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會惠
摘 要:想要真正地提升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水平,教師在今后的工作中,就需要把數學教材與生活中的事件、情景等進行有機的融合,以此為契機,從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入手,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推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斷提升。所以,針對目前小學數學教育中的實際情況,對如何以生活為基礎建立全新的教學體系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希望能夠為同行業的從業者提供一些新思路。
關鍵詞:生活元素;小學數學教學;應用
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明顯的區別,它比起語文和英語這類語言類學科,在生活中的應用更加廣泛,從最簡單的計算到復雜的推演,都能夠為生產生活提供許多便利。所以說,數學這個學科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筆者多年的實踐經驗的總結下,我們發現,現在小學數學課堂非常死板僵化,課本上怎么寫,教師就怎么講,無論是多么抽象多么難以理解的知識點,也一概要求學生自己進行理解,不加以其他輔助手段。這樣在影響了孩子們學習水平和學習成果的同時,還有可能讓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甚至產生抵觸情緒。本文對這種教學中出現的不良現狀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推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
一、組織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實踐活動
實踐是學生加深知識印象最好的方式,所以我們可以將動手實踐和數學學習相結合。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我們可以首先對課本上的重點知識進行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出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教學實際的實踐方法,并且以此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效果。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在講授分數這一節課的時候,可以先把分數的有關知識進行講解,讓孩子們先計算出 + 的結果,而后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教學道具,讓學生自己進行拼裝驗證,把七份中的一塊和七份中的五塊拼合在一起,讓他們與計算的結果進行對照,看看是否一致。如果算對的同學比較多,我們可以讓那一部分錯了的學生再重新算一次,如果算錯的同學比較多,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將分數加法再進行一次講解,從而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這樣既能夠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提升對知識的了解,又能使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程度有一個了解,一舉兩得。
二、培養學生形成自主探究與發展的習慣
小學生一般都處在7~12歲這個黃金年齡段,這個年紀的孩子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比較強,對于世界的好奇心也很重,所以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就需要不斷加強自身素質建設,將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和情景融入學習中,從而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將知識學習透徹。而且,筆者發現,如果能對學生的生活閱歷進行培養,是非常有利于學生數學成績的提高的。所以我認為,我們可以積極地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豐富他們的生活積累,這樣更便于我們將數學和生活相結合,提升他們的數學水平。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在帶領學生學習“分數的性質”這個章節的時候,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走到陽光下,讓他們將一個十厘米的木棍放在一棵大樹的旁邊,讓他們測量出大樹的影子和木棍的影子分別多長,而后問問學生,有沒有什么好辦法能夠算出大樹的高度,在課上的時候,我們可以就這個問題進行提問,聽取學生的思路。而后再對新課進行導入,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去學習,這樣能夠提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授課完畢后,我們可以對大樹與影子的問題進行解答,因為陽光是不變的,所以木棍與影子的長度形成的分數,就與大樹與影子之間形成的分數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通過這種聯系,我們就可以求出大樹的高度了。通過這種在生活中進行的數學探究,除有效地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外,還能夠讓學生的探索精神和發現精神都大大提升。
三、利用生活元素創設數學教學情境
在近年來的教學方式中,一種名為情境創設法的教育手法正在悄然興起,我們在教學中也可以利用這種方法,結合課本上的知識,設定出與生活因素有關的教學計劃,從而讓學生在對生活經歷的回憶中加深對知識的印象。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在帶領學生學習路程與速度這一部分的知識的時候,可以鼓勵學生將生活中與之有關的經歷講述出來,提出當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從而讓學生加深對路程和速度這部分知識的理解。這種方式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從而推動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水平穩步提升。
為了適應全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為了滿足社會對人才全面發展的新要求,我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必須要與生活元素相結合,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小學階段數學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劉學軍.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元素的挖掘與應用分析[J].中國高新區,2017(13):79,94.
[2]徐雪雯.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元素的滲透方略[J].小學生(下旬刊),2017(7):54.
[3]李存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元素的應用分析[J].學周刊,2016(28):155-156.
[4]李冬梅.關于生活元素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5(2):46.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