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翊翔
摘 要:小學階段學生尚且年幼,懵懂無知對于“德育”二字理解得不夠深切,工作在一線的教育者應當主動承擔學生啟蒙導師的職責。如何面對教育資源不足、時代背景下行的狀況完成教學任務,尋求辦法找到德育教學的出路。
關鍵詞:德育教學;低年級;教育資源
小學階段學生尚且年幼,懵懂無知對于“德育”二字理解不夠深切,一方面當下社會發展迅速,人們關系逐漸淡薄,親戚鄰里之間走動稀少;另一方面,各個學校都在追逐升學率將教育資源集中在“語、數、外”上,對待副科甚至有忽視現象。面對這種情況,作為一名工作在一線的德育老師應當如何教導學生,提升教學有效性呢?
一、以學生為主體
當下課堂仍舊有許多是以老師講課為主,學生排排坐在座位上接受著“填鴨式”教育,在新課改席卷之后不少教師已經有了觸動開始紛紛革新自己的觀念,主動接受新的思潮,但是卻沒有做出實際行動。
轉變課堂主題,以學生為主,讓出講臺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去“講”。在這種方法下鼓動學生自主預習,查找資料并且鍛煉了團隊習作能力,與此同時,在歷經辛苦之后完成的課堂一定會讓他們印象更加深刻,對于課本知識掌握更加熟練。
除了課堂上轉變主體,課下老師也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多多溝通交流,主動積極地詢問學生是否有所領悟或疑問。一改老師坐在辦公室的固定觀念,在課下可以在操場上、走廊上和學生交談幾句,一方面讓學生感悟到教師的關懷從而更加自信,另一方面更好的溝通會帶來更好的結果。
在德育教學上做到以學生為主帶來的變化不僅僅是學生的卷面成績上。老師提升自我形象,主動關懷他人,悉心指導,為了學生艱辛付出的標桿就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在無形中影響學生,引導他們走上更好的道路。
二、走出課堂
除了改變課堂主題,還可以突破固定的教學模式。大膽地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去感悟、去經歷才是“德育”最好的教導方式。
結合傳統節假日,舉行主題課堂。重陽節可以教育學生學會敬老愛幼,給大家講述一件關于自己爺爺奶奶的老故事;清明節是春游踏青,圍坐在操場上玩游戲的時候告訴學生要時時感懷祖先,珍視當下,明白生活來之不易;到了端午節,教導學生如何包出一個好看的小粽子,順便告訴他們屈原投河,一心愛國的熱血傳奇。中華上下五千年,仁、義、禮、智、信是為人之本,應當成為學生成長路上前行的明燈。
不僅僅是主題班會,在課下時從吃飯時“粒粒皆辛苦”到“游子身上衣”的感恩于心,這些都會無時無刻影響著學生的“德育”思想。德育老師應當尋找更多元化的方式方法在無形中感染學生,做到從課上到課下,從老師到學生都能領會精神,更加積極向上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
三、團結就是力量
經過了主題轉移,課堂改革的外在方式,就需要另外一種內在方式,實現德育教學從內到外、由表及內的轉變。
團結就是力量。在教育中老師應當和學生緊密團結在一起,好的師生關系會使學生對學科學習更加自信而有動力。在這種無形的團結之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老師可以及時了解自身教授過程中有何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同時老師可以直接了解學生之間的問題,德育老師需要做到的不僅僅是德育教學性的提升還有確保學生全面發展,心理健康,在更加親密的關系中,老師能夠和學生直接溝通互相了解,極大地改善了教學環境帶來的惡劣影響,彌補了教學資源匱乏帶來的虧損。
在教育中,老師應當引導學生與學生之間緊密團結。同齡人之間的相互溝通能夠使學生心理健全,不會因為封閉自我走上歧途。一方面,同齡人之間相處相知,彼此取長補短不會過高要求自己也能明確底線;另一方面,同齡人的緊密團結會提高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在這種榮譽感中一個人的善行就會影響一整個集體,一個人的積極努力也會被集體放大無數倍影響到整個團隊。有了老師的引導讓他們明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有了這樣一個標準,學生就會在團隊中相互良性競爭,最終促使整個集體變得更好、更強。
小方面來說,一整個集體的抱團會自然出現分工,學生各司其職努力完成學習任務,大家有了責任感和求勝欲。每個人相互交流溝通會產生不同觀念的碰撞,大家因為差異而更加強大,每個人都因此豐富自身,以團隊為土壤努力汲取營養積極向上。
總之,當下的德育需要的是不斷創新,如何在短暫的教育時間內把握學生注意力和興趣點,不同科目的老師都不斷為之努力,作為一名德育老師應當立足于自己所授科目,尋求更加多元的方式方法帶領學生走上光明的人生大道。德育老師的成就感并不在于學生的卷面成績,而是每一位學生在多年之后仍舊光明磊落,積極向上。
參考文獻:
[1]苑鳳娟.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6(S1):51.
[2]谷志平.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3(12):37-38.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