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棉端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小學也開始關注德育工作的開展。在具體的德育工作開展中,還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這樣才能滿足農村小學德育工作的實踐需求。
關鍵詞:農村小學;德育;實踐
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農村小學德育工作怎樣落實“以人為本”,培養健全人格全面發展的人,下面從四個方面闡述農村小學如何抓好德育工作。
一、樹立學校大德育觀
新課程倡導大語文觀,強調語文教學要從更深更廣的空間領域實施教學。受此啟發,我們認為小學德育應該從傳統的“小德育”向大德育轉變,淡化道德理論教育,重視倫理道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豐富德育內容,使學生成為一個健全的人,懂得民主法治的人,一個有高尚思想情操的人。大德育觀不僅體現在內容上,還體現在德育工作隊伍上。過去的教育,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學校認為教育學生是老師的事,而老師也覺得自己有能力教育好學生,于是德育成了學校老師們的孤軍奮戰!學校和家庭相結合,協調一致,這已經不是什么新鮮教育思想了,只是實踐起來并不是那么完美。就學校德育隊伍、德育方式來說,我們忽視另一部分重要的教育力量后勤管理人員,另一種更有效的德育形式是在服務中育人,為學生樹立履行責任的典范!
二、著重德育目標的層次性
長期以來,學校的德育工作存在著“一張面子,一個調子,一個步子”的問題,一年級的目標和六年級一樣,小學的目標和中學一樣,學生和成人一樣。所以出現了學校德育工作社會化、兒童德育工作成人化、學校德育目標空大化的現象。所以,需要注重德育目標的層次性。如針對不同的學習段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要求:低年級為養成良好的衛生文明習慣;中年級為學會獨立自主,有集體觀念;高年級為有初步的是非觀念和民主法治觀念。
三、重視道德情感的激發
道德認識是基礎,道德行為是目的,而道德情感是關鍵。一直以來,情感都是讓人的心理產生變化的一大因素,直接決定了人的行為。曾經列寧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人沒有情感,那么人就無法再去追求真理。另外,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教育最根本的技巧是對于學生應該怎樣去愛護。傳統的德育形式是說教、灌輸、強制,在這種教育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很難有溝通,師生關系和諧更是奢侈!這注定了它的失敗。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信息傳播的廣泛,學生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他們被關心、理解、尊重的欲望也越來越強,如果教育者不顧及他們的感受還是一廂情愿地說教要求,勢必會引起他們的反感。所以,要對學生進行教育,首先要走進他們的心靈。
四、實現從灌輸型走向開放型實踐德育
灌輸型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處于居高臨下的狀態,其重視度偏向于本身的德育要求,但是忽略了德育對象的實際需求,直接的灌輸,無法內化德育對象的內在動機。這一種方式,很可能出現“我打你通”“我說你聽”的強制性局面,學生會對這一種模式產生抵觸心理。眾所周知,德育結構包含了知情行意四個方面。開展德育工作,就應該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同時還能夠導之以行、示之以法。如此才可以增強德育對象本身的意志力,同時也能提升其自覺性。在多年的教誨中,學生基本上明白什么應該做。但是問題在于就算他們知道了,依舊不會選擇去做。所以,想要從道德的認知提升到道德行為的產生,當學生能夠進行適當的體驗,并且有一定感悟之后,就會實現自我人格的全面提升,最終過渡到我要做這一個方面,這才是真正的德育根本。教育的本身并非是讓學生明白評價標準,主要是為了讓學生的選擇具有價值性,能夠讓學生擁有參與的機會。有人說,如果從小學到大學失去了所得到的東西,其能夠剩下的就只有素質這一方面了。而這里所說的素質并非是一種技能,其最根本的體現于道德。
實現開放型實踐德育。對學生安全的擔憂使學校教育工作顯得縮手縮腳,目前學校德育多為封閉型德育。表現為把學校與社會隔離開來,把學校辦成“看守所”“幼兒園”。雖然老師明明知道道德是在生活中形成的,但是就是不敢大膽放學生去實踐,就是害怕承擔責任。當然,老師也有自己的苦衷!這就要求上級主管部門客觀認識和處理學校安全事故。嚴懲學校、老師工作中的馬虎應付,為學校老師開展工作創造有利條件,使學校在教育實踐中有所作為。
總之,農村小學德育工作,只要做到樹立學校大德育觀,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解決他們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心理問題。著重德育目標的層次性,重視道德情感的激發,實現從灌輸型走向開放型實踐德育,為學校老師開展工作創造有利條件,就能真正達到培養健全人格全面發展的人的學校教育目標。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