效方式導入新課,那么整節課的教學也會更加順利,且水到渠成。
一、教師進行開門見山式導入法教學
開門見山指的是上課伊始點明本節課所講的重難點知識,將教學目標完整清晰地呈現出來,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利于集中學生的有意注意。開門見山式的導入更利于課堂教學的深入發展,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其享受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導入關于“梯形的認識”內容時,教師可以先直接呈現出幾個生活中常見的梯形實物圖,讓學生找出實物圖的相同點,由于學生已經學習了關于平行四邊形的知識,也能很容易認出梯形。這時候再趁機提問:
師:大家想知道關于梯形的哪些知識呢?
生:平行四邊形有底和高,梯形有沒有底和高呢?
師:當然有呀,但是,梯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一些不同,大家想知道嗎?
這種導入簡潔明了,短時間內能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而且還能激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索欲望,更利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向。
二、直觀導入
直觀導入需要利用一定的輔助工具,比如圖畫,卡片,教材中的插圖、實物等,將新授知識以一種更直觀的方式展現出來,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去調動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欲,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學習之中。例如,在分析“有余數的除法”知識時,先讓學生將8個蘋果分別分給4位同學,不能切開,要公平分配,即“平均分”,孩子們很快便分好了。接著,教師可以讓這位學生按剛才的要求將10個桔子分給3位同學,結果剩下一個桔子不能平均分。當這位學生一臉茫然時,教師趁機讓大家思考這兩道題:什么變了呢?什么沒有變呢?剩下的數叫什么數呢?大家通過觀察比較,很快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數除法”,不能平均分完的叫“有余數除法”,剩下的那一個不能分的數則叫“余數”。這種教學過渡自然,而且使學生都愿學、善學,更樂學。
三、拋出問題,用問答形式進行課堂導入
課堂教學的過程少不了師生的參與和互動,只有師生互動交流的課堂才能算是成功的。良好的師生互動更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接受情況,利于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為加強師生的互動,教師要充分利用問答的方式,通過拋出問題導入新課。例如,教師可以出這樣一些練習題:8÷4=2,26÷2=13,那么5÷2=?由于學生還沒有學過小數,頓時陷入沉思中。接下來,教師則可以引入分數幫助引導學生解決上述問題,5÷2= 。此時,大家則恍然大悟,瞬時對分數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還建立起對分數學習的正確態度。通過拋出問題進行新課導入法,更利于推動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
四、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導入新課
小學生的思維有限,對抽象的數學定義理解起來比較困難,靈活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再導入新課,更利于學生去理解和消化這些抽象的知識,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能更好地運用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例如,在分析“元角分”時,小學生由于各方面原因使其很少有獨立消費的機會,對錢的概念比較模糊。教師就可以從學生渴望獨立的心理出發設置小明媽媽給小明30元錢的情境,小明可以買自己喜歡的學習文具,那么,他該如何消費呢?如何計算出費用并且找零呢?借助多媒體將這一系列問題展現出來,把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心理激發出來,進而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使新課的導入過渡更加自然。
新課的導入類型還有很多種,不管采用哪一種都要講究新穎性,要讓學生感到眼前一亮,而且還要能切中主題。教師可以結合重難點和學生的實際,對教材的順序和教學容量進行合理取舍,使重難點更突出,還能分散難點,使課堂教學更趨向合理,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接受知識的能力,而且還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前“導”的作用,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使之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劉兆,顏代波.淺析美術教育中課堂導入對學習興趣的培養及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5(7).
[2]陳梅.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進行素質教育[J].亞太教育,2016(10).
[3]高成國.導學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29).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