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產教融合模式推廣下,高職人才培養越來越強調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由此形成了多種產教融合模式,對推動高職教育改革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對高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內涵進行分析,并探討在核心素養培養要求下的產教融合模式,包括“實訓、科研、就業一體化模式”、“訂單模式”和“工學交替模式”等。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具體的高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策略,以期進一步提升高職教學質量。
【關鍵詞】產教融合模式 ?高職學生 ?核心素養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1-0005-02
前言
自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提出以來,高職教育圍繞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展開積極探索,構建多種新型教育模式,使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得到顯著提升。教育部頒布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明確了產教融合模式的地位,提出要堅持“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在此情況下,應加快推進產教融合改革進程,深化高職教育改革發展,通過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融入,實現育人和成才的雙重目標。
一、高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內涵
教育部于2016年9月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明確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內容,將其具體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并詳細制定包含科學精神、人文底蘊、健康生活、學會學習、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在內的六大素養,以及細化的18個基本點。在該框架指導下,“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可以得到更好的落實,以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創新高職教育模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并使其具備適應社會、適應個人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1]。
在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總體要求下,高職教育必須改變以往“閉門造車”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在教育過程中滲透行業知識技能、引進企業參與,使高職教育與行業發展、企業崗位需求實現有效對接,切實幫助學生解決畢業后的“就業難”問題。而且在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下,也可以幫助企業解決新型人才緊缺的問題,根據企業實際需要,培養人才,推動教育事業和具體行業的共同發展。以此為出發點,國內高職院校與企業積極探索產教融合模式,并取得了顯著成果。在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模式的過程中,需要對現有模式進行分析,找到產教融合模式的創新方向[2]。
二、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的產教融合模式探索
(一)實訓、科研、就業一體化模式
產教融合模式是教育機構與其他非教育組織機構之間開展的合作教學模式,同時滿足雙方發展需求,實現育人和盈利的雙重目的。雙方合作以人才培養為紐帶,對于教育機構而言,人才培養是其本職功能,對于企業而言,人力資源也是企業核心競爭力,因此,產教融合模式具有充分的合作基礎。其中,實訓、科研、就業一體化模式是產教融合的基本模式,以企業實訓的方式進行實踐課程教學,向學生提供技術服務和項目參與機會,并與企業技術創新和科學研究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出來的合格人才可以直接在企業就業,解決高職教育的根本問題。
(二)訂單模式
訂單模式是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對雙方在師資、技術、辦學等方面的投入和具體合作模式進行商定,以此為依據開展校企聯合辦學,可以為企業量身定制所需的應用型人才。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可以在企業提供的實訓機會中,明確崗位需求,有針對性的鍛煉實踐技能,從而滿足企業崗位需求,縮短或消除傳統教育模式下的崗位適應期。訂單模式是一種以就業為指導的產教結合模式,主要以定向人才培養為目標。因此,該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發展方向,完全根據“訂單”內容,“生產”人才。
(三)工學交替模式
工學交替模式是目前較為成熟的一種產教融合教學模式,可以將其看作傳統“2+1”模式的升級和轉型。在傳統“2+1”模式下,前兩個學年學生在高職學校內完成課程學習,最后一個學年到企業中進行定崗實習,以這種方式開展校企合作,確保理論知識教學與職業技能培養的全面性和均衡性。在實踐探索過程中,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其改變為“1.5+1.5”模式等。工學交替模式則是對“2+1”模式的進一步改變。可以根據學校教學和企業培訓需要,靈活制定雙方教學時間和計劃,人才培養手段更加靈活,有助于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3]。
三、在產教融合模式下的高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一)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融入到人才培養計劃中
從上述幾種產教融合模式來看,開展產教融合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強化實踐教學,并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但對核心素養培養的滲透和融合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產教深度融合的探索過程中,應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融入到聯合人才培養計劃中。應根據行業發展規律,合理設定專業崗位群,在“訂單”制定過程中,確保其內容能夠涵蓋核心素養培養的各個方面。在此基礎上,合理確定課程標準,核心素養的內容與高職專業課程往往不存在一對一關系,而是具有較為復雜的聯系性,應根據這一特點,在培養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強化個人核心素養培養,提升學生未來崗位競爭力。
(二)促進校企深度聯合,創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
產教融合模式也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目前由于財政經費投入不足,實訓基地建設較為緩慢。為解決產教融合模式推廣和應用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需要促進校企之間的深入合作,同時發揮雙方作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崗位主導、雙線推進、多向融合”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在高職院校內建立實訓基地,在企業在建立“廠中校基地”,實現雙方師資力量的整合與利用,從而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在該模式下,學生具有“學生”和“學徒”雙重身份,對應的通過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全面滿足學生核心素養成長的需求。
(三)轉變產教融合思想,提高社會服務意識
在確定產教深度融合模式后,還需要從根本上轉變校企聯合辦學思想,樹立社會服務意識,強化市場觀念,正確認識產教融合模式對于高職學校、企業、學生的意義,通過深入開展合作,實現三方共贏。在實踐過程中,高職院校的教育資源優勢,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職業能力和素質要求,為學生的自我提升提供支持。同時發揮企業的技術優勢,及時向學生滲透行業最新的理念,引導學生關注行業發展與核心技術研究,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只有切實將人才作為教育目標,為人才成長提供服務,才能實現產教融合教學目的。
(四)構建完善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在產教深度融合模式的實施過程中,還要及時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及時反饋融合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質量,關注于人才成長,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和價值觀念方面的引導,促進學生專業素養、生存素養、精神素養的共同發展。通過建立全面的指標評價體系,對產教融合模式實施情況進行階段性評價,把握好實踐過程,及時反映出存在的問題,并對產教融合模式進行調整和完善,促進其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效的不斷提升。
結束語
綜上所述,產教融合模式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核心素養培養在產教融合模式中的融入,能夠平衡育人與成才教育的關系,實現立德樹人目標。讓學生在更加靈活的產教融合模式下,扎實理論知識、豐富實踐技能、培養職業素養,從而成為一名對國家有用、適應企業崗位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邱雪林.淺論“123456”創新驅動模式下高職產教融合現狀與對策——基于重慶市高職院校財經商貿類專業的實證研究[J].經貿實踐,2018(08):352-353.
[2]游明倫.新時代高職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與創新[J].銅仁學院學報,2018(02):57-67.
[3]牛士華.基于產教深度融合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7(20):253-256.
作者簡介:
秦立朝(1978.01-),男,漢族,河北石家莊人,學位:在讀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土木工程。